近年来,随着“金猪宝宝”、“奥运宝宝”进入入学期,北京等各大城市适龄入学儿童猛增,各地出现学位紧张、班额增加等现象。教育部门如何应对?
■本报记者 施剑松
近日,北京市“幼升小”现场审核适龄儿童入学信息,16万名学生及家长参加,有的家长甚至凌晨4点就赶到学校排队,很多学校报名人数远远超出招生人数。
近年来,随着“金猪宝宝”、“奥运宝宝”进入入学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大中城市适龄儿童迅猛增长,各地迎来义务教育入学高峰,出现学位紧张、班额增加等现象。面对来袭的婴儿潮,教育部门如何应对?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婴儿潮来临,入学需求增长仍未见顶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曹先生着实感受到了婴儿潮的现实压力。2008年,妻子怀孕时,曹先生提前半年预约才给妻子在妇产医院找到一个床位。6年后,还没从“挤”医院的后怕中缓过神儿来,他又带着儿子一头扎进了“幼升小”的大军。
“我咨询的每一所小学,报名人数都超过学校的招生数。”曹先生说,“平均超出幅度不低于三成,我们家附近的北京四中璞瑅学校是大家眼里的好学校,今年计划招生100多人,现在报名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
曹先生的遭遇,正是眼下很多北京“幼升小”家长的缩影。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很多家庭都希望生个“奥运宝宝”,当年新生儿数量激增。到今年,“奥运宝宝”已经6岁,到了“幼升小”的节点,人数陡然增多,学位自然紧张。
“导致今年入学人数明显增加的原因,一是城市人口客观在增加,二是当初大家希望生‘奥运宝宝’已显现出效果。”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说,近年来,北京“幼升小”人数一直呈迅猛增长态势,2011年“幼升小”学生数仅为11万人,2013年受到2007年“金猪宝宝”出生潮的影响,就曾大幅增长,今年则继续增加。
不过,这并不是最高峰。据了解,2012年恰逢龙年,北京医疗系统接生的“龙宝宝”多达20万人;今年恰逢马年,又迎来婴儿出生高峰,北京市各大医院今年1月公布的产科床位预约已排到8月底。
可以预期,近几年北京“幼升小”入学将迎来持续增长态势。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指出:“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根据北京市教委与计生部门的测算,受政策影响,预计3年后幼儿园适龄儿童将再增加5万人,并逐渐形成北京义务教育学段入学规模近年的新高。”
入学人数持续增长,对学校形成巨大考验
婴儿潮来袭,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否经受住考验?教育部门又该如何根据人口变化及时调整学位呢?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认为,出生率逐年波动是正常现象,然而近年来人口出生受重大事件或传统习俗影响的程度明显加大,人们根据属相或重大社会事件选择生育时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加大了入学人数波动的幅度。“金猪宝宝”、“奥运宝宝”、“龙宝宝”扎堆出生,直接导致对应年份入学人数跳跃式增长,对医疗、教育以及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超出了社会正常调整的范围。
面对波动幅度巨大的入学人数,学校班级设置的调整弹性受到考验。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原校长、北京海淀区督学石彦伦说,对学校来说,招收学生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师资、校舍等资源配备。一般而言,在不改变学校正常教学流程的情况下,学校招生人数正常调整的幅度在20%—30%之间。例如,生源少时少招一个班,生源多时多招一个班。也就是说,当北京市生源总量波动在20%—30%之间时,各学校可通过正常调整师资、教室等吸收,如果波动超出了这一幅度就需要行政部门及时干预。
然而,持续高涨的入学压力,已经吞噬了学校办学规模正常调整的弹性。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小学校长陈培荣说,像景泰小学这样的城区学校,由于办学空间有限,从去年“金猪宝宝”入学开始,学校已经全面饱和,今年只能毕业几个班就招几个班。
石彦伦说,从以往经验看,校舍等硬件设施的配备在各级政府的部署下可在规划期内完成,但教师的选聘和培训很难在短期内完成,而且往往很难与社会需求的时间点吻合。如何针对人口出生率的波动,及时调整教育资源的供给和质量,已经成为教育部门面临的新课题。线联平说:“北京市将采取教育系统内部挖潜与新建学校结合的办法,既要满足眼前需求,又要着眼长远提前布局,既求增量又调布局,努力优化区域教育资源供给。”
应急措施长效机制并举,扩大增量促进改革
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教委与计生部门联合对北京未来入学人口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从2011年起,北京市教委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巨资扩建幼儿园,加大接收幼儿能力,这个计划开始和结束时间恰恰与“金猪宝宝”出生、入学时间相对应。2012年,北京市又启动《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扩建中小学,这个计划完成节点正是2014年“奥运宝宝”小学入学的时间点。预计到今年9月开学,北京将建65所新学校,其中半数以上是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加上各区县自主新建、扩建的学校全市有近200所,有效扩大北京“幼升小”接收数量。
与此同时,北京积极采取应急举措,利用部分职教闲置校舍举办义务教育,整合学校实验室、阅览室,提高校园面积利用率,通过各种办法挖掘现有学校接收潜力,扩大学位数量。
北京市部分教育管理政策也为接收更多适龄儿童做出了调整。从今年起,北京进一步削减城区学校寄宿生的招生规模,海淀区、西城区等多地停招公办小学寄宿生。此外,北京还对中小学教学班的班额进行了调整。按国家办学标准班额的上限招生,即学校每个教学班的班额限制从不超过35人提高到不超过40人。
为了建立应对适龄学生变化增长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准确掌握适龄学生数量和分布,为科学调整学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李奕说,今年北京推出小学和初中两个入学服务系统,能够准确预测适龄儿童的数量和分布,尤其是以往数量不容易准确确定的在京务工经商家庭的随迁子女。“系统预测了区域准确的教育需求,教育部门就可与现有学位匹配,以保证学位供应。入学信息服务系统还有利于控制跨区跨片择校,缓解大量择校造成的某一个区域的教育资源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