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扬帆起航赴远征

[db:作者]  2014-07-0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大门全景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教学大楼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它与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同步,不断发展壮大。1986年更名为阳泉煤炭专科学校,2001年增挂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并开始本科教育。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学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设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至此,山西再现煤炭特色本科高校,阳泉结束了无本科院校历史,学院是跻身山西23所本科序列的第5所工科院校,一所崭新的现代化本科院校矗立在三晋大地上。

    学院的办学目标定位于立足阳泉,面向山西,辐射全国,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动适应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培养生产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将学院建设成一所以工为主,煤炭特色鲜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学院秉承“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发扬“勤奋、严谨、团结、进取”的校风,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3年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单位的验收。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1105.49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5.7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570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8.43万册,建有较为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学院在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过程中,为山西煤炭转型发展培养了大量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目前,在山西省109个产煤县的煤炭副县长中20%是该院毕业生。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619人,专任教师328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22人,其中教授2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53人。现有8个系、2个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培训部,12个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已经逐步形成以工为主,经、管、法等协调发展,煤炭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学院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等全方位入手,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注重“扎实基础”与“熟练技能”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方案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注重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教育。在课程体系上,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结合区域资源型经济发展和工程实际,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使专业教育与学生就业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在培养方式上,探索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公开教学和计算机课证融通教学改革。针对学生专业目标和社会人才需求,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可按照企业要求,调整教学计划,采用“订单式”、“定制式”、“加筋式”、“回炉式”等方式培养。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煤炭主体及相关专业就业率达到97.6%。是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在评价体系上,兼顾学生全面成才和个性发展。以企业人才标准为参照,建立完善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毕业生“双答辩”制度。坚持德育答辩工作8年来,初步形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得到师生和社会一致认同。

    在教学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成立了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校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进行论证决策;成立了由教授博士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落实民主决策,教授治校,专家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退休老教授听课、评课,督导教学各环节,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职业素养;学院重新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创造条件为教师提升搭建平台,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实现教学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院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资源,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首先确立“大实践观”理念。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的全过程,把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其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针对行业需求,增设应对性和实战性实验课程。实验室每年开出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占已开出实验项目38.9%。

    再其次,提高技能学分比例。要求学生毕业时至少要获得一个专业技能证书,逐步建立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而又相对独立、内容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特点突出、形式开放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32%(应不低于25%),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9%(应不低于15%)。

    最后,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在50个专业实验室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直接服务煤炭类专业的实验室23个。煤矿开采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煤矿开采关键技能操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山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矿井通风与安全仿真实验室、GE智能平台矿用设备控制实验室等在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挖掘本地大中型企业单位的实习资源,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使每个专业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对新旧实习基地合作模式进行改造升级,初步形成了“实习——联合培养——就业”的新型模式。52个校外实习基地逐步实现了教学实习的综合性、专业性,提高了实习管理指导效果,降低学生实习成本。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与大中小企业建立起固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良好就业搭建起广阔的平台,拓宽了就业渠道,许多毕业生即使就业环境再困难,照样“留得住、乐意干,吃苦不怕苦,受累不觉累”,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在工作中能较快成人成才,其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指数远远高出常人的想象。这种校园文化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职业规划。通过随机对54家用人单位调查显示:普遍认为该院毕业生心理定位准确,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到99%,优秀率为42%。

    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急需相应学科专业高级人才的内在要求就是改院打造鲜明办学特色的客观追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机制是学院办学特色鲜明的有效保证。

    学院深入服务区域和行业进行专题调研,针对单位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工作情况,召开学科专业论证会,结合山西省区域经济特点和优势,在保持煤炭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完善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架构。一是做强采矿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工学类专业,形成优势;二是以优势专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建设矿业类、测绘类、地质类、机械类、土木类、电气类专业群,使学院“以工为主、煤炭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更加适合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目前,学院共有本专科专业32个,其中工科类23个,占专业总数的72%;煤炭主体类10个,占工科类的43%;工科类在校生4330名,占学生总数的77%,煤炭主体类专业学生2125名,占工科类学生的49%。现有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西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西省特色专业3个。采矿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绘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专业全部侧重于煤炭能源及其产业链方向,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门专业。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院坚持以煤炭企业为重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实习基地为基础加强校企科研合作,以企业调研为依据寻求技术合作项目,以科研部门为依托进行科研信息沟通,为教师搭建科研服务的平台,为学生搭建实习和就业基地。

    学院毕业生为煤炭及相关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大促进了校企在科技教育培训等领域深度合作共赢。与新景矿合作利用残留煤柱,建设的具有生产服务性、真实环境性的“井下实践实训基地”,是具备在正常生产的同时,保证实践实训教学的煤矿实习基地;与固庄煤矿合作,在校园内建成了“模拟矿井掘进巷道实训基地”;与山西煤矿安全监察部门阳泉监察分部门合作,联合阳泉市13个煤炭主体企业,在校园内正在建设的“煤矿井下实景模拟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为山西煤炭安全生产教育关口前移进行了有益探索。

    随着山西省实行煤炭企业“变招工为招生”政策日益临近,多家煤炭企业主动与学院签署了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协议,根据省政府部门转型综改2013年教育专项任务实施方案中提出的“2013年12月底前……完成3000人次的煤炭产业人才培训任务的要求”,学院为阳泉及周边煤矿企业进行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学历进修等达1892人次。 

    走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

    学院毕业生为煤炭及相关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大促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共赢。2012年学院与全国百强、煤炭十强企业——阳煤集团签订了科技攻关和基础项目合作研究的战略协议,企业每年支持学院500万元用于开展科技攻关和基础项目合作研究,2013年又与阳泉市政府部门、阳煤集团技术中心共同申建“资源型城市转型协同创新中心”。

    三年内学院将建成山西省108家兼并重组煤炭主体企业(原768家)技术攻关、科研需求的信息库,为校企深度合作,联合技术开发搭建信息平台。

    提升科研整体水平。针对学院教研科研基础较弱的情况,不断加大对教研科研的投入,全面提升教研科研水平。

    首先,坚持“科研强校”战略。明确科研工作的战略地位,以应用技术开发和教学研究为重点,更新科研观念,整合科研资源,服务区域经济,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科研工作向校企联合攻关转变、向科研成果应用转变。

    其次,优化校内科研环境。立足地方高校的实际,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鼓励高学历、高层次的年轻人担当项目负责人;打破系部人员隶属管理壁垒,鼓励按照教师自身特点和知识结构,集中优势、集成科研;鼓励按科研项目需求充分挖掘校内、校际、校企科研资源组建科研团队。目前,新建科研机构4个。全面实施科研管理、科研服务等六大提升工程,优化科研环境,夯实科研实力,实现学院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再其次,注重学术讲座引领。坚持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2013年学院先后邀请了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博士生导师郭传杰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梁安辉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马兆远教授等来院讲学,通过系列学术活动,使广大教师拓宽了科研视野,了解了科研的前沿动态,明确了科研的方向和目标,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科研热情和科研潜能。

    新增社会服务项目。学院的科研已经在煤矿开采技术、建筑新材料技术、矿山生态优化技术、矿山机械制造技术、矿井地质勘探技术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积极开展阳泉矿区矸石山治理研究,泡沫混凝土建筑新材料研究。2013年,学院承担了“山西自燃煤矸石山生态修复的覆压阻燃机理及其优化技术模式研究”、“基于厚板理论的大采高回采巷道锚固支机理与技术研究”、“两边连接竖向加劲钢板剪力墙稳定性及抗震性能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抽采钻孔瓦斯衰减因素分析”等科学研究项目。

    2013年教师发表论文22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2篇,SCI收录1篇,EI收录2篇,出版专著12部。省级科研课题立项6项。

    近五年来,承担省级科研课题14项,出版专著24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3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9篇。获得专利授权69项。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承担企业科研项目16项,涉及横向科研经费656.4万元。2006年创刊的《教学与科研》校刊已出版32期。

    学院已经在煤矿开采技术、建筑新材料技术、矿山生态优化技术、矿山机械制造技术、工程地质勘察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特别是阳泉矿区矸石山治理研究、泡沫混凝土建筑新材料研究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九大工程

    按照“意志品质抓拓展训练,创新创业靠实践教育,专业兴趣重启发培养,责任奉献让心灵体验”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以校园文化建设九大工程为载体,全面实施“大学精神培育工程、制度文化建设工程、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学风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校园信息化工程、校园环境建设工程、品牌形象塑造工程”,根植于校园文化中。通过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主题活动、校友微博等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弘扬“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发扬“勤奋、严谨、团结、进取”的校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煤炭行业文化、晋东区域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学院有42个学生社团,学院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校园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1.抓好主题教育活动。重点抓好入学教育,开学典礼,德育答辩,毕业典礼四项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红色传递”等主题教育活动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坚定青年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全院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为每个青年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年学生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2012年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栏目在“总书记重要讲话鼓舞人心”新闻播报第一个画面,对学院收看新一届中央领导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的消息进行了相关报道;每年清明节组织青年学生到阳泉市狮脑山祭奠革命烈士,缅怀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九一八事变”80周年的纪念活动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24小时”两档节目对学院组织的参观百团大战纪念活动进行播报,作为典型资料与全国人民共同纪念“九一八”事件。通过祭奠活动使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2.活跃校园文化活动。每年4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融合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为一体;每年10月开展的“迎新杯”系列活动,汇集主持人大赛、羽毛球比赛、法律知识竞赛、英语大赛、汉字听写等赛事,这两项大型活动,在全院青年学生中形成良好影响,延伸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内涵。

    通过五四表彰大会、3·5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日等纪念活动,选树各类青年典型,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组织参加数学建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设计大赛等活动,积极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模特大赛、合唱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012年10月14日,学院双子街舞社队员史阿和同学参加了由省文联、省教育部门、省文化部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山西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星光闪耀》“谁是舞星”暨第二届山西省艺星校园舞蹈电视大奖赛取得了三等奖的佳绩。

    从2013年5月开始,校团委开通了腾讯微博账号,设立了腾讯微博工作组,面向青年学生公布学院相关品牌活动动态、典型人物事迹,交流学院各级团组织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在团组织公布的微博运营排行榜,一直稳居山西省前二名。

    3.成立了KAB大学生创业基地。2009年2月,在共青团组织、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主办的KAB创业教育年会上,学院与中央民族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18所高校被团组织、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命名为第三批“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同年3月,学院相继派出6名教师参加KAB教育讲师资格培训,取得KAB教育讲师资格证。同年5月,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育在学院正式开班。至今完成10期培训,共举办39个班,有1300多名同学参加培训并取得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育技能证书。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2010年以来,学院参加山西省第四届、第五届大学生“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作品竞赛获省级金奖一项、银奖四项、铜奖九项。

    通过KAB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作品竞赛,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了学生创业动机、挖掘了学生创业潜力。许多同学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他们有的开办加强素质教育的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班,有的开办小懒虫洗衣店,有的开办手机维修店,有的创办大学生传媒公司,有的与大型公司联系开设学院销售店,真正让学生将创业构想变成现实。

    4.发挥网络教育和德育答辩作用。学院探索出了多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宣传部建立了“求索”思想政治教育专题页面,学生处建立了“在路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栏目和内容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全校各部门、各系部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部门特点、专业特点,建立起融教学、科研和德育工作开展的新阵地。

    从2006年开始,学院对应届毕业生实行“双答辩”,既要进行学业答辩,也要进行“德育答辩”。在德育答辩安排上,严格德育答辩的组织领导,由党委副书记出任校答辩领导组组长,各系成立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严格过程管理,认真把关。德育答辩是对学生离校前的再教育,是学院以德戴德,以心启心进行感恩教育的生动案例,也是学院“以德育答辩为平台,构建德育体系”的有益尝试,如今有近20000名毕业生经历了这一过程。2012年山西省高校工委《创先争优简报》专题报道了学院德育答辩的经验,《中国高等教育》2012第13/14期也以“完善大学生‘德育答辩’的探索”为题介绍了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做法。

    5.志愿者服务。自2007年以来,学院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微笑构建和谐、志愿服务社会”、“追随红色记忆,弘扬优良传统”等活动机制,不断探索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几年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走向阳泉社区、敬老院、聋哑学校、阳泉福利院,走向校园、走向市区等公共场所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近50次,参与学生人次近千人次。学院充分利用阳泉红色教育基地,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了“狮脑山主题教育”、“石评梅故居参观”、“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等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jiaoyu/zatan/2019-12-13/2912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