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现代化校园一角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作为我国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它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与国家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近40年来,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全国防灾减灾领域仅有的高等教育学府,以其雄厚的办学实力、先进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被称为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的一面旗帜。
从天安门出发沿长安街一直东行,在距首都天安门30余公里的地方,有一处极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格外引人瞩目:校门两侧“崇德博智、扶危定倾”几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校门上方由我国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校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就是享誉全国的“防灾科技学院”。
作为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的高校,防灾科技学院正稳步向“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迈进”。今天,本报将其特色经验推向全国,以飨读者,从中感受这所特色高校开创的发展之路和为推进我国防灾减灾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提出重要建议:铸就一座历史丰碑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的成就中,其中之一就是:“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以下简称“校安工程”)。这项由国家做出的重大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旨在“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之一的重大工程,为千千万万的孩子带来了福祉。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防灾科技学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不仅如此,防灾科技学院建校近40年来,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多人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地震系统70%的地震监测一线人员、80%的地震台(站)长毕业于学院,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在我国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防灾科技学院到底走出了一条怎样的特色发展之路呢?为此,我们走进地处毗邻北京的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解读防灾科技学院的特色发展历程——
2009年4月8日国家印发《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安工程”在全国铺开。后来,这项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被写进了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成就了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这项民生工程缘起于2008年5·12汶川地震。地震发生后,防灾科技学院院长薄景山等地震专家受命奔赴灾区调查灾区学校破坏情况。在灾区,薄景山院长等专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发现灾区校舍破坏的基本特征,于是他们迅速向在灾区视察灾情的中央有关领导和国家教育部门领导进行了详细汇报,并提出了“六条建议”——开展灾区学校震害特别调查;制定学校抗震设计专门规范;开展全国高烈度区学校易损性调查;提高学校校舍抗震设防标准;把学校建成具备公共避难功能的场所;进一步加强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正是这“六条建议”,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拉开了全国“校安工程”的帷幕……
防灾科技学院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化建议,是基于其深厚的防灾减灾教育办学底蕴和雄厚的办学实力。防灾科技学院围绕国家防震减灾监测预测、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秉持“满足防震减灾行业需求,符合学院办学实际条件、实现专业之间相互支撑”三原则开展专业建设,先后设置了以地球物理学类、地质类、土木类和公共管理类为代表的核心类专业群,同时设置了以电子仪器类、信息技术类为代表的防震减灾支撑类专业群,以金融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为代表的防震减灾拓展类专业群,构成了以防震减灾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地球物理学、勘察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防震减灾专业群为省级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学院还有面向防震减灾行业的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和“地球物理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此外,学院实验条件优越,有各类实验室80多个,拥有国内高校最先进、最齐全的地震监测实验设备之一。
同时,学院科研和服务注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渐培育形成了地震前兆监测、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研究方向和服务领域,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这些都为学院服务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铸就了“校安工程”这一历史丰碑。
培育先进文化:编织特色育人摇篮
解读防灾科技学院快速发展的原因,学院党委书记齐福荣坦言,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5年的国家地震部门天水地震学校,可以说,它三次历史性的大跨越铸就了今天的辉煌:西部放歌,京东发展,向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迈进。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防灾科技学院人的那种“与时俱进、躬耕不已、砥砺前行、艰苦创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始终没有变。
翻开防灾科技学院“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赫然醒目:使学院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应用型高等院校,把学院建成为国家防灾减灾事业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为此,学院坚持“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思路,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精神,培育树立“仁爱、严谨、俭朴、担当”的优良校风,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稳步向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迈进。
走进防灾科技学院,醒目的“崇德博智、扶危定倾”八字校训迎面袭来;南北校区大门内矗立着的两块巨石,上面天然形成的图案似江河流淌、恰牡丹盛开,堪称“镇校之宝”;不失厚重的“明德楼”和“博士帽”造型的“图书馆”诠释了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校史馆就像一部史书,向人们讲述着这所学院近四十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伫立在国内首座张衡地动仪原大模型前,一种神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运动场和体育馆、具有防震减灾文化的“问地园”、汇聚国内四大火山的火山岩石标本的“思玄园”、展示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及相关知识的“铭省廊”,处处向学子们传播着防灾减灾知识和理念;灾害仿真模拟实验室和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室里,各种防震建筑模型应有尽有;建筑物内的抗震加固展示,清楚地记载着防震抗震的各种数据;分布校园各处的具有标本和景观价值的各类岩石……这些都是学子们实习实践的重要平台。就连校园道路、楼宇、景区名称,都充分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先进的文化思想。
环顾整个校园,先进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一草一木总关情,一墙一砖都育人”的精髓,诠释着学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激发着师生“防灾减灾、责任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防灾减灾特色的品牌文化铸就了学院发展战略定位——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多科性、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使学院发展成为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继而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一定研究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的文化建设不断积累沉淀,而独具特色并富有内涵,学院因此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四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两年蝉联“中央国家机关十大优秀‘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称号,院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中央国家机关五四红旗团委”、“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中国地震部门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等多项荣誉称号。这所防灾减灾特色的育人摇篮正在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提起胡应顺的名字,在防灾科技学院无人不晓,就是在全国地震防灾减灾领域也赫赫有名;他用青春坚守在世界屋脊的事迹被传为佳话。1997年胡应顺毕业于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专业,当年23岁的他毅然决然走向了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地震台,一干就是近20个春秋,从此,他与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胡应顺是防灾科技学院数以万计学子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一个年轻人远离城市的喧嚣,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长年坚守在雪域高原,为我国地震科研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谱写了防灾科技学院优秀学子无悔的青春。
那么,防灾科技学院是怎样培养优秀学子的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就是防灾科技学院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特色之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防灾科技学院主动适应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优化防灾减灾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品牌专业建设为核心,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建立本科专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专业调研论证和跟踪评价,实施分层、分类管理;以“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评价方式”为重点实施教学改革;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特色之二: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增强科研创新能力。防灾科技学院不断加强对防灾减灾专业群的研究与建设,巩固提高优势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做到协调学科关系,凝练学科方向,明确各学科定位,促进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支撑和融合。为培养优质人才,学院采取吸收引进、培养提高和院所合作相结合的措施,逐步优化学科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创建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的科研队伍。特别是,扎实推进院级重点学科发展计划,实施“院级重点建设、院级重点发展、系级重点建设”三层次学科发展,全面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优质化。
特色之三:以人才强校为方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加大师资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防灾科技学院扎实推进“281”人才工程,这是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基本思路,学院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参加高级研修班、到国内外访学、到博士后工作站专题研究等方式,着力培养具有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同时,还不断加大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以专业带头人、重点课程负责人、“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中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为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和培养更多的专业化人才搭建了通途。
特色之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实现学校发展的现代化。防灾科技学院已建成了拥有南北两个校区、8000多名大学生的精致大学。学院在建设和发展上一直坚持科学发展战略:不追求学生规模,而追求人才培养质量,在特色、内涵上实现新的发展。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学院把重点建设放在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校园网等教学设施上,重点建设防灾技术与地震工程实验楼、防灾减灾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地震观测教学实习和科研试验基地、防灾减灾教育综合楼、国家地震档案博物馆等“八大工程”,为全面培养现代化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基础保障。
特色之五: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防灾科技学院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全面构建一支以人为本、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生工作队伍,强化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成效,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同时,学院还不断深化心理咨询服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和困难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尤其是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
防灾科技学院在其特色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培养出了一批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一定研究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院大学生获得国家和校级奖助学金人数超过万人,涌现出大批省级、校级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国、省、市及地震系统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奖项百余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物理竞赛、机器人大赛中均获得过一等奖。本科生就业率保持良好,考研率保持较高水平。
四十春秋育人路,一曲桃李争艳歌。防灾科技学院用先进的思想、用一片真情去引领、培育一个个充满希望的学子;用丰富的智慧、用深厚的文化去开发、熏陶一个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心灵;用先进的理念、用辛勤的汗水去塑造、浇灌一棵棵未来的参天大树,让每一名学子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是防灾科技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的根本所在……
如今,这所处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新的历史时期的高校又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嘹亮号角,正全力推进“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向着“建设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方 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