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德良 刘珍杰
不久前,中国广东核电集团2015年度核电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校园招聘活动在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举行,通过两轮面试、背景调查、体检等层层考核筛选,最终有23名学生成功签约,成为这家国有大型企业的“准员工”。之所以称之为“准员工”,是因为这些学生即将升入三年级,要想成为集团的正式员工,还要经过学校与企业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这次招聘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该校自2010年开始实施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第四次在该校进行人才招聘。今年的联合培养模式相比往年有了新变化,入选的“准员工”将改变第三年在校内进行联合培养的模式,从大三新学期开始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培训、实践,并有一定的薪金补贴。
“经过多年的‘订单+联合’培养,学校与众多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已经相当深入。提前一年将大三学生送进企业当‘准员工’,真正实现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无缝对接。”据该校副校长张儒宏介绍,通过长期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亚东亚集团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对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逐步形成并完善了校企联合“制定计划、组织教学、开发课程、聘任教师、质量评价”的“五联合”育人机制。
校企联合制定计划。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实现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相融合,使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庆市电力公司下属单位,学校无条件执行公司技术升级、业务流程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企业规定动作,在专业、课程、实训、管理等方面无缝对接市电力公司标准,学校的各项建设实现了与电力行业相关标准的完全“对标”。学校的这一“先天基因”贯穿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校企合作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加以整理、描述,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从而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订课程标准,确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境,开发各类教学资源。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工作流程改造、培训项目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组织142名教师到企业实践训练基地进行现场调研、跟班或顶岗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企联合组织教学。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严格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实施工作任务,引入各类企业现场工作标准化作业步骤,学生在学校就能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工作过程中的实践知识。近3年来,该校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投资建设了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开放式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共有70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31个校外实训基地、3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确保各专业都有对口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熟悉真实职场环境。
校企联合聘任教师。从合作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校外专业带头人,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中聘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生产性实训指导、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学校建立起“人才交流、双师共建”合作培养机制,实施校企双方人才交流互换,建设企业教师工作站和教师企业生产实践基地两个平台,着力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目前,学校在重庆市电力科学研究院等13家合作单位建立了教师工作站,工作站设在企业的专家工作室、劳模工作室、技能专家工作室等创新型组织中,学校专业教师入站工作。
校企联合质量评价。学校将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相融合,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企业满不满意”是决定校企合作机制是否有活力、有成效的关键因素,学校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并将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学校着眼于“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企业看企业”的跨界思考,秉持“以电力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以有为求有位”的校企合作工作思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得到企业认同。
在“五联合”育人机制下,该校成立了由重庆市电力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珞璜电厂等168家合作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学校组成的校董事会,并开发了校董会网络交流平台,目前有近200家合作企业与学校实时互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投资开发远程招聘系统,实现企业及时直观了解学校人才质量与动向,远在千里之外就可以招聘学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