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必须强化实践探索,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汪明
据媒体报道,石家庄市教育局近日出台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决定用三年时间培养学科建设项目类、职普融通项目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类等四大类“特色高中群”。同样,作为国家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的试点地区之一,南京市教育局早在2011年就提出在未来十年重点建设“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国际高中”等四种模式的普通高中。
可以说,石家庄、南京两地的改革思路和做法比较相近,这也是当前各地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值得深入探索。但就一个地区而言,打造“特色高中群”应立足实际、面向长远,注重点面结合,基于内在动力,依靠日积月累,推动配套改革。
从打造“特色高中群”的类别设定看,各地紧扣了“学科特色”、“普职融通”、“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等核心概念和要素。这样的思路契合了普通高中改革发展的总体方向,也利于不同学校的准确定位。但就一个地区而言,既要对“特色高中群”进行整体设计,还要基于当地学校实际,寻求重点突破,力求做到点面结合,毕竟打造特色对今天的高中学校而言并非易事。以打造“国际化特色高中”为例,虽然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开设了国际部、国际班,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引进国际课程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目前真正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中学校仍然屈指可数。此外,打造“学科特色高中”,要求学校在数理、人文、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而学科优势的形成对学校而言绝非一日之功。
目前各地大多以项目推动的方式打造“特色高中群”。项目推动的最大好处是利于调动学校自身积极性,激发学校的内在动力,让学校真正从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出发,找准定位,避免简单依靠行政力量推动而导致学校为了特色而特色,甚至出现学校“被特色”的尴尬局面。在目前的环境和条件下,打造“特色高中群”应当以学校自愿参与为特征,不应强求所有学校进行“特色定位”,也不必人为地进行“特色归类”,而是要让一些条件和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先行先试,待积累经验后再行推广。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鼓励所有高中学校办出特色,并不意味着要让所有高中学校都成为特色高中,从办出特色到真正成为一所特色高中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打造“特色高中群”的节奏看,有的地方在时间要求上比较紧迫,而有的地方在时间要求上相对宽松。区域“高中特色群”的打造,可能会因为不同地区的基础和条件的差异,在推进节奏上有快有慢。但总体而言,“高中特色群”的打造需要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毕竟学校特色是学校在相应理念引导下长期实践的结果,因此,找寻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必须强化实践探索,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办学特色。没有时间的延续、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就难以真正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这个角度看,打造“特色高中群”将会是一项长期任务而非短期行为。
虽然地区和学校可能有创办特色高中的需求和动力,然而要想真正取得实效,还需要有一系列配套改革作保障,否则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打造“特色高中群”很可能只是流于形式。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当前要给予高中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自主权,允许并鼓励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展特色办学的改革实验。同时,要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办法,突出对学校特色的评价,引导学校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办出学校特色,这些改革都是当前打造“特色高中群”、鼓励高中学校办出特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
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扭转“千校一面”的过程中,打造“特色高中群”是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良好开端,但改革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创新育人模式,深化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是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核心所在。打造“特色高中群”必须紧扣这一主题,从而带动区域内高中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