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马约翰:一部清华体育传奇史

[db:作者]  2014-07-28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1958年秋,马约翰在清华大学西体操场辅导学生。

1959年5月,北京高校排球冠军赛上清华大学女排夺冠后合影。

1959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与优秀运动员座谈后合影。

     编者按:

    今天,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在上海拉开帷幕,本报将全程关注和报道赛事及各项活动,同时在三版推出“阳光运动 健康成长——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特别报道”特刊,讲述历史上我国学校体育界有影响的人物的故事,展示当代活力园丁的风采,介绍各地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经验。敬请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高毅哲

    在学生面前,他永远同一身装扮示人。

    不分寒暑,他一年四季穿一件白衬衫,领口打着黑领结,下身穿条白色的灯笼裤和半腿袜,脚上则是一双牛皮鞋。只有在极冷的时候,他才套件毛背心或者毛外套。

    他鹤发童颜,脸上泛着红光,声若洪钟,在大礼堂讲话从来不用扩音器。他鲜明的个性同他的衣着一样,给无数清华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代代清华学子眼里,他就是健康的化身。

    他在清华大学工作52载。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体育,成为清华园最与众不同的标志之一。他主导建立的清华校园体育体系,使一个个羸弱的身躯变得壮实强健。无数学子凭借在清华学到的知识和练就的强健体魄,满怀壮志,为国家的富强日夜奋战。以他为代表的清华体育文化,浓缩为一句响彻大江南北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他的塑像和朱自清、吴晗、闻一多一起,成为清华大学迄今仅有的四座室外塑像。他不是竞技体育的专业教练,然而在清华学子眼里,他在体育教育上取得的成就和贡献,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他是马约翰,中国体育教育的一代宗师。

    不愿成天坐着不动

    出生于1882年的马约翰,少年时脑后还留有一条辫子。传说中,年轻时的马约翰全速奔跑,辫子可以水平于地面。虽然他无数的学生中,没有人亲眼看到过这一情景,但这一说法依然口口相传。

    学生们有相信的理由。当他年过七旬时,依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做起示范动作来,一板一眼。1958年,马约翰虽已76岁,仍和学校土木系的中年教授麦叔良合作,轻松夺得北京市网球双打冠军,并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创下了轰动一时的纪录。毛泽东对他有一句评价:“新中国最健康的人。”

    当时,无数人向他询问健康的秘诀。马约翰的回答是,没有秘诀,就在于是否能坚持锻炼。

    马约翰的故乡,是风景如画的厦门鼓浪屿。鼓浪屿如今闻名天下,当时却是一个孤零零的海岛。在那里生长的孩子们,上学的机会很少。马约翰也不例外,在他迈入学校大门以前,连“体育”这个词都没听说过。

    然而,海岛优美的自然环境却给马约翰和玩伴们提供了天然的游乐场。他们常常在山上跑、跳、爬树和钻山洞,去海滩玩水和捉鱼虾,直到天黑才回家。这养成了马约翰热爱自然、喜爱锻炼的习惯。

    由于家境贫寒,直到13岁,马约翰才开始上学。不同于海岛玩伴的活泼,同学们个个文质彬彬,这给马约翰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让他更难忘的,还是他们的苍白脸色和学校体育设施的空白,他说:“最难过的是左看右看全是些房子,连一点草地也没有。”在这种环境下,马约翰想尽了办法来锻炼,没法跑跳,他便跳凳子跳木桩,“总之我是不愿意成天坐着不动的”。

    “不愿意成天坐着不动”,这可谓马约翰的体育人生最生动的写照。他在清华所住的庭院就是他每日早晚锻炼、琢磨技艺的园地。他终生恪守严格的作息时间,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先做一套徒手操,再练几路太极拳或太极剑。上午课间操时到体育馆练臂力,下午4点到操场和同学们一起锻炼并进行指导,夜晚临睡前还要散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持续的锻炼使马约翰拥有强健的体魄。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他还是坚持白天工作8小时、晚上工作2小时,假日骑自行车远游香山,姿势标准的俯卧撑也可以连续做40个,甚至到了老年,他还可以和年轻人一争高下。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田端智回忆,马约翰70多岁时,外出骑车常遇到年轻人超车,每每这时,马约翰决不示弱,一定要与年轻人在公路上赛车,直到超过为止。后来大家熟悉了马约翰的脾气,再看到他在前头骑车,都只是在后面跟着,以免他骑快车摔伤。

    他的“跑楼梯”之举也为清华学生们所津津乐道。马约翰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每次开全国人代会,他不能再像平时一样运动,就利用会议休息的短暂时间,在人民大会堂“跑楼梯”。他从一楼快速跑到二楼,又从二楼跑到三楼,再跑下来,来回数次。许多代表不明真相,都不知他在干什么。每每这时,70多岁的马约翰便兴致勃勃,邀请别人跟他比赛,却没有一个人敢跟他比试比试。

    正是有了马约翰这样鲜活的榜样,1957年11月29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在清华的体育干部会上,面对已经76岁高龄却依然面红身健的马约翰,向全校师生提出: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50年!1964年1月,在庆祝马约翰服务清华50年的大会上,蒋南翔正式发出号召:“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像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争,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

    从此,“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句脍炙人口的口号成为清华大学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一个标志,更成为一项很有影响的办学特色。它走出清华,走向大江南北,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强身健体、建设国家的时代激励。

    “动!动!动!”

    即便已经过去60多年,1958届动力机械系毕业生俞国宁依然清晰地记得马约翰给新生做报告时的场景。

    当时清华大学的新生入校,第一节课就是由马约翰在大礼堂给大家做报告。马约翰声音洪亮,不用扩音器,就能传遍整个礼堂。他演讲起来气势激昂,眼睛炯炯有神,而更让俞国宁和同学们难忘的,是他举起紧握成拳的双手,大声呼喊:“要运动!动是健康的泉源!动!动!动!”

    “动!动!动!”这几乎已经成了马约翰标志性的语言。不仅在入学第一课上,每天下午4点之后,学生们在大操场上活动锻炼,马约翰总是站在跑道边,不停地给学生们加油鼓劲:“动!动!动!”每每这时,俞国宁便备受激励,加速奔跑。

    “操场边鼓掌叫喊的马约翰”成为清华几代人的共同回忆。自马约翰1914年来到清华任职以后,这一幕就几乎天天上演。也就是在这样的叫喊中,由马约翰主导建立的清华体育教育体系从弱到强,日臻完善,历久弥新。

    1911年,建校当年,清华即着手成立体育协会和各种以西式体育训练为主的体育代表队,比如足球队、篮球队等。时任清华副校长周诒春还发起“强迫运动”,即每周一到周五下午4点到5点,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每一个学生必须到操场锻炼。

    然而,尽管“强迫运动”小有名气,此时的清华校园体育教育却还未成体系,较为松散。学生在锻炼时间自由活动,并无老师带领。有的学生不爱运动,便带着书躲到角落里,也无人监管。连续两任来自美国的体育部主任并未认真履职,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直到马约翰在1920年执掌体育部,系统性的清华体育教育才算完全建立。马约翰在《我在清华教体育》一文中写道:“关于清华体育的普及,是由我提倡起来的……清华体育的一些器械,固然绝大多数都是从美国买来的,但是训练方法,如几百套的徒手操,拉力器的练法,田径球类的练法,各种矫正体格的方法,洗澡怎么洗法,以及体能的测验方法等,都是我创造的,不是从美国搬来的。一开始就有计划安排,建立了制度,如检查身体‘五项运动’,都是我弄出来的……”

    马约翰的体育教育有鲜明的特色,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求提高”。

    为了普及体育运动,他每天早晨亲自带着全体学生做团体操,配以音乐,和现在的广播操颇有几分相似。他还鼓励和组织指导学生们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如球类、田径、游泳等。他将每天下午4点之后的锻炼制度化,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就奔向体育馆、大操场,各取所好进行活动。他则拿着小本子到处寻找,不是为了记名字、给处分,而是找到那些躲起来的学生,督促他们锻炼身体。

    正因为有了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马约翰的体育教学才取得巨大成就。马约翰的体育教学模式犹如“金字塔”一般,塔底越大,塔尖越高。在普及的基础上,他创造了田径、球类的训练方法和体能测量法等,为提高竞技水平打下基础。

    俞国宁入选校中长跑队后,每天都要晨练,下午课后则是正规训练。教练带着队员们做准备活动、体能练习、400米和800米强化训练、测成绩,一套完整的训练需要两个小时,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学校还为运动员单设伙食,这成为很多学生羡慕的事情。

    俞国宁在清华待了6年。入学时,她的体重只有36公斤,经常拉肚子。来清华报到前,母亲含着泪把她送出门,生怕她身体顶不住而休学。凭借中长跑队全面而科学的训练生活,她的体质和体能有了很大提高。毕业后,俞国宁依然保持着锻炼身体的习惯。如今,年过七旬的她已经实现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她的新目标是:“保八,争九,一百不是梦!”

    不做东亚病夫

    不少清华学生回忆起马约翰,都会对他的严格记忆犹新。那时,清华有一套“体力测验及格标准”,如爬绳15英尺、100码13秒、跳远14英尺、游泳20码等,有一项不及格便不能毕业。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著名文学教授吴宓在校读书时,功课全是优等,唯独跳远不及格,被马约翰“扣留”,半年后补考及格方准予出国。

    为了让学生们达标,每逢新生入学,马约翰就会亲自检测每一个人的体质,然后做出总的安排,定出计划。何时练何种项目,什么时候检查身体,成绩差的如何跟上去,成绩好的如何提高,他都有通盘考虑。即便对生病的学生,他也总是鼓励他们去锻炼、动起来。

    1958届电机系毕业生常崇宇入学时查出患有肺结核,无法剧烈活动,遂被编入“体健班”。每到活动时间,马约翰必定亲自来到“体健班”,和大家围成一个圈,教他们打排球和做体操。常崇宇至今还记得马约翰鼓励他们的话:“你们要坚持锻炼,不能半途而废。参加运动才能获得健康!”

    清华大学原纪委书记叶宏开说:“马老之所以对学生要求那么严格,根本上还是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他不希望中国人再被称作‘东亚病夫’!”

    马约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上学时就有所表现,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医学时,有一次全班背药名,有个同学背不出来,美国教师就骂中国学生连美国的小孩子都不如。马约翰听了很生气,同美国教师大吵一架。

    1905年,上海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万国运动会”,还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马约翰参赛。一英里赛跑时,4个日本人一字排开跑在最前面,故意挡住其他运动员,场上几百名日本观众全都站起来鼓掌呐喊。马约翰和另一个中国同学紧紧跟住他们。离终点约400米时,中国观众开始高呼:“约翰,加油!加油!”马约翰向中国同学说了一句:“跟上我!”就猛地从日本人的右侧超过去。这时,全场观众的欢呼声已由“约翰!约翰!”改为“中国!中国!”凭借强有力的冲刺,马约翰和那个中国同学包揽冠亚军。马约翰顿时成为明星,他被商界人士高高举起,绕场一周。这次胜利令马约翰非常难忘,他由此认定:“这种(体育)大会多么易于激发民族精神——通往爱国主义的重要步骤。”

    1914年,马约翰到清华体育部任助教后跟周诒春谈体育问题,周诒春起初没有兴趣。后来马约翰劝说道:“清华每年要送出100名学生到美国去,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吧!”马约翰常对学生说,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也要去打、去踢!他们能玩什么,你们也要能玩什么,不要出去给中国人丢脸!

    解放后,马约翰在做报告时,也总是用澎湃的爱国激情鼓励青年。他说:“现在祖国正向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向着先进的科学水平进军……祖国是多么需要无数身强力壮和意志坚强的生力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一个新中国青年对祖国应负的责任,青年要把体育锻炼当作是祖国交给你们的光荣任务!”

    马约翰的这种爱国情怀激荡着清华学子的心。田端智至今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鼓舞下,每到下午锻炼时间,学生们走出课堂、图书馆,各班级组织小组集体整队,组长带着大家高呼:“为祖国!锻炼,锻炼!”操场上、马路上、球场上到处是锻炼的人群,热火朝天,犹如万马奔腾,许多来清华参观的外宾都赞叹不已。“整个校园充满着生命运动的活力和青春的快乐,那种场面实在是太感人了!”田端智感慨地说。

    体育传奇

    体育,是马约翰的生命。

    凡是领略过马约翰风采的人,无不为他对体育的纯粹之心折服。为了体育,他可以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也留下无数佳话。

    1928年,罗家伦上任清华校长。他瞧不上体育,认为体育部还有教授,不成体统,于是把当时在体育部任教授的马约翰降职降薪,改做教员。很多教授对此愤愤不平,劝马约翰辞职,马约翰却很是淡然。他说,我是为了教育青年,不是为名,更不为钱,只要还能教体育就行。一年后,他率领清华足球队勇夺华北体育联合会足球赛冠军,回校后,全校师生放起爆竹,把马约翰抬进校门,庆功会开到凌晨3点。罗家伦看此情景,终于恢复马约翰原职原薪,并送给他一个银杯。

    清华并入西南联大以后,条件非常艰苦。马约翰一人的工资要养七八口人,生活非常困苦,家里有时连菜都买不起,只能吃白饭。后来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四川江津成立了一所体育专科学校,想借重马约翰的声望,就用高薪聘他担任校长。但马约翰不为名利心动,婉拒了他们的好意,继续在昆明过着清苦的教员生活,一时轰动教育界。

    马约翰对体育的坚守,践行的是他对体育的深刻理解。在马约翰看来,体育不仅能强健人的体魄,更是一种教育。他认为,体育最重要的功效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优良的思想道德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他1926年所写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中,阐述了体育可以“培养人的性格——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合作”等。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的《向导》专刊上发表文章,更明确地概括了学校体育的目的:使学生身体健壮成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不论何时何地,马约翰总是干干净净地示人,只因他明白,他是一名体育教师——“不要叼着烟卷去上课,不要一起床,眼睛还眯糊着,脸也不洗就去上课;要学生健康,首先教师得健康;要学生有好的体育风尚,首先教师得有好的体育风尚。”

    在马约翰一生的体育教育实践中,在激烈的体育对抗中,他始终把道德放在首要位置,他的名言“球可输,运动道德不能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为此,球队的当家球员染上伤人的坏风气,他也敢当场拿下并严肃批评:“不改掉这些坏毛病,就开除你!”鉴于当时体育界动辄打架斗殴、殴打裁判的恶劣风气,马约翰还和当时北京的几所主要大学——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体育教师成立了体育会,共同提倡要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并且要求教师应该在体育道德、生活作风上以身作则。马约翰回忆:“这以后的比赛,秩序井然,好极了,各校的成绩也都上升了。”

    马约翰的体育人生贯穿着公平公正。他评价学生,不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为依据,而是以他们的进步为标尺。著名科学家林家翘在清华就读时,跑步总是倒数,马约翰亲自教他锻炼,林家翘认真照做。期末成绩单上,马约翰给林家翘一个“优”,大家不服,说马约翰偏心。马约翰说,体育的速度和技巧锻炼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志,是顽强精神的培养,林家翘在这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于是众皆叹服。

    自1914年来到清华,到1966年逝世,52年的时间里,马约翰始终为清华的体育教育服务,即便在清华因抗战迁往昆明,和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大的困苦岁月里,他也没有放弃体育教育。梅贻琦、蒋南翔分别在他服务清华25年、50年庆祝大会上为他颁奖,向他致敬。马约翰,就是一部清华的体育传奇史。

    马约翰离开清华已近50年,但是他的传奇并没有结束。在今天的清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每年都要举行,它包括42个运动项目,几乎容纳了校园内能够开展的、有群众基础的所有运动项目。数以千计的清华学生参与其中,为清华校园体育的最高荣誉奋勇拼争。清华的体育传统,依然在被发扬光大。

    在如今的清华大学西区体育馆的南侧,伫立着马约翰的雕像。还是那身装扮,衬衫、领结、灯笼裤和半腿袜,他面带微笑,静静地坐在那里,日日守望着在操场上热火朝天进行锻炼的师生们。

    他,是世人公认的体坛宗师。

    马约翰生平

    1882年10月10日 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1904年 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1914年 8月到清华学校任化学课助教,后任体育部助教

    1920年 任清华学校体育部主任

    1926年 获美国春田大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

    1928年 罗家伦裁减体育部人数,马约翰教授职衔被取消,降职降薪

    1929年 12月25日率队获华北体育联合会第六次足球赛冠军,全校欢庆。翌年1月1日罗家伦恢复马约翰教授职称

    1936年 作为中国田径总教练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后赴欧美14国进行体育考察

    1938年 到云南昆明,任西南联大体育部主任

    1946年 从昆明返回北平,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

    1952年 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

    1953年 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

    1954—1966年 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 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

    1966年10月31日 因心脏病逝世,享年84岁

    (本版照片均由清华大学校友会提供)



/jiaoyu/zatan/2019-12-25/2987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