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实习权益需高校“撑腰”
今年6月初,尚在学校准备期末考试的张敏无意中接到一张兼职传单。看报酬不错,张敏立刻报了名。随后几天,她与同校另外17名大学生一同参加了面试和培训。最终,宿州学院18名大学生与一家校外辅导机构负责人签订了实习协议。谁知35天工作日期一过,他们却无法联系上负责人,才明白上当了,工资也成了泡影。(《合肥晚报》8月9日)
点评者说:每逢暑假,大学生实习、打工被骗几乎成了一种季节性现象。要解决这一痼疾,还需学校承担起相关责任。例如,在欧美国家的很多高校,均设有专门的学生服务中心,负责为大学生介绍实习、打工等事宜。用人单位大多与高校保持多年的合作关系,信誉较有保证。一旦发现拖欠工资等侵犯学生权益的情况,校方可帮助协调,通过降低用人单位的信用等级,甚至取消合作等方式,进行制约和监督。国内高校有必要借鉴这类方式,为大学生实习、打工做好后勤保障。
勿让“伪国学”误人子弟
近几年,社会上掀起了愈演愈烈的国学热,少儿国学班招生几乎随处可见。但混乱的国学班培训市场,除了国学的氛围,还充斥着虐待、体罚和浓厚的商业气息。(《检察日报》8月8日)
点评者说:应该说,国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本身就存在争议,而一些机构和个人本来就对国学为何物一知半解,让孩子摇头晃脑念念《论语》《弟子规》,乃至穿穿汉服就敢打出“国学培训”的旗号招摇撞骗,甚至把戒尺打手之类的古代体罚学生的办法都照搬过来,违反教育规律,甚至涉嫌违规违法。这样的“伪国学”,不但丑化了国学的面目,而且误人子弟。如果有关部门还予以纵容甚至支持,就真应了孔老夫子那句“是可忍孰不可忍”!
本期点评:杨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