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吃苦融入生活才是吃苦教育

[db:作者]  2014-08-2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让“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过程,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长大了用智慧与双手自主创造美好的未来。

    ■刘尧

    日前,《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责任感,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但也有受访者认为,时下所谓的“吃苦教育”有违教育法律与教育规律。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教育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不是问题的教育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媒体调查来看,“吃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体验农村生活(64.0%)和野外拓展训练(52.5%),还有暑期打工(47.0%)、家庭劳动(43.5%)、贫困地区短期生活(41.6%)、参访革命老区(22.7%)等等。由于许多人把这些不是问题的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当成教育问题,才导致无中生有的所谓的“吃苦夏令营”、“吃苦训练营”、“行走学校”等教育现象的层出不穷。

    究其缘由,确实有不少孩子存在“怕吃苦”问题。最近,某网站联合北京大学发布的今年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显示,30%的人沦为“啃老族”,主要原因是怕吃苦。“啃老族”在当下社会并不鲜见,已经不是家庭小事而是沉重的社会问题。很多人认为,正是由于对长期流行的“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的误解,家长、学校与社会过度推崇的所谓“赏识教育”取代了“吃苦教育”,才导致在百般呵护下长大的缺乏独立性与责任感的“啃老族”不断涌现。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说,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一个人的坚强意志,激励他不断地进取;而安逸的生活则很容易腐蚀一个人,使他沉溺其中走向颓废乃至于最后的灭亡。遗憾的是,不知从何时起,父母为了孩子上学路上不受累,或车接车送或早起排队为孩子占公交车座位;为了孩子能在学校获得更多“机会”,通过各种手段让老师给孩子更多“照顾”;中考高考招生咨询会上,父母决定子女的志愿填报;大学生入学报到由父母护送并代办手续,甚至毕业了还要“啃老”等等,不一而足。在全心全意“为了孩子好”的父母看来,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久而久之,许多孩子在被溺爱中失去了独立性,“啃老族”就是典型的例证。

    孟子还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告诉我们,处境不利家庭的孩子通过刻苦学习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哈佛的学子学习是不分昼夜的,巨大的压力让他们磨炼意志、感悟学习、提升创新力。可我国的学校,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课业学习,其实这是“舍本求末”。美国深泉学院的学生必须一边放牧,一边进行超强度的学术训练;英国伊顿公学以严格管理,要把娇生惯养的公子哥“扳”过来,这些把“吃苦”融入孩子生活的做法值得借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但是,要制止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极端化所谓“吃苦教育”,因为它违背了教育规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携起手来,在抵制极端化所谓“吃苦教育”的同时,更要摒弃把“吃苦”从孩子生活中剥离出来的所谓“吃苦”教育的做法。按照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让“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过程,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长大了用智慧与双手自主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jiaoyu/zatan/2020-01-02/3032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