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低结构放飞孩子的想象力

[db:作者]  2014-08-3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郑惠萍

    “低结构活动”,是以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多数属于高度结构化的封闭型活动,过程规定多,评价一刀切,远离我们的生活情景,忽视孩子的直接体验。这便不能满足每一个儿童的不同发展需要,激发他们的无限可能。我们试图探索一种开放的、符合幼儿学习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幼儿园教学实践范式,为真正实现幼儿自主学习找到可循之路。

    低结构活动是否需要设置目标存在争议,因此我们从设目标和不设目标两种情况进行假设和验证。例如,玩轨道的游戏,在不设置目标的情况下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玩,这时教师无从知晓幼儿怎样的表现是有意义的,也不知道这个活动是不是有价值;而在有目标的游戏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过程具有规定性,这又限制了孩子活动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孩子便不喜欢玩了。由此我们认为,低结构的活动目标应该是有的,但是它具有隐性、长存、特别化的特点。低结构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容许实际结果和目标之间存在差距。

    低结构教学介于游戏和教学之间,但偏向游戏。活动过程要注重养成儿童探索能力,培养发现的方法。

    我们将相同特征的材料投放在不同的班级中,观察不同教师材料投放的方式:有的教师对玩法有很强的规定,有的不做规定,有的做大致的规定。通过对比我们发现:

    如果教师对玩法有较多的限制或者单一的规定,幼儿对材料的玩法兴趣不高,那就变成高结构化的活动。由此可见,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与活动的主题、目标与过程的规定、环境和材料的开放性有关。

    在操作层面上,低结构教学以幼儿发起为主,强调幼儿自主建构,即教师用最基本的环境设计和最简单的材料投放,给孩子最大的想象和活动空间,让幼儿充分自主地选择机会,自由探索和发现、表达与表现。

    我们的研究以孩子的活动为起点,要看孩子在环境中的表现。相对于慢慢地走,孩子更喜欢奔跑;相对于稳稳坐在桌子上操作,孩子们更喜欢趴在地上依据自己的想法去建构。而一些教师则将自己设置的目标加诸材料,赋予每一种材料操作的规范,那么材料就会变成控制孩子的工具。材料的使用必须要遵从孩子的特点,给孩子充分体验的机会;教师必须考虑怎样的环境才能激发孩子实现想法的意愿,持续而专注地探索,大胆地想象和创造式地表达。

    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智慧来源于动作。儿童通过操作,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它们的关系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师要顺应孩子,实现从“环境控制幼儿”到“幼儿主导环境”的转变。低结构活动就是要让孩子充分地表现自己,让教师发现自己,孩子的智慧火花才会像万花筒一样多样地绽放。(作者系上海市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园长)



/jiaoyu/zatan/2020-01-04/3065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