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理解真实世界

[db:作者]  2014-09-0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为学生搭建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完整地参与真实的世界。社会大课堂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常生龙

    近日,《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出台,强调要完善社会大课堂建设机制,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相当于每周半天时间)在社会大课堂进行。这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发展焦点,希望发现这个世界到底是如何运作的。而满足他们这种内在需求的教育方式有两种:一是教给他们认识世界的符号系统和思维方式,如文字、数学算符、公民应遵守的社会规则等,让其成为学生认识这个真实世界的工具。学科知识的学习就是如此。二是创设让学生亲身实践的课程或者活动,为他们搭建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完整地参与真实的世界。社会大课堂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学生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校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太注重通过实践性的课程,让学生来理解真实世界的运作方式。《实施意见》要求中小学生每周有半天的时间在社会大课堂学习,就是针对这一弊端采取的纠偏举措。

    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搞调查研究、做实验、参加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为了给他们体验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激发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培养他们对待工作、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社会大课堂的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学习评价做出周密的设计,重视三类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一是挖掘社区科研院所、创意园区、各类企业、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的课程资源。这些场所通常都愿意向中小学生开放,但较多是参观考察的方式,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一下,形式上很热闹,但效果不佳。资源提供方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依据本部门的实际,编制相应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进来之后有一个系列的学习过程,有专门的辅导教师给予指导,为有兴趣的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支持;中小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邀请这些部门的专家一道开发特色课程,帮助学校办出特色。

    二是着力建设区域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由教育部门建设的区域课程,可以汇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课程的要素齐备,实施起来保障有力。在上海虹口区,就有这样一批区域课程。比如说虹口区建设的“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古代造纸与印刷”、“古代陶瓷制作”、“古代纺织印染”、“古代建筑营造”、“古代青铜铸造”等五大模块20个主题的微型课程,为全区中小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了载体。学生每来一次“指南针基地”至少半天的时间,可以集中精力完成一门微型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将相关的学习材料带回家继续探索和研究。

    三是建设好学校的特色课程,并创新资源管理和运作的方式,让其他学校的师生也能分享这些特色课程。社会大课堂并非一定要让学生走向社会,校级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和方式。虹口区在推进此项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三走”的课程运作模式,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并在全市范围推广。这“三走”分别是:“教师走”,即特色教师带着特色课程走,在不同学校开设课程;“学生走”,针对一些学校的专用教室和一系列配套的资源无法移动的现实,让不同学校的学生走校上课;“网上走”,一方面,将区域课程转化成电子课程资源,方便学生进行选择;另一方面,鼓励各中小学开发具有共享特点的特色网络课程,丰富区域学生的选择。

    为学生创设理解真实世界的途径,需要在课程建设方面下大力气。真诚祝愿北京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系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jiaoyu/zatan/2020-01-06/3081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