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师生课外交流需加强

[db:作者]  2014-09-0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教师与学生在交流。CFP供图

    图1 初中生面对教师发起的被动交流时的态度

    图2 初中生与教师课外交流总体状况

    图3 教师发起交流中的交流内容分布

    图4 学生发起交流中的交流内容分布

    图5 教师面对学生所提不同意见时的态度

????图6?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交流对象

????图7?学生心情不好时第一个想到的交流对象

????图8?学生遇到生活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交流对象

    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灵魂的交融和人格的对话,交流在教育中意义重大。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与教师的交流对其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师生课外交流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构建和谐教育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交流意愿、交流内容、交流方式、交流地点、交流认知等方面对初中生与教师课外交流状况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初中生与教师课外交流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从而为促进师生课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调查在北京市选取60名学生进行试测,并根据试测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问卷,随后在北京、山东、河北、陕西、重庆、宁夏等六个省份选取1661名初中生进行正式调查,有效被试为1620名,问卷有效率为97.5%。其中,男生、女生分别为852人和763人;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分别为888人和732人;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分别为552人、670人、395人。

    ■李新翠

    ???调查结果

    (一)初中生与教师课外交流主动性差,但对待被动交流较为认真

    1.仅13.2%和5.9%的学生比较多或非常多地主动与教师交流

    调查显示,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比较多以及非常多的学生只有13.2%和5.9%,两者加起来只占了总数的19.1%,而44%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交流,36.9%的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次数为一般多。

    差异检验发现,农村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频率比城市学生多,t(1616)=4.28,p<0.01。

    2.学生与教师被动交流多

    有34.4%的学生表示自己通常在学习有困难时才去找老师聊天或谈心,有29.5%的学生是为了探讨某个问题才去找老师聊天或谈心,说明学生去找老师聊天主要还是为了学业或者学术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心情不好时去找老师聊天的学生约占4.4%。

    3.43%的学生积极应对教师发起的被动交流,32.7%的学生比较紧张

    对于“老师主动找你交流时,你会怎么样”这一问题,统计结果表明,43%的学生选择积极应对,32.7%的学生比较紧张,说明在面对教师时,有很多学生在情绪上是比较紧张的,但也有很多学生愿意选择积极应对。(见图1)

    4.大多数学生积极克服交流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但是调查表明,积极应对的学生最多。有38.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主动去找老师交流时遇到老师比较冷淡的情况,愿意积极主动交流,只有9%的学生表示自己会知难而退,这说明,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内心是渴望跟老师多沟通、多交流的。

    当自己主动去找老师却遇到同学冷嘲热讽时,有59%的学生会对此无所顾忌,因此知难而退或不知所措的学生分别占了总数的3.6%和7.5%,这说明,虽然有一大半的学生对于同龄人的嘲笑可能不太在乎,但是也有小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会因为同龄人的嘲笑知难而退,不去与老师沟通交流,这会成为他们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的阻碍。

    5.总体而言,学生与教师交流主动性较差

    30.4%的学生表示老师主动或者自己主动交流的次数一般多;29.6%的学生表示老师主动找自己交流比较多,自己主动比较少;16.6%的学生表示老师和自己都很主动,16.6%的学生表示自己和老师都很少主动;6.7%的学生表示老师主动找自己交流较少,自己主动较多。(见图2)

    (二)学习是师生课外交流的主要内容

    在教师发起的交流中,交流最多的内容为学习成绩,35.1%的学生选择考试成绩,29%的学生选择课堂教学反馈,24.1%的学生选择纪律问题,只有5.2%和6.6%的学生选择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这说明,学生表示老师平时找自己交流的重点在于学习方面的内容,而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则可能没被重视。(见图3)

    学生发起的师生课外交流中,在内容方面,39.4%的学生选择考试成绩,34.9%的学生选择课堂教学反馈,13.7%的学生选择纪律问题,分别有8.1%和3.9%的学生选择心理问题和生活问题,分别只有128名和62名。(见图4)

    (三)打电话和教师办公室是师生交流主要方式与地点

    1.学生最常用、最喜欢和认为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是打电话

    关于学生与教师课外交流的方式,有66.6%的学生通常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教师交流,22.6%的学生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交流,通过网络(邮件或网上聊天)、发短信以及微信交流的学生仅占11%左右。

    学生最喜欢与老师交流的方式是打电话,约占总数的45.8%,其次是网络,占26%,再其次则是面对面,占16.8%,选择发短信以及微信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分别占7.8%和3.6%。这说明,学生可能不太喜欢跟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毕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可能会使学生有压力,而通过电话或网络交流则可以缓解压力,让学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发短信和微信也可以达到缓解压力的效果,但这两种方式所花的时间成本可能会更高一点,对于学业压力比较重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太适用。

    有57.4%的学生表示打电话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19.7%的学生认为是面对面,16.6%的学生认为是网络,4%和2.4%的学生认为发短信和微信是有效的交流方式。

    2.学生最常用、最喜欢和认为最有效的交流地点是教师办公室

    关于学生与教师交流的主要场所,63.2%的学生通常选择与教师在办公室进行交流,18.3%的学生选择在校园内,而15.7%的学生选择在教室,选择校外的学生仅占了2.8%。所以,教师办公室是最常见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场所。

    在自己最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场所方面,分别有33%和30.1%的学生选择老师办公室和校园内,而选择教室和校外的学生分别占了18.3%和18.6%。 

    在学生认为的与教师进行交流时效果最好的场所上,有39.2%的学生选择的是老师办公室,26.0%的学生选择校园内,19.3%的学生选择校外,另外15.4%的学生则选择教室。

    (四)大多数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体验是积极的

    1.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老师认真倾听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向老师表达不同观点的学生较少;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向老师表达不同观点的频率更高

    当学生对老师提出不同意见时,有60.9%的学生表示老师会认真倾听,29.7%的学生表示老师会积极回应,而表示老师会对自己不理不睬、严厉批评以及不置可否的学生分别占了4.4%、2.3%和2.7%。说明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即使在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教师也会认真倾听并对学生的意见积极回应,给予谅解。(见图5)

    通常情况下,学生向老师表达不同观点的情况并不多,有34.8%选择的是一般多,28.4%的学生选择比较少,25.2%的学生选择非常少,分别有8.8%和2.7%的学生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

    差异检验表明,农村学生向教师表达不同观点的频率比城市学生多,t(1615)=3.99,p<0.01。

    2.多数学生认为,在交流中自己与老师地位差别不大,初一学生比其他两个年级的学生认为自己与老师的地位差别更小

    在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40.9%的学生表示自己与老师的地位差别一般大,11.8%的学生表示地位差别比较大,而9.4%的学生表示自己与老师地位差别非常大,19.9%和18.1%的学生表示自己与老师的地位差别非常小和比较小。学生会表示自己与老师的地位差别大情有可原,在很多学生心目中,老师跟家长一样非常有威严,加上年龄差距,学生很容易感觉到自己与老师有差距。因此,作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量放松,表情不要太严肃,更不要经常批评学生,要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真心。

    差异检验表明,初一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师的地位差距最小,F(2,1611)=8.51,p<0.01。初二和初三学生认为自己与教师的地位差距显著高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初二和初三年级学生在师生地位差距上没有显著差异。

    3.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在交流中老师信任自己,自己也信任老师

    对于交流过程中是否信任老师,有39.8%和38.9%的学生表示自己在交流中非常信赖或者比较信赖老师,选择一点都不信赖和比较不信赖的学生仅有4.0%和5.6%,另外有11.7%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说不清。

    就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学生对教师的信赖程度最高,F(2,1616)=15.27,p<0.01,西部地区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显著高于东部地区的学生,而东部地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显著高于中部地区的学生,三者之间的差异两两均显著。就年级而言,初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最高,F(2,1613)=21.80,p<0.01。初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而初二和初三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则没有显著差异。

    关于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感觉是否被老师信任这个问题,有37.1%的学生感觉交流中老师比较信任自己,27.1%的学生表示老师比较信赖自己,26.8%的学生表示说不清,而较少学生表示老师在交流中比较不信赖或完全不信赖自己,约占9.1%。

    (五)学生与教师交流时有一定的对象偏好

    1.学生更愿意与女教师、班主任交流

    就教师性别而言,有66.6%的学生更加愿意与女教师进行交流,选择男教师的学生有33.4%。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与男性相比,女教师会对学生会更加理解和包容,也会更加温柔。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有64.1%的学生表示自己更愿意与班主任进行交流,表示自己更愿意与任课教师交流的学生有35.9%。

    2.教师并不是学生最期望的交流对象

    就学习困难而言,仅27.9%的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第一个想到老师。有59.6%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同学,这说明,在学校里,学生更多地靠自己的同伴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次之是老师,占总数的27.6%;表示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求助父母的学生人数较少,仅占总数的12.5%。(见图6)

    就倾诉心情而言,仅4.8%的学生会主动向老师倾诉心情。有72.6%的学生表示当自己心情不好时,第一个想倾诉的人是同学;17.5%的学生表示自己第一个想倾诉的人是妈妈,而表示自己想倾诉的对象是爸爸或老师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1%和4.8%,两者加起来不到总数的10%。这说明,对于初中生来说,同学是自己最好的倾诉对象,这可能是因为同龄人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选择爸爸或老师的学生比例最少,则可能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老师与父亲一样,是一种威严的角色,并不太容易站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见图7)

    就生活困难而言,仅8.2%的学生在遇到生活困难时会想到老师。有46.9%和21.9%的学生在遇到生活困难时第一个想到妈妈和爸爸,22.9%的学生会选择自己的同学,只有8.4%的学生表示当生活中有困难时,会想到老师。这说明,大部分初中生还是认为,父母更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生活困难。(见图8)

    ???结论与建议

    教师与学生交流应更加积极主动,并改进内容与方式

    1.学生与教师课外交流主动性差,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走近学生

    从多个侧面调查问题可以看出,从交流意愿和行为来看,一方面,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的时候少,意愿低,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对待和积极应对教师发起的交流即被动交流,同时积极克服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如教师冷淡或同学嘲笑等。从交流体验来看,大多数学生的交流体验都是积极的,一方面,学生与教师交流过程中的距离感不大,另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信任教师,教师也信任学生,相互之间比较信任。

    2003年《知心姐姐》所做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中,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在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的被访学生中,32%的学生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其余68%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68%的人表示因为自己胆小,61%的人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30%的人表示老师太严肃,24%的人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14%的人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可见,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关键因素。有个被访学生说:“虽然我未做任何亏心事,但在老师的注视下,还是心里发毛,不停地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 

    由此可见,这一现象和问题依然存在。在与教师课外交流这一问题上,学生存在内心渴望和行动犹豫的矛盾。为增强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教师应提高对师生交流重要性的认识,多鼓励学生,多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谈心,使师生课外交流常态化和自然化。

    2.学生与教师课外交流内容单一,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心理及生活状况

    从上文结论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发起的交流还是学生发起的交流,交流最多的内容均是学习成绩,其次是纪律问题,而有关生活和心理状况的交流少之又少。这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主导下的现实,“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依然充斥着教育教学的每个角落。交流内容的单一折射出交流功能上的缺陷与不足,师生交流多为事后补救型交流,比如学生考试成绩下降或违反纪律时的交流较多,而预防型或前瞻性交流少之又少。如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的学生因学习成绩或因未完成作业而跳楼,这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外交流和沟通不无关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应该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为学生的心理把脉,指导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惘。当前社会发展速度快,社会矛盾多,且初中生处于心理矛盾多发期,如果他们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和宣泄,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造成性格扭曲、精神压抑等,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关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教与学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师生课外交流的内容离不开学习,但是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社会对个体生存技能要求越来越综合化的形势下,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关心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特点和特殊情况,做到早了解、早沟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师生课外交流方式单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与其进行面对面交流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而不仅仅是教师教授给学生,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绝对领导者。因此,一方面,学生要克服害怕教师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多“蹲下来”与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宽松、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和环境。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度“小型调研”项目“初中生与教师课外交流状况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GY2013XDY19)



/jiaoyu/zatan/2020-01-06/3088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