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四元战略引领特色发展

[db:作者]  2014-09-1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北方冶金职业技术教育揭牌仪式

    2012年5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2007年5月,吉林省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汇报。

    2012年初,学院建成省内仅有一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基地,吉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连续三年在此举办。

    新教师宣誓

    2014年7月,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团来学院就职业教育发展交流座谈。

    金秋九月,又一批莘莘学子走入大学校门。

    在北国江城吉林省吉林市,有一所高职院校连续多年保持100%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今年的生源质量和录取线同样令人赞叹:在省内的最低录取线高于专科线一百多分,其中文史类高于专科线162分。也正是这所学校,早在今年6月,就有691名将于2015年毕业的学生与一汽大众签订就业协议,提前实现了就业。几年来,仅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就业的学生就达5000多人,为吉林省支柱和优势产业的跨越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大量人才。这就是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门备案、吉林省教育部门直属的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学院。学校始建于1964年,时称“吉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更名为“吉林冶金工业学校”,2002年独立升格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占地面积510亩,总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教职工437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教师75人,“双师型”教师11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人,吉林市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现拥有财经学院、机电技术学院等7个教学分院、3个教学部,在校生9400余人。

    就在这个瑰丽金秋,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50华诞。遵循着“尚德、励志、精技、强能”的校训,发扬“团结、求实、严谨、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秉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用半个世纪的深深足迹,印证了从全国重点中专成长为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今日辉煌。

    战略篇

    战略引领 脱颖而出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由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国家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期,作为地处东北腹地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学校党委班子审时度势地提出并确立“四元”发展战略:应势发展——顺应形势,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合作发展——坚持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整合资源,加速推进;统筹发展——完善布局,补齐短板,保证办学质量;错位与领先并举的创新发展——把握机会,率先开拓,抢占高职发展制高点。高教强省,抢抓机遇,主动融入经济建设和经济转型,在校企合作中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拓宽办学空间,彰显办学特色。

    在“四元”发展战略引领下,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继续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创新,并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拓展开放办学的国际合作空间,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专业建设上,坚持“四元”发展战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专业建设基本原则确定为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坚持就业拉动,兼顾布局调整,做强龙头,优化结构,打造精品,培育特色。不断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了6大优势专业群,形成了以机电类、IT类相关专业群为龙头,以冶金矿业类专业群为特色,以建工、财经、旅游与文化传播为支撑的专业布局总体框架,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培育龙头,打造领先优势。学校从吉林省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布局角度出发,对自身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积极寻找与吉林省产业布局、优势支柱产业链的衔接。经充分论证,决定避开兄弟院校的强势专业,做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全新专业领域,果断选择了自动化专业群和IT类专业群作为龙头专业群进行建设。实践表明,这种战略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这两大门类专业群不辱使命,办出了特色,形成了优势,不仅成为学校的龙头专业,更成为吉林省一流的品牌专业。

    自动化专业群是省级特色专业群。其中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自动化专业类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高校教材一等奖,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拥有一大批来自企业的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等赛事,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该专业群带头人关键教授,被评为第四届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自动化教指委分委会委员及专业建设组专家、工业和信息化行业自动化委员会委员。在校内,自动化专业群的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是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连续多年承担吉林省职业技能大赛赛事工作。在校外自动化专业群拥有一汽大众、长春轨道客车、中油吉化、吉林建龙、永大集团、中钢吉林等十几家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产学研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近几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1年4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2008届优秀毕业生苟洪洋作为“2010年度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受到前来视察工作的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计算机类专业群中的电子信息专业是吉林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吉林省示范专业,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是国家紧缺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该专业群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与中兴通讯新思教育管理中心联合办学,成立了吉林电子中兴NC通信学院,中兴投资1600万建成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基地;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与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双方共同投资建成了全真模拟实验环境。网络技术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该专业群带头人齐彦力教授被评为第六届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吉林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组专家,主持的网络操作系统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保持特色,发挥传统优势。作为吉林省仅有的一所拥有采、选、冶专业群的院校,在受到行业严重冲击、专业招生不景气的情况下,学校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一特色专业群建设。当资源再度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时,冶金工矿企业专业人才匮乏,这一特色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成果立时突显。独具优势的特色发展思路,使濒临停办的专业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该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供求比达到了1∶4,始终保持全部就业。金属矿开采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矿业类专业群、冶金类专业群被确定为“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群;冶金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2011年5月,学校牵头组建了“北方冶金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共有来自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及华北部分地区的104家开设冶金类专业的高职、中职院校和冶金工矿企业加盟。

    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群是全国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摇篮。1980年开办会计专业,1986年率先在全国创办会计电算化专业,之后连续开办了34年,师资队伍强大,专业建设成果丰富,拥有一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率先进行专业项目化改革尝试,取得可喜的成果,并形成“项目化”教材3部。组织专业教师指导ERP沙盘代表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沙盘大赛1等奖1次,三等奖2次,吉林省大赛1等奖2次等。

    错位选择,挖掘空白优势。学校根据“错位发展,领先一步”的专业发展思路,先后挖掘开办了以涉外旅游为代表的旅游类专业群、以光伏电技术为代表的强电类专业群、以应用韩语为代表的外语类小语种专业群、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代表的建工类专业群等等。

    旅游专业就是在对在吉林省乃至整个北方地域旅游业现状、行业教育总体情况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于2003年开办的,之后逐步开办了导游、涉外旅游、酒店管理、景区管理与规划、会展策划与管理等6个专业,其中涉外旅游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和“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2006年成立了旅游系,后发展成为旅游与文化传播学院。2009年11月,以旅游类专业群为依托,学校牵头组建了“北方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有东北三省和华北地区58家职业院校和企业加盟。“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践基地”、“吉林省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研究开发中心”、“吉林省社科院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研究所”、“满族说部与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先后在学校落成。学校在旅游类专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满族文化挖掘与传承中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改革篇

    夯实队伍 深化改革

    “人才强校”是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矢志不渝的内涵建设理念。从2002年开始,学校围绕着人才培养和两支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夯实队伍,内生动力,助推学校发展。先后进行“学分制”改革、“项目化”课程改革、校内管理体制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内涵建设成果丰硕。

    人才强校,凸显内涵建设。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两支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机制,科学选拔人才,使一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善于管理、乐于奉献的优秀中青年同志通过公开竞聘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任用管理机制。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关键,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近年来,学校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学历提高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规模适中、结构优化、执教能力强、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还高标准从行业企业选聘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120多人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近几年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大型培训500余人次,同时进行校本培训。为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学校采取校企互融的方式,依托合作企业,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下厂实践,承担产品设计、参与科研项目、技术革新等专业技术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关健教授、齐彦力教授分别被评为吉林省教学名师,李哲、初胜安等18名教师被评为院级教学名师,自动化专业类教学团队、网络技术教学团队、采矿教学团队、会计电算化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形成了学校师资队伍的领军人物和优秀教学团队。

    深化改革,助推高效发展。有了过硬的队伍作保障,学校的各项改革得以有序推进,收到了预期成果。学校先后三轮修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分析,以“学分制改革”、“职业核心能力”嵌入为切入点,凸显职业活动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主体,探索“双线”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2007年至2009年学校完成了“学分制”改革,经省教育部门批准,在2009级新生中试点实施“学分制”改革,为学生搭建了“精神成人,技能成才”的坚实平台。

    2009年12月,学校在吉林省率先启动了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这是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职业教育的一次集中转变,在学校内涵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项目化”课程改革是按“项目载体”改革课程内容,按“行动导向”改革教学方法,按“双核考核”改革评价方法,基于“职业素质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按“做学教一体化”改革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课程中嵌入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如何植入教学主渠道,完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关注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的创新。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走出了“课程培训”范式,找到了独辟蹊径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和方案,实现了校本培训的普适性目的,使广大教师的执教能力显著提高。

    大规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更新了广大教师的职教理念,提升了教师执教能力,从制度上引导了广大教师全身心地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通过5年的研究与实践,成效显著。学校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测评专家小组组织了3批16次近30场测评会,共198人、159门课程通过测评。学校编著出版了《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操指导》专著和10部“项目化”教材,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组织编写了199门《“项目化”课程标准》和114门“项目化”校本讲义,创建了110门课程网站。现已有187名教师参与对106门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试实施,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指导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奖项。其中代表吉林省参加的全国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3年12月,项目化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获第七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合作篇

    就业导向 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出口”畅,“入口”才能旺,学校始终坚持就业导向、积极探索开展“校企合作”。2006年5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华为3Com网络学院;2008年12月,与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实现校际合作;2010年6月,与中国电信集团吉林市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7月,与大唐洮南风电场实现合作;2010年10月,与磐石市政府部门实现政校合作;2010年7月,与浙江开元酒店集团签署联合办学协议,由开元酒店集团在学校投资组建“开元酒店学院”,开设了“开元酒店班”、并设立了“开元奖学金”;2010年12月,与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3月,与吉林省冶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2011年11月,与全球知名企业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办了中兴NC通信学院;2013年4月,与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3年1月,与海辉集团合作成立海辉(国际)服务外包学院;2013年5月,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签订院校合作协议等等。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推动就业。学校先后成立吉林建龙钢铁班、紫金矿业班、一汽大众班、开元酒店班等订单班,形成了以东三省为中心、依托冶金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建立的冶金类、机电类专业群就业基地,以北京为中心、辐射环渤海经济区建立的计算机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就业基地的良好局面。校企合作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实现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整合,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通过校、政、企、研合作,构建开放的办学模式,启动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能力,打开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门。

    国际交流,提升综合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现代高职教育必须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多年来,学校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先后与德国北黑森学院、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管理学院达成意向性的合作协议。2009年2月,院长曾宪文教授参加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中韩院校合作会议,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授予“中韩国际合作实验学校”,实质性国际合作就此展开。学校先后与韩国骊州大学、尚志大学校等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并举行中韩合作办学国际教育项目洽谈会;与韩国湖西大学和全南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逐渐与韩国方面的相关院校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术研究、信息资料、教师培训和学生交换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

    随着国际交流不断深入,合作进程快速推进,学校又与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中德诺浩、德国柏林职教集团、西门子、ABB等企业开展交流合作项目。龙头专业群与国际接轨,打造领先品牌已经启动。2013年,与中德诺浩教育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计划2014年合作招生90人,实际招生达到290人,中德诺浩项目教育投资公司总经理许婕女士大为感叹:“没想到在一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地区,能够实现这样的成果,对贵校的开拓办学精神深表敬佩。”

    服务篇

    “三适应”、“三联动” 服务社会

    2007年8月国家印发《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9年8月国家批准《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规划纲要》。吉林省乃至东北经济区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掀开了大开发、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新篇章。

    应势而上,广泛服务社会。学校所在地吉林市正处于东北腹地、长吉图地区中枢节点,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决定应势而上,主动与区域中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力求服务有为。树立了“三适应”和“三联动”基本思路。“三适应”指办学方向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适应就业市场变化需要,教学改革适应就业转型需要;“三联动”指学校发展与行业企业发展联动,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联动,地域规划发展与政府、社区建设联动。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制定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岗教育互通,协调有序发展的发展道路。近年来为吉林及东北经济区输送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万余人,提供各种类型技能鉴定达到六万余人次。

    2004年,为解决通化钢铁公司冶金、轧钢、自动化人才匮乏的问题,学校与通化钢铁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决定在通化钢铁公司职教中心成立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冶金分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冶金分院当年即招收冶金技术专业80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40人,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80人。

    2009年10月,学校为吉林省长白县望天鹅风景区旅游进行了整合性开发。景区的旅游文化开发、五星级宾馆管理文化开发均由学校完成,同时还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望天鹅风景区旅游综合开发研究”。2012年3月,学校还为安图县红旗村进行民俗旅游策划,完成了“关东风情园”策划,该处已成为学院旅游科研与实践教学基地。

    发挥优势,强化战略合作。2010年,学院与磐石市政府部门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几年来,为磐石市多家企业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支持及技术服务等多项合作。2011年学校组织力量免费为磐石红石山红色旅游基地提供了规划建设方案,为他们节省了数十万元的规划设计费用。磐石市旅游开发办主任赵建国多次对学院表示感谢:“感谢贵院对磐石红石山红色旅游基地开发的巨大支持!”

    近年来,学校还为矿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了“黄金矿山废旧采场采矿方法研究”、“黑龙江孟家岗松软岩层掘支工艺的研究”和“吉恩镍业大岭矿采场顶板稳定性的研究”等项目,其成果先后在夹皮沟金矿、黑龙江孟家岗铁矿、磐石镍矿得以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矿山开采的安全系数,每年还为企业增加效益达千余万元。利用北方旅游职教集团的平台,学校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策划与研发,多种途径为企业服务。与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合作开发模拟导游软件——长白山北景区模拟导游软件;全程参与并帮助设计、策划了黑龙江省境泊湖景区由四A级景区申请五A级景区;为辽宁建昌县龙潭大峡谷景区按四A级景区进行综合开发,深得企业的好评与信赖。

    为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学校还广泛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本地区职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通过联合培养学生、联合培养教师等具体措施共享职教资源。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增收致福、环境保护、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问题,学校依托专业优势,为建设文明新农村提供支持。自2007年起相关专业与吉林市龙潭区劳动部门等单位合作,培训农民工、城镇下岗再就业人员、待业大学生达1305人次;2008年1月,为来自中油化建的52名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农民工的一致好评,受到《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石油报》、《吉林工人日报》、《江城日报》等主流媒体大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0载春秋,硕果累累。全校师生在校党委的带领下,汲取教育改革成果的精华,传承半个世纪的办学积淀,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吉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展望未来,他们将继续遵循“尚德、励志、精技、强能”的校训,决心把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李人杰 李鹰)



/jiaoyu/zatan/2020-01-09/3107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