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京郊农村“点金人”

[db:作者]  2014-09-1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刘克锋(右四)及其团队。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施剑松

    北京市延庆县旧城镇大柏老村党支部书记马永存听说,北京农学院有位教授叫刘克锋,能把牲畜粪便变成有机肥。他没想到,刘教授听了他的难题,一口答应了下来,一干就是6年。

    再往前推20年,北京市朝阳区环卫局带着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找上门来,请刘克锋“想想办法”。刘克锋也没想到,从那时起,他与他的团队就跟垃圾和禽畜粪便打上了交道,一干就是20年。

    养牛村6年变废为宝

    大柏老村是有名的养牛大村。养牛富了村民的口袋,牛粪却让村里臭气熏天。2008年,马永存走马上任村支书。“那时村里几乎家家养牛,牛粪除了送到田地里当肥料,就堆在自家院子和门口,大街小巷都是牛粪,晴天臭气熏天,蚊蝇乱飞,一下雨,粪汤到处流,根本没处下脚。”

    那时,村民平均收入虽已高于周边村民,但抱怨却越来越多。“说是‘屋里现代化,院里脏乱差’,兜里的钱虽然多了些,可空气臭了、水难喝了、土壤也渐渐被污染了,大家都觉得生活得不舒心。”看到牛粪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马永存着急了。

    2007年,北京农学院与延庆县合作,共同推出“1+1+X”科技培训工程。结合延庆县各镇、各村需求,北京农学院提供技术帮扶。马永存了解到北京农学院教授刘克锋有一项畜禽粪便三化(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新技术,可以通过添加生物发酵菌剂好氧发酵,将牛粪等畜禽粪便变成有机肥。

    “到北京农学院见刘教授的时候我心里还打鼓。”马永存说,“没想到刘教授听了我的难处,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第一次进大柏老村,刘克锋印象很深:“那时是冬天,风很大,漫天飞着黄色的粉末,远看还以为是尘土黄沙,走近了才发现是牛粪末,打开车门一张嘴,先吸了一嘴牛粪末。”

    经马永存牵线搭桥,村里原本做建筑生意的刘宝祥决定跟着北京农学院专家办一个有机肥厂。

    说起建厂初期的辛苦,刘克锋团队的王红利说:“牛粪从排出体外到干燥,粪便中的微生物不断发生着变化,为了检测出这个过程微生物变化的曲线,我就到处找新鲜牛粪。”

    那段时间,刘克锋到了村就进厂,进厂就待在牛粪堆旁。两年辛苦试验,村里人就没怎么见过他。2010年9月,在刘克锋团队的指导下,刘宝祥成立了北京东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依靠刘克锋的技术指导正式投产了。如今,公司每年可消化6万至7万立方米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2万吨,还成了政府定点采购高效有机肥的厂家。不光村里养殖产生的全部牛粪都有了“用武之地”,附近一些村子的村民也把自家的牛粪送到厂里来。大柏老村的牛粪从难题变成了每年销售过千万元的资源。

    如今,大柏老村恢复了以往青山绿水的田园景象。沿着整洁的小马路走进大柏老村,一路花香混着草香。对这个转变,刘克锋很自豪:“我们自主研发的粪污堆肥过程中污染控制技术,可使95%以上的臭味物质脱除,并且能实现污染物钝化或降解,排除了粪污引发土壤、农作物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

    养猪村一驻就是18年

    大柏老村不是刘克锋驻过的第一个村,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北郎中村才是他和团队头一个进驻的村,也是让他在京郊农村真正扬名的地方。

    北郎中村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的“京郊养猪第一村”,还被评为北京市最美乡村之一。两个看似无法协调的名号同时颁给北郎中村,幕后最大的功臣就是刘克锋和他的团队。

    “现在村里小桥流水,绿柳成荫。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家家养猪,就在自己的院子里。村里街上到处都堆着猪粪,一下雨,坑塘就成了臭水沟,臭气熏天。”北郎中村有机肥料厂厂长闻世常,对上个世纪90年代村里的环境污染记忆深刻。

    1997年,北郎中的村干部通过北京市农委找到刘克锋研究团队,希望他们入驻北郎中村,处理和利用猪粪。为了更好地研究,刘克锋带领研究团队当年就进驻了北郎中村。这一进驻,至今都没撤出来。

    18年来,刘克锋团队帮助北郎中村建起有机肥料厂,攻下了猪粪变成有机肥的一个个难题,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而这其中的辛苦,也只有团队成员知道。为了推广一个新技术、推出一个新菌种,他们在厂子里一住就是十几天;测准一个参数,他们经常在猪粪堆边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刘克锋说:“每次我坐公交车回校,司机见了我都说‘你上来一次,我的车就臭好几天’。”

    “当时,北京农学院的科研条件很差,科研经费紧张,很多数据都是在田间、肥料厂、实验室亲自完成的。”刘克锋研究团队在村里的实验室只有15平方米,又闷又热,可他们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在刘克锋研究团队的帮助下,北郎中村不仅处理了全村所有的粪便,村里的农用地也一直使用有机肥,作物的产量提高了,食物的口感也大大改善。“有机肥不仅改良土壤,增强肥力,而且能够增加产量,改善食物口感。我们村种植的水果和其他村种植的水果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我们的水果味道要好得多。”闻世常说起有机肥很自豪,“我们厂每年可提供有机肥6000吨,销售特别好。现在,我们正在扩大生产车间,加大产量。”

    科研团队20年不散

    20年前,刘克锋组建课题组时,只有3个人——刘克锋、王红利和石爱平。

    20年前,环保问题还不是社会重视的大问题,科研经费也少。“最早团队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课题组到外面全部都是坐公共汽车,要不然就是合作单位派辆农用车来学校接我们。”刘克锋说,“我们住过垃圾场、肥料厂、林业站,一边吃饭一边轰苍蝇。”

    这么艰苦的环境,20年里有的人待不了两年就走了。可当初建组的3名“元老”一直在。“我肯定是以身作则,不把自己该干的事推给别人。”刘克锋说,“但这些年下来就好像大浪淘沙,留下的人我觉得都是素质高的人。”

    跟刘克锋在一起工作了20年,王红利说话直爽的风格也跟刘克锋一样。他说:“在学术上,刘老师很强;在做人上,刘老师厚道。这是这个团队没有散的原因。”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人对休息有着本能的渴望。但每到节假日,刘克锋总是去实地科研。这种风格也感染了团队里的其他成员。王红利说:“我们团队没有推活儿的习惯。到了厂里,每个人能干什么活儿直接去干。团队有人怀孕了,说要进厂也没二话。”

    虽然工作繁重,但刘克锋也没有忘记作为教师的职责。他为每个学生作职业规划,从科研方向到工作单位都放在心上。王红利说:“每年学生毕业的时候,找工作最着急的是刘老师,给各处打电话,找人推荐合适的学生。”

    现在,刘克锋的科研团队已经发展到10多人,包括3名博士和10多名硕士。

    20年来,刘克锋带领研究团队结合北京市养殖猪、牛、鸡、鸭多的特点,先后攻克了猪、牛、羊、鸡、鸭等畜禽粪污技术处理难关。通过系统开发,依托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畜禽粪便、废水处理和粪污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一体的一整套技术和设备,相比国外技术和设备,成本只有国外的十分之一,而且能耗也比国外设备低得多。

    如今,刘克锋的团队已经在北京郊区建起了8个有机肥料厂,而喜欢驻在村里的刘克锋成了北京郊区各村争相请的大红人。密云县请他去做规划、房山区请他看看设计图纸……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京郊运用,也推广到了内蒙古、云南的几十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共生产高品质有机肥和栽培基质总计100余万吨,总经济效益近20亿元。



/jiaoyu/zatan/2020-01-09/3122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