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时期。2010年7月,我国召开了新世纪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4年6月,教育部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深入学习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就“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进行了深入思考,特别是“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并收到了一定成效。
创新合作机制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育人首先要探索办学体制机制,机电工程系本着其所在学校“四方联动”校企合作机制——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院主动服务企业、企业参与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大框架下,整合政行企校资源,成立了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和6个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指导和监督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有效地深化了“双环境、双主体”育人的内涵建设。
红花怒放,硕果飘香。2010年,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被确立为国家骨干校建设央财支持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12年,数控技术专业又成为中国教育部门与德国DMG公司签署的“首批中国职业教育数控专业领域项目”之一,并获赠30万元。机电工程系为曹妃甸港口公司、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设订单班;由秦皇岛智尼斯机械有限公司投入250余万元设备,在机电工程中心内建成“精密模具车间”;由高新技术企业秦皇岛市燕秦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投入20余万元设备筹建“非晶逆变焊机研究所”,共建“秦皇岛市电子非晶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秦皇岛齐二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厂中校”10家。
突出能力培养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机电工程系积极与德国DMG公司、瑞士阿奇夏米尔、秦皇岛齐二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专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认知→基本技术技能培养→综合技术技能培养→拓展技术技能培养→职业人素质”五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制定凸显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不同生源特点,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改革,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创新设计大赛、技能大赛、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基地建设 营造育人职业环境
2004年,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门等七部委确定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又被国家七部委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数控人才实训基地”。拥有6000平方米的面积,实验(训)室19个,仪器设备总值2400余万元的机电工程中心,无疑是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活动的一个高效平台,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工作过程中达成职业能力进阶。
机电工程系与43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这种集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功能为一体,具有突出的职教特色和鲜明的行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对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起到了助力作用。
注重素质培养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机电工程系一直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情感教育为中心、以活动体验为中心”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构建“6S管理基础平台、技能大赛拓展平台、就业指导发展平台”三大平台,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身心素质、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培养“素质高、适应快、发展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近几年,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学子们,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5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86项。该系承办的具有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的“大学生科技节”以及彰显社会服务能力的“马永刚志愿服务小分队”、“北戴河暑期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队”、“大手拉小手”科技服务小分队等,倍受社会好评,地方主流媒体对此予以多次关注报道。
机电工程系就业前景广阔,与京津冀地区多家大型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几年来,其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9%以上,并且,就业质量高,提升空间大,毕业生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及职业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卜玉辉 段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