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个时候最需要有益的引导。遇见好书,就遇见了美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王珺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个时候最需要有益的引导。”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发布会上,著名作家周国平说,青春期是恋爱的季节,也是阅读的季节,而高起点的阅读十分重要。
由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联合北京十一学校,组织专家历时三年研制完成的“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分为初中、高中两个系列,各精选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人文、科学经典图书100种。这两套书目分别采取“30+70”的模式,即以30种基础阅读图书、70种推荐阅读图书的方式构成。
在初中生的基础图书书单上,文学经典除了《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等古代作品外,《朝花夕拾》、《边城》、《海子的诗》等现当代作品也赫然在列;国外作品除了《简·爱》、《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耳熟能详的作品外,还有近些年广受少年欢迎的《绿山墙的安妮》、《布鲁克林有棵树》、《海鸥乔纳森》等。在人文、科学类图书方面,《论语译注》、《汉字王国》、《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发明的故事》、《数学家的眼光》等图书都被排在书单比较显著的位置。
在高中生的书单中,记者看到诺贝尔奖得主莫言的作品《白狗秋千架》。据书目研制组介绍,征求作家莫言给中学生推荐自己作品的意见时,他推荐的是小说《学习蒲松龄》,研制组通过试读、讨论,最终确定推荐《白狗秋千架》这部小说集。此外,《古文观止》、《红楼梦》、《百年孤独》、《民主的细节》、《万历十五年》、《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科学的历程》、《蚕丝:钱学森传》等中外优秀图书也榜上有名。
“为什么选这些而不是选那些?选什么样的书才能吸引中学生来读?”从这些基本问题入手,参考已经推出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书目研制组从2011年9月开始研制,至今历时三年,研制过程中数易其稿。据中学生书目研制主持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介绍,之所以花费如此长的时间研制这份书目,是力求给全国中学生提供一份理念先进、选目科学、结构合理、公正独立的基础阅读书单。这份书单是在广泛征集知名学者、教师和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本着为中学生未来的发展考量,严格筛选后形成的。
“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总主持人朱永新教授告诉记者,“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作为由新阅读研究所研制的系列书目中的子书目,在研制过程中,结合中学生自身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坚持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中学生也感兴趣的好书。只有这样,书单才不会沦为死板且难度大、不受学生欢迎的“死书单”。不仅考虑初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阅读兴趣,这份书目选择图书时还注重弘扬人类美好的理想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兼顾书籍的经典性与时代性,注重图书选择的层级衔接性。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温儒敏认为,在目前国人读书状况不太乐观的情况下,推出书目是很必要的。他很赞赏基本书目加推荐书目的设计,“这样就有一个弹性,而且范围也比较广”。他说:“到了高中以后,不能光读文学书。文学是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但是还要读社科的、人文的、科学的各个方面的书。”
作为“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的阶段性成果,《中国人阅读书目》导读手册首批四种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专家荐读等方式分别为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提供基础阅读书目和导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