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留守”校长突围记

[db:作者]  2014-10-0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郑志湖在指导学生物理数字化实验。(图片由天台中学提供)

    浙东丘陵之南,巍峨的天台山脉蜿蜒南北,因山得名的天台县倚山而建,素以“山水神秀”著称。徐霞客游记以此地作为开篇,史上曾有诗人寒山子等名士在此隐居修身。但“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天台县至今仍是浙江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都说人往高处走,而天台中学校长郑志湖则在此地“留守”教育凡36载。

    ■特约报道 方展画 

    矢志留守

    原本,他的人生轨迹该是另外一条曲线:中师毕业留校,离开山野,在繁华的城市拼搏,凭着爱学习、爱思考的天资和近乎狂热的偏执,实现农家孩子出人头地的梦想。但1978年中师毕业的郑志湖,在事业的起点上选择了留守家乡,他谢绝师范学校的挽留,在一片叹息声中毅然回到贫困落后、闭塞偏远的高中母校——天台县南山中学任教。

    虽然是留守一所农村高中,但郑志湖并不安分。他上完一堂课后总要作些反思,记录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学的是物理,但课余时间却喜欢广泛涉猎大量书籍,单单是相关笔记就记了20多本。很快,他就在教学上崭露头角,所教学生的物理成绩平均分跃居全县第一,高考成绩甚至比全省平均分还高出28分。小有名气后,县城的高中千方百计想调他过去,但郑志湖还是选择了留守。

    在这片宁谧、几乎与世无争的故土上,郑志湖好问勤学的青春基因在梦想的滋润下尽情生长。当年,只有两年教龄的他就想要改革课堂教学,研究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在当时,此种想法近乎离经叛道。是这所农村高中给了他足够的宽容,使他探索出一种自称为“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物理教学新模式。他喜欢挑战教学常规或套路,不按常理“出牌”,上课时总能将那些枯燥乏味的物理规律讲得既富哲理,又栩栩如生,往往能使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物理的知识系统,使学生更深刻更形象地认识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学生喜欢听他的课,他更喜欢按自己的方式给学生上课。若干年以后,当他主政天台中学时,仍然不肯从教学一线撤退,至今仍然“留守”在高三物理课堂上。

    1985年,郑志湖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教育学院深造。毕业时,一些省城学校向他伸出橄榄枝,他还是选择了留守,回到故乡,去天台二中任教。1991年,天台二中并入重点中学——天台中学。1995年,34岁的他出任天台中学校长,在这个岗位上一直留守至今。

    留守,坚持留守,终于铸就了一位草根校长的成长传奇。郑志湖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功勋教师、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天台县县委、县政府授予郑志湖“天台教育突出贡献奖”,他把20万元奖金捐给学校,设立奖励基金,而自己留下的,是数十年“留守“馈赠于他的巨大精神褒奖。

    矢志不渝的留守,成为郑志湖人生的符号。这一符号诠释了他对事业的眷恋和不懈追求。当不懈追求成为眷恋的理由,便会释放出绝地突围的无畏胆略和超强能量。

    突围脚印

    历经悠长岁月的垒筑,传统学校教育在“应试”的名义之下形成了独处一隅的顽固堡垒,虽然在时代大潮不断冲刷下渐次显露出残破和腐朽,但堡垒依然固封。

    从一位农村中学的青年教师到一所百年名牌学府的掌门人,刚过而立之年的郑志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作为一线教师,直面的多半是学科教学问题,只要学科知识精到、教学方法有效便可在区区课堂上游刃有余,甚或凭着单枪匹马也可包打天下。然而,作为千乘之帅的一校之长,则必须高瞻远瞩,善于诉诸理念转变以引领学校发展,探求机制变革以激发学校活力,必须在更深的层面上作文章、谋突围。问题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办学机制“冰冻三尺”,积重难返,突围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时间。基于此,也许留守就成为必须——为了积聚突围的能量。

    当教师,郑志湖是一位研究型教师;当校长,郑志湖同样也是一位研究型校长。主政天台中学近20年,他以课题研究为行走方式,不断发起突围,留下了一连串成长的脚印。

    履新不久,郑志湖立马对传统的学业评价制度“开刀”。1996年,“教育管理中动态量化评价的研究”被立项为省教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这项研究根据现代教学质量评价观,探索运用个体差异评价法,以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增量作为评价依据,以能级法开展动态量化评价,通过评价机制改革来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这项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过程中,郑志湖感到,仅仅从学生层面寻求突围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上谋求新突破,使两者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2004年,“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科规划课题,郑志湖开始研究如何将课堂教学、学习过程和学业水平三个维度有机整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评价系统。这项研究成果形成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问题—时间”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以及学业水平增量评价,同时开发了相关评价软件。 

    正是在这些有关评价的深度研究中,郑志湖逐渐清晰了“以学论教”的改革取向,并付诸于改革实践。2009年,他又开始主持研究全国教科规划课题“构建普通高中‘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研究”,以“以学论教”为基本理念,对教学过程、教师评价和学校管理三者进行改革,形成了颇具天台中学特色的教育新架构:“以学论教”的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以学论教”的教师评价新模式和“以学论教”的学校管理发展性评价。至此,“以学论教”不仅巅覆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刷新了天台中学的办学内涵。

    几乎同时,郑志湖决意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以此突围原先“以教为本”教研模式。从2009年开始,他领衔一项省重点课题“基于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研究”,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创设情景,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释疑,总结提升,评价反思”六环节合作学习模式,并在全校响亮提出要将传统的课堂变成“自主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和“创新的课堂”,全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项研究及其实践成效,使天台中学“以学论教”的理念和评价体系变得有血有肉,不再空洞。

    试水职教

    在普通高中留守30多年,郑志湖近年来又平添了一份忧心,因为他每每感到有一种无形的钳制,来自学科,来自于习以为常的分科教学。的确,封闭僵化的学科教学体系,繁琐机械的知识点传授,再加上急功近利的高考导向,高中教育事实上已成为“如来佛的掌心”,困缚着教师的手脚,压抑着教师的智慧,并且禁锢了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与求知动力。

    普通高中必须在育人模式上寻求突围。

    2012年秋季,浙江省启动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此轮改革以选修课程为突破口,除了将选修学分从原先的28学分提高至48学分外,还提出了“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将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的课程基本原则,其中一个亮点是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课程,并且比例不能少于10%。擅长思考与研究的郑志湖敏感地意识到,普通高中引进职业技能类课程,是寻求办学特色的重大契机,也是育人模式突围的一个全新方向。

    天台中学义无反顾地率先试水,与本地企业浙江银轮机械有限公司、英博百威啤酒有限公司和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联姻”,合作开发职业技能类课程,以求传统育人模式的深度变革。

    三家企业分别以汽车冷凝器构造与设计、啤酒酿造与生产、铁皮枫斗种植与生产三大核心技术为支点,有机嫁接了天台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开发了机械工程、化工工程和生物工程三大课程群共计12门选修课程,供全校高一和高二学生选修。例如,在汽车领域,学校开发了“汽车与数学”、“汽车与化学”、“汽车与力学”等五门选修课程。

    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取向,变“知识点”传授为“兴趣点”激发;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变知识讲与解为问题的析与究;打破传统的以逻辑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变系统的单科知识为跨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打破传统的“上所施下所效”范式,变先教后学为做中学、研中学。学校按照校企合作模式开设职业技能选修课,旋即受到学生的欢迎,原计划每门课每个学期开一个班,最后都开到了2个班。3个学期下来,校企合作课程出现了令人意外的“井喷”,全校共有4000多人次选修了这类课程。

    校企合作的选修课程改革为这所百年老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学生听企业技术专家讲座,到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参观,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机器、制造产品。这些看似“另类”的教学方式,魔法般地打开了学生的兴趣之门,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视域,让很多学生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自己的特长甚或追求,演绎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代教学奇迹。通过这些选修课活动,学校的学风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深刻变化,用郑志湖的话来说,就是出现了三个“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抬头率提高了,晚自修时学生的低头率提高了,课余时间师生的交往率提高了。

    郑志湖被震撼了,与此同时也给了他继续突围的巨大勇气。从2013年5月开始,他决意在汽车领域打开缺口,让选修过五门相关课程的学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成立10个汽车研究小组,每个小组各有一个研究项目,同时配备一名企业导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更高难度的知识与技能。学校初步形成了有关汽车的两级梯度课程——“兴趣点+知识点”的通识性选修课程(水平1课程)与更高层次的“兴趣点+知识点+研究点”的项目研究课程(水平2课程)。目前,共有64名学生选修了项目研究课程。

    学生选修的职业技能课程与原有的必修课程既无关又有关,既无联系又有联系,恰恰是这种若有若无的关系,使得突围传统育人模式的努力找到了“支点”。高一年级学生周力在周记中谈到:自从选修“汽车与力学”,我懂得了刹车、油门的构造,传动、制动的原理,与我们物理课上所学习的力学非常吻合。哦!原来力学的知识都源自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另一位叫王心洁的学生对自己在银轮机械有限公司的体验感触弥深,公司里各种精密的仪器、壮观的机器群、精巧复杂的汽车零件令人目不暇接,在让她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油然立下鸿鹄之志:原来每个行业里都蕴藏着无数的黄金,在等待着你去挖掘,或许下一个创造汽车行业传奇的就是我!这种来自学生个体自我感悟的立志,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又恰恰是学校教育普遍匮乏又苦于在寻找的正能量。

    郑志湖在天台中学实施的课程改革已开始显露出强盛的勃勃生机。有几个数据可以佐证:选修了职业技能类课程后,99.5%的学生学习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95.6%的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99.3%的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变得比以前更加自信,98.7%的学生学习生活变得更富有激情和创造性,93.8%的学生认为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些看似乏味的数据,不正是昭示着一所学校教育改革栩栩如生的魅力吗?(作者系浙江省教科院院长)

      【校长观点】

    做校长之后我为什么还要兼课

    有人说当了校长就不可能再有时间和精力教课。但我做校长后,还是一直兼任高中物理教师。因为在我看来,教学管理才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校长兼课既有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校长不能只做泛泛的行政管理,必须努力做教学能手和科研高手。

    校长兼课,给校长提供了一个与学生直接交流的平台,可以获得更多、更直接、更及时的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能力水平等基本状况。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校长可以根据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利用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和区域资源,开发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校长兼课,可以经常与教师沟通交流,建立业务上的平等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教师水平和教师专业成长上的要求,开展校本培训、名师带教、岗位锻炼和教师发展性评价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另外,校长深入教学一线,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有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措施,从而有效地实施学校课程管理;校长兼课,便于准确把握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并能以一线教师和校长的双重身份参加教研活动,更好地指导校本教研,深化课堂有效性研究,发挥好作为学科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推进教研组建设,让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更具实效。在管理实践中,校长可以从广大教师中汲取智慧,完善管理,建立既科学又人性化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体系,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将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整合,使评价成为教与学的有效手段。

    【链接】

     典型案例:师生沙龙增进彼此理解

    ■天台中学 姜忠勤

    第二节晚自修课上,班主任陈老师发现一名学生情绪不好,便主动找她谈话。原来,这名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座谈会上,坦率地说出了自己对学科教师、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的一些想法,事后担心老师和学校领导会对自己有看法。班主任听后,觉得学生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在此之前,就有一位任课教师在得到反馈信息后大为恼火,觉得学生对自己提的意见不切实际,并在班上不点名批评了学生,结果使一些学生对该教师意见更大,造成教学抵触。

    于是,班主任找到校长,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学生的顾虑。郑志湖校长没有迟疑,立即召开任课教师座谈会,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学生意见。校长在综合分析情况后认为,学生提的意见是中肯的,但如果师生能够直接对话,教师就更容易接受,效果也会更好。于是,校长在全校提出了“以学论教”的理念,组织开展师生沙龙活动。

    开展师生沙龙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师生表现相当活跃。第一次全校性沙龙活动原定1个小时,结果因为师生都不愿离开而足足进行了2个多小时。通过此次活动,全校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现在,天台中学师生沙龙活动每个学期都要定期举办多次,在活动中,师生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倾吐教与学中的困惑,享受思想碰撞的快乐,在师生的教学相长中使“以学论教”落到了实处。

    增量评价法改变了我

    ■浙江大学机械专业 奚弘之

    应该说,天台中学是我一生的转折点。

    我考入天中的成绩并不理想,排在班级后几位。由于信心不足,动力大打折扣,上课经常走神,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阶段测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在班级阶段总结评价时,我居然还受到了表扬,原因是因为学校采用增量评价法,关注的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幅度,而不是以单纯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和评判学生。我觉得这个做法挺新鲜,开始力争每天有一点点长进。我认真按照各科老师的要求仔细做好成长记录,并不时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和总结。一个学期下来,进步倒也不少,我渐渐走出了封闭的自我,精神也振奋起来,决心挑战自我,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超越自我。高中三年,我在班级增量评价中基本都属于最高等第,高考时也如愿考上了浙江大学。

    是天中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地方,教会我求知、做人;是天中的增量评价法激发了我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我,让我走出自卑自贬的阴影,在快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找到自我,重拾信心,获得成功。

    开放实验室让我如鱼得水

    ■美国亚历桑那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后 施勇

    提起天中的开放实验室,我至今念念不忘。正是由于开放实验室,我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在初中时,由于受时间和实验器材的限制,学生的实验时间、机会全被固定的实验内容束缚,很多时候都只是旁观者而无亲手做实验的机会,因此,学生大多对实验兴趣不浓,只是按部就班地做,也很少进行深入思考。

    进入天中后,学校提倡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开放的教学观使得各科探究实验的质和量都大为增加。学校在开放实验室上作有益尝试,将传统教育观念里的“军事重地”向学生全方位开放,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我们通过校园网可以随时浏览实验室管理系统提供的实验室概况、实验设备及更新情况,也可以了解国内外中学生各科实验的最新动态。我们根据自己的设想,提交实验方案并由教师审核后预约实验;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实验仪器和方法,独立开展研究和实验。高中三年,我在开放实验室做了30多个实验,许多“奇思异想”在实验室里得到了证实和解释。

    学校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与发现的平台,使我们能充分发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预见性,并感受到了自我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了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也使我在1998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被保送进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学的学习使我在大学里也学得游刃有余。



/jiaoyu/zatan/2020-01-13/3176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