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刚刚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捧着牛奶杯问我。我正打算煎荷包蛋,孩子他妈正在拉屎。
我心里一颤,差点把蛋扔进垃圾桶把蛋壳放到锅里。正打算装作没听到,却听到小子接着问:
“爸爸,ML到底什么意思?”
我用求助的目光望向远方的卫生间,却看到孩子他妈正在用IPAD看片。我使劲儿努嘴,却看到孩子他妈缓缓地抬起头,做了一个“你请”的手势。
这个意思很明显了:男孩子的性教育,应该由父亲来进行。什么时候儿子来大姨妈了,什么时候妈妈才需要登场亮相。
儿子,你什么时候来大姨妈啊?我想。
但现在想这些没有用。儿子正捧着牛奶杯期待地看着我。我心里在想,到底是哪个混蛋,让他知道了ML。这直接导致了问题的超纲。按照剧本,难道不应该问“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吗?怎么就直接跳到操作层面了呢?而且还是英文版的操作层面呢?
我怀疑肇事者可能是移动互联网。昨天臭小子说要用手机检查作业,手机啊,里头什么东西没有。现在的问题是,肇事者到底是作业帮,还是纳米盒?
二
想这些也没用。问题已经出现了,就要积极去面对。
Make这个单词他学过,Love这个单词他也学过。无非是组合在一起没学过。只要心里没鬼,世界就坦坦荡荡。
我是谁,我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爹,和旧时代的爹妈肯定不一样。什么是旧时代?对待这种问题逃避、恐吓就是旧时代。
瞎问什么,好好学习。这种落后的态度我们绝对不能继承。
两性教育是教育体系里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而且教育专家都说,越早越好。面对孩子的提问,我没有理由退缩。
“咳。这是个英语缩写。”我镇定开场,手里举着煎蛋的小锅子微微颤抖。
我猜也是。儿子说。
“它代表着一种行为。”我使劲儿搜刮合适的词语,“是大人决定生活在一起时可能做的事情。”
儿子举着牛奶杯,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孩子感到疑惑太正常了。这么突破他认知边界的事情,怎么可能不疑惑。我的决定是:只要他接着往下问,我就继续往细节里解释;只要他不问,我就宣告取得阶段性成果,等以后有空再进行普及。
毕竟吃着早饭呢对不对。
为什么一定要大人啊。儿子问。
“因为大人力气大,身体强壮啊。小孩子身体吃不消啊。”我说,“就像小孩不能喝酒,因为肝脏还在发育,一喝酒就把肝喝坏了,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喝牛奶?儿子说。
对啊。我说。
然后儿子就不问了。我如释重负,并且复盘刚才的回答。觉得整体来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确实需要补充。
实事求是讲,ML不一定会结婚,也不代表一定会有孩子,如果对孩子说严重了,可能会有误导;但如果说这只是个“确认关系的交流方式”,又感觉在耍流氓。
孩子如果追问细节,还真是个棘手问题。
我一边把煎蛋递给儿子,一边害怕他追问,一边思考后续的应对方式。“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肯定不是个好回答,“这事儿可有意思了有四种基本姿势还特别讲究腰力”肯定也不行;太放荡让他不当回事儿不行,太严肃让他产生恐惧也不行。
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他意识到这件事情的美好,又要让他意识到这件事情需要长大后才能做;需要注意安全,也需要责任担当。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家长真是太难当了。
三
各位读者,读到这里,你以为我在探究孩子的性教育吗?
并不是。
我其实是来求助的。一直到今天,我都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比哥德巴赫猜想还难,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的问题。
我深思熟虑的计划,殚精竭虑的回答,在此刻统统化为乌有,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洞和笑话。
因为,就在我结束回答后五分钟,孩子向我递来了喝完的牛奶杯:
孩子的牛奶杯实拍!
“原来ML的意思那么复杂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