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会聚多方人才攻克现实难题

[db:作者]  2014-10-1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四川大学以“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在科研改革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整合资源,构建高校科研大团队;实行“成果双算”,引导科研贴近现实;打破专业设置,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

    ■本报记者 倪秀

    人才引进打破传统“单位制”,实行“双聘制”,研究成果实行“双算制”;科学研究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教师从“做学问”向“做智库”转变;人才培养打破学科设置,招收多学科交叉的“边疆学”方向研究生,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

    2012年,四川大学牵头,联合国家民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并以此中心为载体,在科研改革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整合资源,构建高校科研大团队

    “分散、封闭、低效,是当前部分高校科研的现状。我们希望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试验田’,推进高校的科研改革。”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罗中枢说。

    为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四川大学在高校和政府事务部门之间开启人才交流的“旋转门”。实务部门的人员能进入中心参与研究,高校的教师也能进入实务部门进行交流,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研究员就是通过“旋转门”进入中心的。虽然朱晓明只是兼职工作,但他常常好几个月都住在川大,一边搞研究,一边给学生开讲座,还组织一些研讨会,与中心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边疆问题。

    “只有打破传统的‘单位制’,构建科研大团队,才能形成合力。”罗中枢说,除了引入实务部门专家参与高校科研外,四川大学还打破协同单位之间的“单位制”,实行“中心制”。中心为所有单位人员进行统筹服务,所有单位共同享有中心的专家资源,同时中心面向全国开放,通过相关审核实行“可进可出”。目前,中心已经会聚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优秀人才130余人,其中有7位长江学者,30余位有影响的治藏、治疆、反恐专家和一批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对于“中心制”,云南大学副校长肖宪感触很深。“协同创新中心这样的形式,能充分整合资源。”肖宪说,最近中心正受国家发改委委托,研究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相关问题。云南大学一直在东盟问题上有深入研究,而川大在中巴、中印关系研究上又有深厚的积淀。如此整合,对两所学校来说都是如虎添翼。

    实行“成果双算”,引导科研贴近现实

    “现在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仅仅停留在发表论文的层次上,为了评职晋级而‘做学问’。”罗中枢说,高校要发挥国家智囊的作用,就应该把科研的目光投向社会现实问题。

    从2012年中心成立至今,已有64份决策咨询报告被采纳,其中9份获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15份获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中心已成为川大把科研方向转向现实问题研究的“试验田”。

    陈超是四川大学法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中心成立以来他就加入到中心的活动中,在被采纳的报告中,他贡献了好几份。但今年6月,他却因为差一篇学术论文而无法取得学位证。原因在于决策咨询报告还没有纳入学术委员会的评估范围,陈超需要取得学位证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在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为了鼓励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多做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在陈超未取得学位证的情况下,仍然聘用他为研究人员。

    学术评定多以论文为导向,但现实问题研究的成果尤其是一些决策咨询报告多不能公开发布。这也是很多科研工作脱离现实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中,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像陈超这样,得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待遇。在这样的矛盾下,如何去激发科研人员聚焦现实问题研究?

    实行“成果双算”,同时增加决策咨询报告的考核权重,这是协同创新中心探索的解决方法。比如一位四川大学的教授在该中心参与研究,他关于现实问题的咨询报告可以在创新中心和学校得到同样的认可和同等奖励。

    罗中枢说,四川大学希望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发布和考核评估机制,引导高校科研人员以解决现实的重大急需问题为导向,实现“做学问”向“做智库”的转变。

    打破专业设置,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

    21世纪,国家对边疆治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目前在高校的学科设置中,并没有“边疆学”。今年,四川大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了“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招收了第一批边疆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四川大学与云南大学、西藏大学联合招收5名“边疆学”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与协同单位联合招收12名“边疆学”硕士研究生。

    这批研究生将实行联合培养的方式,各协同单位之间实行课程学分互认。中心已组建12个硕、博士导师组,支撑“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今年上半年,中心还实施了“青年学者进驻中心访学计划”,提供资金、住房和资料,在全国范围邀请了4位青年学者,带课题驻中心研究1至3个月。

    “人才培养应该围绕现实转,而不能被固有的专业设置所禁锢。”罗中枢说,目前,四川大学已向教育部提出“边疆学”学科建设的申请,并已进入备案公示阶段。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中心研究人才的培养触角向本科阶段的延伸。目前,中心已派出7位平台专家担任导师、已有24个项目获准立项。四川大学2012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董方杰关于边疆贫困研究的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而现在他正在云南进行贫困现状的实地调研。

    “本科生能参与这样的学术研究很难得,老师们对我们的指导也很细心。”董方杰说,关于研究方向的确定,导师就耐心地和他讨论了3个多小时。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研究热情,他希望通过对云南地区贫困县现状的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扶贫对策提供支持。



/jiaoyu/zatan/2020-02-28/3198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