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
野餐
历史课
麻辣语录
让活动的时间归活动,作业的时间归作业。节奏不能乱,活动不会散学生的心。
不能死抓成绩,我是真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我在乎的是孩子3年在学校收获了什么。我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会开玩笑”和“开得起玩笑”的人,因为生活常常会给我们或惊喜或痛楚的玩笑。班主任一定要跟学生在一起,跟学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疯。融入了,自然就管理了。我很感谢网上的评价,因为一味称赞未必是好事,批评才是我成长的土壤。
不能死抓成绩,我是真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我在乎的是孩子3年在学校收获了什么。
我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会开玩笑”和“开得起玩笑”的人,因为生活常常会给我们或惊喜或痛楚的玩笑。
班主任一定要跟学生在一起,跟学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疯。融入了,自然就管理了。
我很感谢网上的评价,因为一味称赞未必是好事,批评才是我成长的土壤。
■本报记者 胥茜 李益众 倪秀
8月25日,“全国模范教师拟表彰名单”出炉,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师叶德元名列其中,这可能会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因为在学生心中,“叶老”就是一个亲切的大哥哥,跟“模范”这样高大上的词可扯不上边。
事实确实如此,今年32岁的叶德元不是一道正儿八经的大菜,而是一盆川味十足的麻辣烫;不是字正圆腔的国粹京剧,而是深受喜爱的地方戏川剧,不够高雅,骨子里却韵味十足,透着一股自在飞扬的气息。
他的装扮够“麻辣”:哪怕是在正式场合,一件T恤衫、一条七分裤、一双运动鞋,就是他最常见的装扮。跟一群初中生站在一起,他看上去不过是一个年龄稍长些的大孩子。
他的历史课够“麻辣”:有人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他在讲台上的状态。原本为50人开设的选修课,会有200多个学生蜂拥而来。赛课时,别人不敢用的幽默言辞,他信手拈来,插科打诨,甚至大胆调侃评委。
他的班级管理够“麻辣”:3年时间,他为2010级18班学生写了1234篇博客;与他们一起策划实施了200多个主题鲜明的活动。
从倒数第二到正数第二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其2010级18班,是叶德元的“成名之作”。
2013年暑假,18班毕业以后,一个学生在叶德元的博客上留言:我突然觉得老师真可怜,每过完一个三年,你爱着的一群孩子就会来一次“集体消失”。
那一夜,叶德元哭了,整整哭了一个晚上。
要讲18班,还得从流传最广也最传神的“学业成绩排名”说起。
2010年,28岁的叶德元从其他学校进入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接手18班——该校初一年级的最后一个班。入学摸底考试,18班学生送给他的“第一份大礼”是全年级倒数第二的排名。“新教师”叶德元每天都会收到科任老师的投诉,这个学生捅了篓子,那个学生没交作业……
然而毕业时,“倒数”二字被扔掉了,只剩下“第二”,班风学风和班级凝聚力也都被公认是最好的。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叶德元便成功“逆袭”,成了令学生、家长抓狂的偶像。
各地各学校邀请他去做讲座的信函像雪花一样飞来。至今,他已经在省内外做过80多场报告,“档期”满得就像当红明星一样,排到了几个月以后。在四川教育界,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校长、老师谈论他。
在这三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叶德元是不是抓成绩很有一手?
抓成绩,一般都会被理解成“抓时间”,搞题海战术。所以,渴望成绩的家长不喜欢副科老师当班主任,但叶德元采用逆向思维:要是班主任教数学就整数学,教语文就抓语文,那就乱套了。
叶德元不抓时间,他抓的是平衡。他的绝招是充分依靠科任教师,充分信任科任教师,为科任教师做好协调工作。
18班的数学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没有经验。而那时,18班的学业成绩正在全面往上“涨”,校长征求叶德元的意见:是否需要换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
叶德元拒绝了校长的好意。在他看来,这位数学老师很勤奋,对每个孩子都很关注。他还特别留意到一个细节——个别学生要求周末补课,这个数学老师拒绝了。因为,她的眼里装着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个别尖子生,她要留足时间备课和钻研教材。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样的细节成就了18班的孩子们,也成就了一位年轻而优秀的数学教师!
“我没有抓过成绩。”叶德元一再强调,“不能死抓成绩,我是真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我在乎的是孩子3年在学校收获了什么。”
叶德元这样的回答,一般人并不相信。可事实是,18班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门特长。
在18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历史、地理等副科,从来没有被占;午休时,学生偷偷做作业,叶德元会去制止;科任教师占自习课,叶德元也会把教师“赶出”教室。
“让活动的时间归活动,作业的时间归作业。节奏不能乱,活动不会散学生的心。”叶德元说。有时,体育课没上成,叶德元会想办法调一节课来上。在他看来,体育课上好了,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上来了。
3年时间200多次活动
进入七中育才学校时,叶德元才28岁。这个籍籍无名的毛头小子,也是从零开始。只是,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叶德元通过活动给了18班许多个“集体梦想”。
初一的艺术节,学校要求每个班出一台节目。叶德元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上场”。
“说实话,那个节目整体效果很一般,甚至有点难看。”4年后,叶德元如此评价,但就在节目结束时,一位学生母亲激动地拉着叶德元的手说:“感谢你,这是我女儿长这么大在别人面前表演的唯一一个舞蹈。”
这句话,让叶德元一直铭记在心。班级活动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安排,对某一个孩子都可能意味深长。
学校举行“好声音”比赛,叶德元选了两个从未有过舞台经验的学生,代表班级去参赛。其他所有同学都是“绿叶”,给他们俩伴唱。最后,18班在那次比赛中名落孙山,但是,这次活动对两位难得上台的同学,对整个班级,都意义非凡。“让出机会,成全别人,对拿奖拿到手软的才艺尖子生们,是另一种成长和收获。”叶德元说。
3年中的每一个周末,叶德元几乎都是带着妻子跟孩子们一起度过。烧烤、打羽毛球、骑自行车、看电影……活动丰富多彩。3年里,他为18班设计了200多个主题鲜明、持续开展的活动,让孩子们做主角、当主唱,在展示自己、认同别人的同时,学会感恩、担当、团结。
“一方面,活动能满足他们旺盛的精力,避免他们无事生非。另一方面,孩子有着巨大的潜能。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潜能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叶德元这样认识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活动,是叶德元教育工作的绝对主题。他搞活动,并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而是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也是他的教育风格。
之前,叶德元曾经在成都的一所民办学校当教师,2010年暑假,叶德元带着那所学校的20多个孩子走进世博园,也走进了上海交大、复旦大学。
出发前,叶德元让孩子们分成餐饮组、交通组、游览组、联络组等5个小组。如何换登机牌,在哪里吃特色小吃,走哪几个景点,这些都归各个小组的学生谋划、操作。每一天,叶德元都优哉游哉地跟在孩子们屁股后面,显得特别轻松。他甚至故意“走失”,急得学生们一边派人寻找,一边在广播站播报寻人启事。
一路上,孩子们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体现在宏观谋划时,也体现在细枝末节处。这群孩子收获的是“超标准”的初中课外教育,超值的未来教育。
到了七中育才学校,叶德元继续秉承这样的理念:“一定要带孩子出去,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国家大事。这样,学生的眼界才会不一样。”
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活动,叶德元就从不会在安全压力下妥协。他认为,在安全隐患前,掌握化解之道才是硬道理。每次出行前,叶德元都会熬通宵编制详细的活动计划,最终印成一本小手册,各类电话、证件号码、注意事项,无所不包。这份手册的细致程度,甚至令他的一位导游朋友叹为观止,拿去借鉴。
1234篇博客,点击量近80万
2010年开学,新生军训,烈日当空。叶德元坐在一边的台阶上守着孩子们。偶然间,他发现对面的树林里,有6个家长拿着相机在抓拍自己孩子的飒爽英姿。
军训,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父母对军训中的子女格外牵挂。叶德元赶紧打开电脑,在家长QQ群里吼:“哪个家长想看自己的幺儿?”没过几分钟,家长们便纷纷报名。
一有家长报上名来,叶德元就马上放下电脑,抱着相机冲过去,在学生方阵里咔嚓几声,然后赶紧跑回来,将照片转到电脑上,发给家长。家长的呼声此起彼伏,叶德元就像疯了一样来回奔跑。
晚上,叶德元把所有的照片整理出来,发到自己的博客上。他一个一个对比名字,选出最好的照片,不漏掉一个孩子。由于网速慢,他常常要熬到半夜两三点钟。军训6天,晒黑了,跑瘦了,一共拍了50个G的照片和视频。
那段时间,博客“叶老的窝”点击量高得异常,家长们都在各自的电脑前守着看。叶德元的辛苦换来的是家长的感动。家长感动了,对班主任信服了,甚至成为他的忠实粉丝,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然就完美融合。
开学典礼、布置教室、吃中午饭,孩子们在校的点点滴滴,叶德元都会通过博客发布出来。几乎每一天,“看博客”都成为18班每个孩子和家长必做的事情。3年时间,叶德元为18班写了1234篇博客,点击量近80万。
写博客,是叶德元关注学生的一种方式。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有时难免“照顾不周”。一旦意识到某个孩子被长时间忽略了,他就会悄悄地跑过去,将镜头对准这个孩子,一张动人的笑脸不久后就会出现在博客上。
一天,一个成绩和表现都并不算好的男生找到叶德元说:“叶老,我想当干部!”叶德元当场就给了他一个“官”——清洁委员。当天放学后,这个学生认真地巡查教室的清洁情况。当然,他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叶老”镜头的捕捉。
孩子还没回家,照片就上了班级博客,同时所有家长都收到了叶德元的短信:“今天是某某同学第一次担任清洁委员,请大家到班级博客上看他认真负责的身影。”当晚,孩子的妈妈给叶德元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说不完感激和感动。
很多老师都尝试过写博客,但过不了多久就放弃了。日常工作,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写博客太费时间,会增添负担,可叶德元并不觉得麻烦,他速度非常快,效率非常高。他不追求文采,不停地更新,几分钟就完了。
学校有很多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叶德元都会马上问孩子和家长当时最深刻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表达,通过短信发过来。没过几分钟,这些“一两句话的感受”就会出现在博客上。“其实,我觉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关键是他们见识了,体验了,写出了最真实的感受,这就够了。”叶德元说。
“融入了,自然就管理了”
“团结努力齐奋进,不蒸馒头争口气”。看到这条班训,很多人都会莞尔一笑,因为它太肤浅、太俗气了,但这是叶德元班级管理的第一个“创意”。
一天,七中育才学校一位副校长站在18班教室里,大声念出了这几个字,随后点评道:“啥东西哦,馒头都搬出来了。我们七中育才的校训可是‘卓尔不群,大器天下’哦。”
叶德元不以为然,他认为:“班训如果仅仅是从《大学》、《中庸》、《论语》里面找几个词,具体啥意思都没搞懂,这样的班训还不如不要。”叶德元提出的班训未必真的有多好,但叶德元确实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班训一定要过目不忘,真正妇孺皆知、深入人心,才称得上是文化。”
班训、班刊、班服、班徽……班级文化创建无非就是一些日常事务。想要创新,谈何容易?可是,叶德元做到了。
18班有班刊,由学生自己设计、创作。它可不是简单的作文集。所有班级活动,一次都不缺;老师、同学亮相,一个都不少。
18班有班徽,闪耀在博客上、班刊上、班服上,甚至旅行时,叶德元都会将班徽画在海滩上,拍成照片传回给同学们。
18班有班服,花80元在市场买的,也没什么大不了。可那款式,是一位家长开车拉着叶德元跑了3天才定下来的。
班级文化,往往被搞成了班级美化。最初,叶德元也不例外。可现在,他意识到:那样的班级,美则美,却是散的。班级文化应该让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家长融合在一起,对这个班级有一种认同感,有一个共同追逐的集体梦想。
“班主任一定要跟学生在一起,跟学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疯。融入了,自然就管理了。”叶德元说。
2013年愚人节,孩子们给叶德元“敬献”了一瓶被摇过的可乐,一块加了芥末的饼干……孩子们花样百出的“整蛊”、出人意料的“恶作剧”,他都一一“笑纳”。叶德元说,我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会开玩笑”和“开得起玩笑”的人,因为生活常常会给我们或惊喜或痛楚的玩笑。
荣誉,是叶德元班级管理的一个关键词。对此,他的“叶氏解读”是:班主任的个人荣誉,该来的终究会来,不用去争,不必多争;班级荣誉,非争不可,要跟学生共同争取,争的过程要以心换心。
叶德元带的18班,三年下来,没有丢过一面流动红旗。他说:“荣誉是正能量。如果班主任都不在乎,学生就更不在乎。这样,班级就散了。在荣誉面前,班主任不能仅仅是评判者、监督者,更应该是参与者。”
既是讲台也是舞台
面对学生,叶德元特别兴奋,就是“人来疯”。有人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他在讲台上的状态。这种特质源于他对戏剧的热爱。大学开始,叶德元就喜欢川剧,业余时间的最大爱好就是看川剧、演川剧。
他的人生有两个台,一个是讲台,一个是舞台。
川剧改变了他。人越多,就越兴奋,他扮演丑角,语言丰富。丑角有一种表演形式叫“现挂”,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被剧本束缚。
这一点,被叶德元运用到了历史课堂上。有些老师参加赛课,提前得精心准备,把“台词”背好,精确到没有一句废话。叶德元纯粹就是为赛课而生,别人不敢用的幽默言辞,他信手拈来,甚至大胆调侃评委。这时候,讲台也变成了他的舞台。
2012年,全国中学历史教学评比在南昌举行,叶德元代表学校参赛。比赛开始前,他非但不紧张,还担心没有人来听他的课。看到很多人走进来,他才觉得兴奋起来。
这项全国性赛事的一等奖被叶德元轻松拿下。获奖后,叶德元在博客里表示,这是“顺理成章”。这并不是他骄傲,而是此前的辛苦付出让他心中有数,他明白初中的历史课应该怎样教。
当然,也有人批评他的课耍嘴皮子,没深度。叶德元的回答是:绝大多数学生将来都不是要走历史专家的路线,对于历史有所了解就好了,能够喜欢就够了。
有人批评他的课知识没讲到位。叶德元的回答是:课堂上有亮点,有细节,有笑声,有哭声,有思考,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有人批评他的课没啥可借鉴的。叶德元的回答是:教学要百花齐放,要是统一模式,就完蛋了。
“叶德元是在践行生活即教育。他用生活去丰富课堂,有非常创新的视角。他开设的选修课,都是学生选课抢得最厉害的。”七中育才学校副校长丁世明说。
在选修课“历史也疯狂”上,叶德元会给学生讲狼人、湘西赶尸这样的话题。原本为50人开设的选修课来了200多个学生。
对此,叶德元的感想是:“老师的威信不是在吼和骂中树立的。课堂要立得起,讲台要站得住。历史本来是很有趣的。如果学生不喜欢,那是因为老师没上好。如果课上得不好,再爱学生,在学生和家长心里也会打折扣。”
批评是成长的土壤
刚到七中育才学校时,叶德元什么都不懂。3天暑期培训,同事给了他一大堆资料和工作方案,包括怎么收作业,怎么安排清洁,怎么竞选班委干部,非常精细,这样的引路工作让他放心地展开了工作。
“我们的教研活动,都是真刀真枪的,大家会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面对这样的教研活动,叶德元开始准备不充分,还真是被“骇了一跳”。可现在,他已经成为“挑起战火”的组织者。作为年级组副组长的他,要带领他的年级组,不断去实践,去创造,去分享。
在七中育才学校,同事们不仅会对叶德元伸出大拇指,也会直率地指出他们觉得叶德元“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搭档张玲莉说:“不论是说起2010级的18班,还是说起现在他带的2013级11班,大家想到的不是某个很优秀很特别的孩子,而是叶德元如何如何。是不是老师的光芒太盛,会有点儿遮挡学生?”这样的探讨叶德元非常欢迎。
此外,从2010级18班毕业后,有很多学生对初中生活、对叶德元恋恋不舍。甚至有个别学生对高中生活有所排斥。这让叶德元开始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是不是管得过多,导致学生断不了奶?”
还有网友评价叶德元:“抛家弃子,废寝忘食,一味蛮干,没有思想。”这一评价,对叶德元产生了极大的触动,甚至可以说是冲击。
当然,仅仅是冲击,而不是打击。叶德元很诚恳地说:“我的缺点就是只会实践操作,不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很感谢网上的评价,因为一味称赞未必是好事,批评才是我成长的土壤。”
在教学中,叶德元心里很清楚该做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四川省历史教研员黄勇也说他:“你上课、评课都很精彩,可为什么这样讲、这样评,你说不出来,要多看书,多思考。”
这些的话和评价都深深地刺激着叶德元。他打算把2013级11班带完后,认真梳理手头的博客。“要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还需要更高的教育艺术。思想上确实需要提高,要多读书,多接触新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才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叶德元说。(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