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聆听花开的声音

[db:作者]  2014-10-2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花园小学教育集团南校区——扬子津小学校门

    花园小学教育集团北校区——花园小学校门

    孩子们与荷兰排箫青年演奏家切磋技艺

    学校舞蹈节目《唐诗新韵》参加市读书节活动

    原创舞蹈《扬州炒饭》参加扬州市第六届“琼花奖”舞蹈比赛

    在钟灵毓秀的古运河畔,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新星;在日新月异的开发园区,崛起了一所奋进的学校。这里,是浇灌新蕾的乐土;这里,是孕育理想的摇篮;这里,是花朵尽情绽放的乐园;这里,是梦想展翅飞翔的舞台。这里,就是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花园小学教育集团,该教育集团分为南、北两个校区。

    在钟灵毓秀的古运河畔,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新星;在日新月异的开发园区,崛起了一所奋进的学校。这里,是浇灌新蕾的乐土;这里,是孕育理想的摇篮;这里,是花朵尽情绽放的乐园;这里,是梦想展翅飞翔的舞台。这里,就是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花园小学教育集团,该教育集团分为南、北两个校区。

    北校区花园小学建于1998年,是全国名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扬州市先进学校,也是开发区窗口学校。2012年12月,开发区为促进全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集团化办学,于2006年投资建设的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学——扬子津小学,成为花园小学的南校区。

    集团化办学,作为一种办学运作和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有效整合了两校的现有资源和办学特色,充分发挥了龙头学校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迅速提高了两个校区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共同发展。在不到两年时间内,花园小学教育集团在开发区基础教育中已显现了它独有的优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勇立潮头谋发展 科研兴校谱华章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则是教育科研的行动者。在集团化办学中,为了谋求发展,学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健全科研机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科研体系,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升学校的教科研水平。

    开展课题研究,确立教学模式

    学校以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为突破口,以一把手校长为核心,组建了“校教科室——学科教科组——个人教科研”三级网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做了全方位的准备,并按课题研究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明确主攻方向,全校整体布局,统一规划,最终形成语文、数学、英语、技能科四大课题组,基本上涵盖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学校以课堂为平台,以课题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举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展示课,教师们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议课活动,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课堂教学质态有了明显的改变,确立了符合学校特点的三种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平等交往的对话模式。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融入经验的体验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拓展其思考体验的时空,突出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在体验性学习中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生活信息的沟通模式。将来自于各个领域的生活信息整合到各学科的课堂学习中,课后学生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让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具有关心和热爱生活的思想。

    学校目前有省规划课题1个、市规划课题2个、区微型课题11课,内容遍及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均参与研究。为了更好地指导课题研究,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以科学认读为切入口,编著了《扬州文化与识字》、《消防与识字》两本教材,并得到了周德藩、陈树民、袁浩等专家的一致认可,周德藩主任还为这两本教材作了序。

    立足基本校情,构建研究体系

    教育科研是一项战略性工作,时时体现着学校办学的方向与重心。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必须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注重学校的地域文化和区位优势,不盲从,有针对性地选择课题,注意课题研究的连续性。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学校重点落实“生活课堂”的理念,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科研内容体系。学校开发的“生活课堂”,其主要设想就是将来自于各个领域的生活信息整合到各学科课堂学习中,学生课后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为此,学校以特色教学科学认读为推手,在生活化课堂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试图着重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生活课堂是什么?课堂首先是一个“社会活动场”,然后才是一个“教育活动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着课程,也在亲历着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课堂的空间就有多大。当我们用“课堂社会”这一新视角去观照学校的课堂教学时,原来狭义课堂的老大难问题就会找到新的思路。生活是最好的、最有意义的教学情景,因而学校将生活课堂作为学生实施科学认读的优质资源。例如“走近商品”科学认读活动课,就围绕“走近商品”这个话题,组织学生收集穿、吃、住、行方面的商品商标,并从电视、报刊上寻找相关的语。

    生活课堂在哪里?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改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空,而室内绝对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此,学校就尝试到室外去,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悟学习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识字教学,学校将维扬文化作为识字的载体,组织系列活动,形成了扬州学生的独特文化烙印。又如“美在扬州”,即以扬州的“烟花三月”、“二分明月”旅游节为契机,组织学生去旅游景点搜集相关资料,做“旅游小使者”,让他们在旅游词的不断丰富中增加识字量。这使孩子们触摸到了扬州古城的脉搏,整体性地了解了扬州的历史和文化,完成了识字量的积累,并实现了对扬州文化体系的知识建构。

    生活课堂里有什么?从人的发展来看,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一年级学习加法时,教材上呈现的是折纸鹤表示的加法含义,如果真在课堂上操作会耗时较多且会产生重心转移的现象,于是教师用学生熟悉的苹果、树叶等物来操作演示,使之更直观、生动、亲切。淡化教材,就地取材,大大减轻了师生课前准备的工作量。而且,生活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学校的课堂教学质态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课堂上有学习、有游戏、有平等、有关爱、有互助,使师生的生命力得到有效的张扬,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点线面相结合,促进专业发展

    所谓点、线、面,分别指“专家引路”、“骨干示范”、“教师群动”三个层面。在教科研工作中,学校注意做好点、线、面的有机结合,积极有序地展开教科研工作,提升科研能力。

    专家点化式指导,提升教科研水平。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外出学习,带回先进、时代感强的教育教学经验,用以指导教师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学校常年聘请市教研室专家作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顾问,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做出指导,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名师示范式引路,推进专业化成长。学校给每位年轻教师配备一名师傅,通过传统的“师徒结队”引领年轻教师亲近花园团队文化,快速步入教学常规,集集体智慧,提高实践水平,提高研究质量,稳步快速地推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园阵地式研修,谋求群体性发展。学校在课堂主阵地谋求教师群体发展,将“名师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有机整合,鼓励教师间相互学习,一起讨论,共同参与,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锻炼的舞台,搭建成长的阶梯。目前,花园集团共有24名市级名师,其中名校长1名,学科带头人7名,中青年教学骨干4名,教学能手13名。

    教科研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需要,更是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的必由之路。在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中,近3年,学校教师共有253篇反思型文章在各级、各类评选中频频获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93篇;有59节课在区以上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有近千名学生的作文获奖或发表。学校也因此被评为“扬州市十二五教科研示范校”、“扬州市首届教科研优秀团队”、“扬州市优秀教科研示范校”、“扬州市优秀教科室”等荣誉称号。学校以科研凝聚队伍,以科研提高质量,奏响了科研兴校的旋律,谱写出瑰丽的篇章。

扬起艺术风帆 放飞童年梦想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些小树……”每天清晨,伴着悠扬的乐声,踏入花园小学的美丽校园,道路两旁“放飞梦想,快乐成长”艺术展示橱窗和名师专家寄语展板,向我们渲染着花园小学教育集团这所年轻学校独特的艺术氛围。

    瞬息万变的新课程的发展,给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进步伐。特色是学校的名片,培植办学特色,才能实施品牌战略。学校充分发挥花园小学在特色创建方面的品牌优势,带动南校区大力推进和提升办学特色,最终实现“一校一品,品品皆优”的局面。在艺术课程设置和学校特色创建上,花园小学教育集团北校区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特色,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提议设立各种社团,学校根据孩子们自己感兴趣的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们的精彩社团活动。南校区以排箫文化为主要特色课程,人人掌握排箫演奏技巧,融合经典阅读和校本课程多元拓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求外来民工子弟的教育有效策略。

    北校区:艺术团引领七彩社团,“一枝独秀”走向“满园春色”

    “小精灵艺术团”是北校区多年来最具艺术教育特色的亮点之一,也是学校艺术教育成功的缩影。艺术团成立多年来,经过全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成绩显著,已成为孩子们磨炼意志,体验成功,欢乐成长的摇篮。多年来,艺术团打造的众多节目凭借出色的演出水准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并屡获国家、省级各类大赛金奖。艺术团的成功为发展学校艺术教育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发现和培养学校的艺术人才拓宽了渠道,为学校的艺术展示及开展艺术活动提供了平台。

    随着艺术团队伍不断壮大,小演员们的艺术素质不断提高,其艺术表演也不断走向成熟。艺术团先后培养出学生舞蹈骨干400多人,她们活跃在学生之中,是学校、班级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成为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中坚力量。这些经常参与艺术活动的学生无论是外在气质、内在涵养,还是在学业、能力上,都超过一般学生。这证明,艺术特色教育不但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心理、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精神世界,为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此,学校在发展艺术团的基础上,近年来又面向全体学生,组织“炫彩梦想”社团活动,努力使“一枝独秀”发展成为“满园春色”。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提议设立各种社团,学校根据孩子们自己感兴趣的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们精彩的社团活动。如今,学校社团活动已成为花园学子拓展素质、活跃文化的崭新舞台。目前,北校区共有三大类32个社团,其中音乐类的社团有魅力排箫、小精灵舞蹈团等,美术类的社团有五彩软陶、蓝精灵水粉画笔书法、视觉魔方摄影等,体育类的社团有花脚十足足球队、乒乒乓乓乒乓球队等,学科类的社团有花园讲坛、思维体操等。

    其中,“小精灵舞蹈社团”的原创舞蹈《扬州炒饭》,获扬州市第八届少儿艺术节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这个节目也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日报》、《扬州日报》等国家、省、市级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近日,舞蹈《扬州炒饭》再获殊荣,入选“第二届江苏省文化艺术节扬州分会场”的节目单,是扬州市仅有的一个少儿业余节目,与市其他艺术水平很高的专业团体同台竞技,并荣获优秀组织奖。这充分说明,花园学子已将这个舌尖上的美味,演绎成视听盛宴的高品位艺术,也充分说明了花园小学的艺术教育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些丰富多姿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扩大了他的视野,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社团活动的开展使艺术特色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在全体学生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美、欣赏美,使艺术的阳光洒满整个校园。学校还利用六一、国庆等节日举办社团展示活动,让各年级开展新年音乐会、器乐声乐舞蹈比赛、班级综合艺术表演等,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南校区:排箫文化打造缤纷校园,不一样的学生一样的精彩

    南校区扬子津小学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占全校学生数的62%。学生质朴、淳实,性格普遍内向,和地处城区的北校区孩子相比,他们大都缺乏艺术基础。如何在较短时间内使南校区的艺术教学突破瓶颈,走上良性发展之路,成为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棘手难题。

    艺术之门随时向每个人敞开,每个孩子都是艺术的精灵。在一次扬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有幸结识了排箫大师赵春霖,赵老师精彩的演奏深深吸引了他们,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兴奋、渴望的眼神,像一缕春风吹动了胡金凤校长的思绪——让孩子们学排箫!从此,排箫——这种并不起眼,但音色纯美自然、方便普及又入门简单的乐器走进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从最初挑选的40个孩子学到全校每个孩子都能吹奏排箫,学校大胆将学习排箫技艺作为学校艺术教育校本化的抓手,提出了清晰的教学主张,让小小的排箫走向课程、走进课堂。

    学校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实施6年来,社团成员已能吹奏近30首曲目,普通学生也能吹奏七八首曲子;学生先后登上扬州市电视台等舞台比赛、表演;和来扬交流的澳大利亚中小学学生一起联欢;中央教育电视台对800名学子演绎排箫进行了近6分钟的专题报道。纳入课程、排进课表的排箫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已经成为南校区艺术教育特色。

    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排箫表现出的热情和兴趣,没有因为时间渐久和难度增大而有所消退。学校每天中午箫声悠扬,学生浸润在美妙的人文意境中;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先吹排箫后写作业,倍感欣慰;教师们反映,自从学了排箫,学生在公开场合自信多了,对待功课比以前专注一些了。“不一样的学生,一样的精彩”,他们都有一颗爱美的心,都在学着欣赏与品味箫声之美、艺术之美了。

    排箫文化的发展绝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排箫等乐器吹奏的技艺,而是让每个学生在学校精心营造的艺术教育氛围中,陶冶思想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培养专注品质才是最终的目标。学校正积极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将排箫和经典诵读、排箫和家乡文化相结合,力求做到排箫虽小,作用无穷,让每个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灵,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今年9月11日,学校组建了一支由南北校区35岁以下的年轻女教师为成员的“天籁之音”女子排箫队。该箫队的成立,标志着南校区在艺术特色排箫教学之路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学校希望通过女子排箫队的组建,进一步以排箫为抓手,打造艺术亮点,创建艺术特色;希望以女子排箫队为龙头,带动全体师生在排箫艺术的道路上坚定行走,树优质品牌,促学校发展。

    学校在艺术教育特色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让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

关爱“流动花朵” 共享一片蓝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的花朵”逐渐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尤其是开发区,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入迁,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在这里集聚。花园教育集团扬子津校区本着为开发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关爱“流动的花朵”,让他们和本地学生共享一片蓝天,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关爱基础

    学校专门成立了真情关爱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成员由各班班主任担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关爱流动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详细档案,摸清学生底细。学校对流动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摸清了每个流动儿童的个性特征、家长姓名、家庭地址、家长联系方式、职业、文化程度等,按班级归纳整理,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档案材料,为开展关爱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营造关爱环境,理顺师生观念。首先是理顺教师的观念,让他们知道,这些学生也和本地生一样,他们也需要爱,也需要同学的关心与交往;其次是理顺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知道,流动学生也是我们的好同学,不能排斥、孤立他们。

    找出问题所在,力争因材施教。流动儿童的家长整日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他们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心理隔阂、学习不求上进、作业拖拉等不良习惯。找出流动儿童各自的问题所在,为其对症下药奠定了基础。

    加强交流沟通,形成家校合力

    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使学校教育事倍功半。鉴于此,学校通过以下办法来加强流动儿童的教育。

    办家长学校,授教育方法。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请专家做讲座,把好经验传授给家长,有时也组织注重家教的家长现身说法,引导其他家长效仿。学校还利用和社区共同建立的学习辅导站为平台,为家长做家教知识的普及辅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千师进万家”,家校凝合力。每学期开学,学校结合市教育部门开展的“千师进万家”家访月活动,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家庭,深入了解情况,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并在班主任手册上做好基本情况记录。家庭和学校教育拧成一股绳,携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

    利用校信通,随时作沟通。每学期,学校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等平台,经常保持和孩子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把孩子在校学习及表现情况及时告知,同时了解孩子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都能有效地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教育。

    “家校零距离”,沟通无极限。学校在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尝试了“周五家校零距离”,即通知一组学生的家长在周五下午放学时来校与科任老师一起,先谈共性话题,再逐个交流,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孩子在这样的家校教育合力的感召下,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经过一段时间,基本都能有质的变化。如今,“周五家校零距离”已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并成功申报了“十二五”省级规划课题。

    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问题

    由于生活差距和城乡差异,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还存在自卑、失落等心理健康问题。鉴于此,学校通过以下办法来疏通其心理障碍。

    设心理辅导站,开展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不良心理,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站,由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针对流动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和习惯,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

    开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疏导。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求各班在各项班级工作和活动中,渗透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疏导。

    人人平等参与,提高孩子信心。学校为流动儿童搭建舞台,让他们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如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课本剧等,让每一个流动儿童平等参与,充分展示自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关爱实效

    学校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努力提高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实效。

    积极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所在。学校通过家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在校流动儿童的各种情况。如有的家长不管不问孩子,使孩子自由散漫,成绩很不理想;有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一旦孩子闯了祸,往往是一通棍棒了事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其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题研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学校重点开展了《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利》课题研究,从实际出发,从小处着手,通过班队主题会、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流动儿童学习《儿童权益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等,教育他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课题研究结硕果,家长学生同受益。学校的研究课题,多次被扬州市教科所评为“年度优秀运作课题”并顺利结题。在研究中,有很多教师的论文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其中《我们班的模拟法庭》中队主题会受扬州市教科所陈萍老师的好评。学校通过课题组开设的讲座、班队会等活动教育家长,孩子一出生,就是独立个体,并且是权利主体。他们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参与权等。这使流动儿童的维权意识及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转变了父母的观念,从而使尊重流动儿童的权利真正落到了实处。

    搭建多个平台,打造成长空间

    每个人的童年应该是有声有色的,流动儿童也不能例外。近年来,学校为流动儿童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其全面发展。

    传高山流水音韵,养自信专注品质。学校成立了排箫社团,其中一半以上是流动儿童。学校将排箫和经典诵读相结合,借助外力开设了“吹奏排箫,吟诵经典”的校本课程,现在,排箫教学从社团到全体学生,已经纳入课程,排进课表,成为学校艺术特色。排箫社团的孩子登上了很多舞台,如曾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2013年,排箫社团被扬州市教育部门评为50个精品社团之一。吹奏排箫,不仅让流动儿童受到高山流水之音韵的熏陶,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培养了他们专注的学习品质。

    携手高校育新花,共同教育酿硕果。学校还和江海学院开展共建工作,借助大学生的力量,组建了多个社团,如绘画、葫芦丝、乒乓球、双节棍等。这些社团吸纳了很多流动儿童,他们通过学习,掌握了技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共建成果汇报会上,排箫悠悠,歌声婉转;画林泼彩,墨海飘香;诗词经典,唐风宋韵……赢得了来宾的阵阵喝彩。几位流动女童轻拨古筝,一曲《渔舟唱晚》诉说着对生活无尽的热爱;排箫合奏《好一朵茉莉花》飘逸悠扬,茉莉的香味仿佛在空气中流动;《登鹳雀楼》柔美空灵,引起人的无限遐想……

    日常管理同参与,流动儿童美名扬。大队部选拔广播站成员时,从不把流动儿童排除在外。学校利用节日组织的朗诵、歌唱比赛、运动会等都少不了流动儿童的参与。“六一”儿童节,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表彰优秀少先队员,流动儿童成为主角。学校每学期评选“流动儿童之星”,将他们的照片和优秀事迹制成图片,悬挂于长廊中,为孩子们树立榜样。流动儿童中,夷游龙曾被评为“扬州市优秀宏志生”,于倩、徐志香获得“开发区十佳春蕾女童”的光荣称号;由流动儿童组建的“祥和春蕾班”先后被评为“开发区先进集体”和“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

    整合多方资源,解决实际困难

    学校认真学习市妇联、市教育部门下发的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文件,多次参加以上部门组织的关爱活动,得到了市级、区级妇联实实在在的帮助。

    两级妇联齐关爱,爱心妈妈送温暖。早在2007年,学校组建了祥和春蕾班,并为班级留守流动儿童精心物色了“爱心妈妈”徐雷女士。她多年来一直关心、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在物质上为孩子们提供资助,还在“六一”儿童节给孩子们写来慰问信,从精神层面关爱孩子。如今,这批孩子已经毕业,他们怀着感恩之心继续求学。这几年,像徐雷这样的爱心妈妈与爱心企业还有很多,他们在妇联的牵线搭桥下,走进校园,走近孩子,给他们送上关爱与帮助。

    爱心传递正能量,全校教师齐效仿。爱心妈妈的举动感动着家长,同样感动着教师,教师们从细微处入手,帮助流动儿童家长做好安全工作。父母上班较早的孩子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办理早到卡,进校后由值班教师管理。放学后,把家长不能按时来接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由教师负责看管,直到父母来接。坐公交车的学生,由值日教师送到站台,送上公交车。孩子们的安全是大事,一些小小的帮助与照抚,就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教师辛苦但幸福着。

    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一份教育情。我们努力为“流动的花朵”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让“流动的花朵”吐露芬芳,尽情绽放,让“流动的花朵”一路欢歌、一路阳光。

    灿烂的阳光下,花园教育集团的孩子们如花儿朵朵,簇拥着老师,聆听着教诲。微风吹过,生长的芬芳掠过鼻翼,那是叶在长,花在开。静静地聆听着花开的声音,花园人会心地笑了。如今,只争朝夕的花园育花人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准备又一次的腾飞。“变优势为强势,变强势为品牌,变品牌为名牌”,花园人将一如既往,披荆斩棘,大胆探索,以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实有力的步伐,去书写无愧于花园小学教育集团的壮丽篇章!



/jiaoyu/zatan/2020-02-28/3236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