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采用新模式、新体制运行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通过创新性地构筑一个“平台”,依托两个“联盟”,形成三个“体系”,实现四大“功能”,建立了产学深度融合的软件人才新型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促进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协调发展和有效对接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于博 张华
一个平台:
政府主导、产学共建的软件人才培养公共平台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自2008年创建以来,努力进行产学协同育人的软件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构筑了“政府主导、产学共建的软件人才培养公共平台,形成了创新高效的平台运行机制”。其中,在天津市政府主导下,先后投入基础建设资金7.6亿元,建成了16万平方米的开放式的共享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五大专业领域的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及产学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学院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各高校与企业的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教学课件等教育资源整合到教育云平台之上,构建了同时满足1000点并发的实践教学云平台,积聚了体现产业发展的前沿专业技术课程、系统套件(实训项目)各百余门(个),搭建了3800个真实企业环境的云终端实训教学工位,可以保证800个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研发的创新工位,并建立了院士、技术专家牵头的企业和院校合作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12个。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培养平台的依托,学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资助、企业化运作、政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管理”的创新型运行机制,促进了学科链、技术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高效对接与共同发展。
两个联盟:
产学深度融合的“高校联盟”与“企业联盟”
当前,已有12所高校与IBM、软通动力集团、上海智翔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学院,在此平台上构建了学院独具特色的“高校联盟”和“企业联盟”的“双联盟”式的产学合作模式。这两种联盟的结合,可以按照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产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双师型”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实施教学。这些措施解决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分散封闭和工程实践师资严重不足的矛盾,做到了优势资源集约共享;企业优秀一线工程师可以兼职成为学院重要师资力量,解决了学生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衔接不畅、学生培养与产业需求贴合不够紧密的矛盾,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点对点”模式。
在“双联盟”协同育人具体实施操作上,学院与多个学校和多个企业进行合作,并与重点骨干企业合作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多个不同技术领域的专项实验室。联盟企业与学院每年签订基于实训任务、就业服务、日常管理等多项指标在内的目标考核责任书,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确定实践教学合作企业,签订实施合同。学院同时对联盟内的实践教学过程和就业质量进行考核,采用“奖优汰劣”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高校与更优秀的企业加入联盟。学院还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联合办公机构、实施管理人员和师资双聘管理等,推动“双联盟”的深度协同。
三个体系: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与协同创新体系
学院作为天津市9所高校“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牵头单位,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与协同创新体系。在规划建设中构建了特色鲜明的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是针对课程的实验样本及技术案例基础实训实验室,二是针对真实(或模拟)项目的开发和调试的实践教学实验室,三是针对专项技术领域与产业项目研发相结合的协同开发实验室,以及新技术体验中心等,包括实训平台、课程置换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就业服务平台等,建成了软件及外包、动漫及数字媒体、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多个实训功能区域。
多高校和多企业互动融合的产学协同育人体系
学院以新成果、新课程和新项目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共同搭建协同创新的公共教学平台和实践平台。学院还特别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最新的技术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比例接近60%;学生通过实践项目的参与和创新,实现了就业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学院采用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线,搭建真实企业管理架构,体验企业工作环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以高强度、互动式学习为主,引入“导师制”,借助“项目驱动式”管理,实施“工资式”考核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人精神。
适应新型产学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行管理体系
为了适应产业引领下新型产学协同育人平台运行的需要,学院各级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来自滨海高新区或大中型现代企业,同时,学院设立了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市软件行业协会等常驻办公室。学院与各学(协)会相互联系、定期研讨,实现开放式管理,建立了在平台下对高校、企业、学生进行激励、约束与保障的运行机制,既推进了高校教学改革,又降低了企业职前培训成本,保障了协同育人的良性发展。学院还成立了校企合作联合办公室、联合教研室、学生管理联合办公室等管理协调机构。
四大功能:
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服务
集约式开放共建平台的资源共享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院坚持教育资源来源的开放性,积极吸纳源于不同高校、机构和企业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一是整合各高校相关专业;二是整合国内外各类技术应用开发企业的优秀技术课程、优秀项目案例资源,形成国内外基础软件技术服务提供商侧重专业课程置换项目、国内知名技术应用企业侧重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三是积极吸纳国内外相关行业机构的各类行业标准体系资源等。在技术上,学院坚持跨平台兼容性,以支撑平台资源的开放性,为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突出教育实践的实习实训
实训项目是以一线企业提供的项目为基本来源,包括仿真项目和真实项目两方面,学院与入驻机构定期公布实训项目目录,学生根据专业方向进行选项报名,通过统一组织考试录入,确定其参与的项目。同时,合作企业在校外有配套的实训实习岗位和场所,接纳毕业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确保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实习教学功能定位和企业工程师指导教师数量及水准,确保就业实习效果及毕业论文设计的顺利完成。另外,在校内,学院依托政校企共建了仿真企业环境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网络在线平台等。
创新创业的行业性专业人才培养
在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学院加强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国际标准认知能力、软件产品技能、软件开发实践、知识产权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参与具体的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学院强化在校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项目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和系统维护等能力,并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流程,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化的软件专业人才。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在校生协同开发创新体系,针对不同的专项技术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前沿项目,通过合作研发或委托研发等不同形式,采取招标方式组织学生开发团队。通过多元化、个性化实践教学培养和参与协同开发创新,实现大学毕业生到软件工程师身份的转变,进而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
就业引领的新型产学协同育人服务环境
为了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学院积极建立和完善现场专业招聘会与在线专业人才对接相结合的就业对接合作机制,形成了就业引领的产学协同育人服务环境。一方面,通过天津滨海高新区软件园管理中心实时搜集企业技术方向、用人数量、专业类型等企业用人信息,每年定期举办春、秋季两次专场校园现场招聘会。同时,学院建立了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发布企业介绍、职位需求等信息、提供简历生成管理等功能,提供实时的就业情况查询等信息,并提供网签三方就业协议管理等功能,形成了实时性、交互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为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了交流对接平台。另外,学院还建立了统一、开放的在校学生专业人才数据库,提供就业咨询指导服务,快速响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作者:于博,西安交通大学;张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