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寻找行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的“金钥匙”,西南石油大学以开放课堂培养创新思维,以实践平台构建创新环境,以创新引导让最好的学生“冒”出来,“石油天然气装备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得今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通讯员 杨玉凤 黄淳鑫 本报记者 刘磊
“当你早晨起来推开窗,匆忙收拾后拿起一盒牛奶,便骑车赶往教室,上课时突然拿出手机悄悄上网,情不自禁地想要关心一下热点新闻……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可曾联想到齿轮传动?机械构成?连杆运动?”西南石油大学机电院教师韩传军的日常一课,便从学生们的生活案例开始。
在西南石油大学,这样开放式的授课场景比比皆是。为了寻找行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的“金钥匙”,学校以开放课堂培养创新思维,以实践平台构建创新环境,以创新引导让最好的学生“冒”出来,“石油天然气装备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得今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开放课堂:让创新思维得以迸发
“要设计一个齿轮传动比为9的齿轮传动,你们觉得可以有多少种设计方案?”在讲解“齿轮传动”这一概念时,曾经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的刘洪斌,先抛给学生一个“设计题”。
“如果只用一对齿轮是什么情况?如果用4个齿轮呢?还有什么其他方案?不同的设计方案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刘洪斌用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步开启学生思维。
在学生们看来,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不枯燥,还点燃了大家的创新“灵感”。曾经获得过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学生郑威表示,正是这样的开放课堂开启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上专业课也能听音乐、画画?在机电院教师张旭伟的课堂,就有这样的“享受”。2009级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王伟说:“张老师让我们听音乐、画画,然后分享感受,获得灵感。通过课堂上的思维启发,不少同学在本科期间就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杨启明老师的课很酷!”说起“压力容器设计”这门课时,2011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欧松谈道,“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软件,把课后习题的参数输入软件后,我们的课后习题就变成了一件件工业作品!”
事实上,这门课程所用的教材《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评价》,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西南石油大学教师团队编著的。而近几年来,机电院已出版自编教材近30本。
如果说开放课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那么创新课程的设置则是“框架”。近年来,机电院以“专业动态优化再设计”为指导思想,改变陈旧信息,精选经典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环节,建立起几大核心课程群。“目前,学院已形成体现理论教学、试验实践教学、自主研学三元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机电院副院长侯勇俊说。
实践平台:给创新插上一对翅膀
专业陌生、适应能力差、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欠缺……这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补齐人才培养的‘短板’,不仅要有开放课堂,还要建立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插上创新的翅膀。”曾获省级教学名师的学院教师邱亚玲说。
如何建立丰富立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除了依托校内统一实践平台“工程训练中心”外,机电院还建立起现代制造实验中心、石油天然气装备实践教学中心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并自主研制了“炼油化工设备系统实验装置”等9套大型实验系统,建立以“ZJ45型5000米全尺寸钻机”等13套大型设备为主的校内特色实践教学平台。
“这些实践教学平台的设置和自主研发的实验系统,不仅在同类型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也使得我校学子在各项比赛中脱颖而出。”力学教研室主任陶春达介绍道。
“本科期间,我们会有两次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一般是3-5人组成团队,共同进行创新研发。”郑威的实用新型专利“磕头机”便在实习中诞生。他总结自己的经验为,“在开放课堂中获得灵感,在实践基地‘打磨’成型”。
除了校内实践基地,学院也积极联系对接校外实践基地。“目前我们建立以宝石机械等17家企业为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内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让人才更加抵近市场。”省优秀教师、学院教授艾志久介绍说。
创新引导:把学生送上“武”台
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项27项,获授权专利18项。有大约1/3的学生带着作品去应聘,受到众多企业领导的青睐;多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之多……在近两三年的时间,西南石油大学机电院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人瞩目。
然而,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大型学科竞赛举行初期,机电院的学子还鲜有尝试。这样的突破因何而来?“学科竞赛就是一个大‘武’台,要把我们培养的学生送上‘武’台去检验,我们要加强创新引导,让学生敢于尝试和挑战。”学校机电院原院长梁政说。
学生是最大的“破坏者”,也是最大的创造者。为了让学生站好“武”台,学院专门为学生找实验室,配备风扇,把学校最好的工程型电脑拿给学生用,让最优秀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这一系列努力终于有了成效。
“学院鼓励我们参与学科竞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全国一等奖的谢友春谈起自己的获奖经历,仍然很感慨。他说,学院的创新引导,指导老师的无私帮助,让自己取得了这一成绩。
在机电院学生们的眼中,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学校对他们的殷殷期待,也是他们自身所努力追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