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教委近年来实施全方位教育综合改革,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探索“研训一体”教研体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本报记者 蔡继乐 施剑松
28岁的郭文雅如今是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小学副校长。半年多前,作为东辛房小学团干部的她参加龙泉小学副校长竞聘,凭借着良好的管理素质竞聘成功。
郭文雅能跨校竞聘担任副校长,得益于门头沟区教育系统一项大胆的人事制度改革之举。“我们就是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破除干部终身制、任命制,让教师从‘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激发干部教师队伍的活力。”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说。
其实,不仅是人事制度改革,门头沟区教委近年来实施全方位教育综合改革,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探索“研训一体”教研体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让门头沟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事制度之变——激活教师队伍一潭死水
今年7月的一天下午,门头沟区大台中心小学教师岗位竞聘现场考核正式开始。只有两年工龄的刘静竞聘的是二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进行自我介绍和陈述后,有评委提问:“怎样才能帮助低年级学生有效书写?”
显然,对这个问题,刘静之前没有什么准备,回答得不是很理想。从演讲台上走下来,满脸通红的刘静先找了张纸巾擦了擦汗,“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好半天才镇定下来”。
大台中心小学的竞聘是门头沟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区教育工委书记何渊告诉记者,区教委改革干部任用机制,大胆创新,校级干部实行3年任期制,3年后通过区教委考核决定去留。同时,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原来的中层干部和一线骨干教师同场竞技,通过述职、答辩等环节,在全体教职工面前亮相,优胜劣汰。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担任学校主任和副校长职务。
按照以往的惯例,郭文雅要40岁左右才能坐到副校长的位子,改革让郭文雅这样的年轻人较早得到了提升。
在教职工层面,门头沟区实施全员岗位竞聘,将用人权完全下放给学校,支持学校内部和校际岗位竞聘,推进教职工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这一点体现得最明显的,莫过于一大批小学超编的教师分流到幼儿园。
改革前,门头沟教育系统结构性超编、缺编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小学教师超编,而全区因发展学前教育导致幼儿教师大量缺编。为此,区教委要求小学和小学附属园同时开展竞聘,小学未聘教师可优先选择小学附属园岗位,部分缺编岗位还面向全区竞聘。
截至目前,已有111名中小学教师被分流到小学附属园当老师,其中,还有中学教师10余名。
为鼓励骨干教师向山区学校流动,此次门头沟区还提供了10个山区学校学科教师岗位,面向城镇区级骨干教师开展竞聘。区教委对竞聘到山区学校任教的区级骨干教师,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
到今年7月,门头沟区已完成了所有小学的人事制度改革。“明年,全区所有中学及区教委直属单位也将开展全员竞聘上岗。”李永生自信地说。
教研体制之变——扁平化管理提高了效能
在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门头沟区教委又将改革的目光瞄向教研体制改革,实现教师进修学校“研训一体”,探索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
谈起这项改革的起因,李永生说:“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有11个职能部门,直接面对基层学校,如同九龙治水,各自为政,功能和职责交叉、重叠,时常做重复性工作,给基层学校和教师带来很大负担。”
为此,区教委经过反复研讨,最终决定实施“研训一体”改革,打破教师进修学校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把教科所、课程室、师训部等工作职能有机整合,建立六大中心,实行校长领导、副校级干部主管、中心主任负责的扁平化管理体制。
“这样做,既保证了上级教育科研等部门布置的工作有人负责,又确保对区内基层学校的指导有人落实,实现了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功能的一体化,提高了效能,还减轻了基层的负担。”李永生说。
今年57岁的吕增宝在英语教研员的岗位上已经干了20多年,听课、说课、评课等工作,多年来他已经驾轻就熟。然而,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他却迎来了学校的改革。
“我现在不仅负责初中英语的教研工作,还要参与教师培训、科研等,虽然比以前忙了,可是打心眼儿里认同这次改革。”吕增宝说。
在吕增宝看来,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很多,过去,教研部门管课堂教材,科研部门管教师科研,师训部门管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当诸多部门对准一个老师时,一线教师分身乏术,负担加重,效果不佳。
他告诉记者:“现在,作为研修员,一线教师的教研、科研、培训等职责都由我负责,我的工作多了,但一线教师最受益,因为指导效率提高了。不过,研修员津贴也提高不少。”
课堂教学之变——孩子更快乐老师也轻松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在白板上摆出你造的句子。”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纷纷来到教室内侧面的白板前,找印着汉字的方块,按照自己心中造的句子,认真摆起来,宽大的白板几乎让每一个想动手的孩子都有位置。
望着孩子们积极的回应,旁边的语文老师魏亚旭很是欣慰。她告诉记者:“区教委与北师大合作办学,把我们学校由原来的坡头小学更名为京师实验小学,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北师大教授乔锦忠当我们的校长,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在门头沟京师实验小学,孩子们课后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还制订了营养餐计划,孩子们学习负担轻了,但学业成绩却上去了,体质健康有了保证。“课程改革试验一年多了,孩子们快乐,家长满意,老师们信心满满。”魏严旭说。
像京师实验小学这样的学校,如今在门头沟区越来越多了。作为北京市的全域性国家级课改实验区,门头沟区一直努力在入学、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大胆改革,鼓励学校自主排课,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真心为学生减负。
2013年,大峪中学对区内基础相对薄弱的坡头中学进行托管,成立大峪中学初中部伊始,学校便开始建设符合初中年龄特点的国家课程生活体验馆的实验,作为改革第一步,学校开始了走班制尝试,学生们凭兴趣选课,到各个老师所在的教室里去上课。
谈及眼下全区如火如荼进行的改革,李永生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只要是对教育发展有利、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我们就要勇于改革、勇于实践,就要只争朝夕。”
□改革者说
让百姓孩子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北京市门头沟区副区长 李昕
作为京西生态涵养区的门头沟区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远郊区,全区98.5%为山区,作为核心城区的1.5%的平原承载了全区近80%的人口。这里原有的学校布局非常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我们抓住北京市将门头沟建设成生态新区和棚户区改造的契机,按照山区与城区的不同特点,优化学校布局。山区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初中根据实际适当集中。而在中心城区,我们近两年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先后新建11所中小学和11所幼儿园。目前,城区北部、中部、中南部和南部四个区域的教育资源分布已经比较均衡。
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又把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作为重要策略,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加大引进名校、名校长、名师力度。随着名校的陆续进驻,全区的教育品质得到逐步改善,初步实现了百姓的孩子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在引进名校、名校长、名师之外,我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胆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活师资队伍存量资源,实现干部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