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阳光体育活动之花绚烂绽放

[db:作者]  2014-11-0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今年7月28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座谈会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作为全国仅有的区县级先进代表,在会上作了题为《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言。上下午两个大课间有效地保证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时间,也让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阳光体育运动中健康成长。金水区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的探索得到全国教育系统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乃至中央领导的肯定。

    几年来,通过校本实施、行政推动、文化引领,金水区所属54所中小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们在运动中快乐玩耍,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立志开拓篇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早在2006年,金水区就提出了学校体育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成长、发展、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为每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奠定坚实基础。

    金水区教育人认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要举措,也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千千万万学生家庭负责、对社会与民族负责的重要教育内容,还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学生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良好非智力素质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金水区认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权利。在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金水区深入贯彻“三个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一是坚持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艺术素养、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二是坚持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三是坚持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有效手段。在“三个坚持”思想指引下,金水区始终把落实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

    亮点凸显篇

    2012年,金水区在河南省率先从制度设计上开辟了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活动,时间为30至40分钟,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实行大课间课程化管理。每天上下午两次大课间的设计,这一举措不仅在河南省领先,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开了新局面,真正让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得到切实保障。

    金水区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活动主要做法是从坚持校本实施,推进大课间的课程化;坚持行政推动、推进大课间的制度化;坚持文化引领,推进大课间的品牌化进行推进的。

    因校制宜,科学制定大课间课程的顶层规划。金水区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各学段学习目标,结合区情校情,制订了《金水区大课间活动的指导意见》《大课间活动参考计划表》等文件,要求各校结合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条件、传统特色等因素,设置各年级技能学习具体目标,科学制定学校大课间课程的3年规划。

    因时制宜,科学安排上下午大课间的课程环节。按照一节体育课的框架,结合春、秋、冬三个季节特点,金水区合理设置大课间各个环节。每天上下午大课间都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练习重点都是校本教材的技能项目。上午大课间以体育活动为主,加入发展学生力量、耐力、爆发力等素质练习。下午大课间增加部分艺术元素,加入发展学生柔韧、灵敏等素质练习。

    因地制宜,科学破解大课间场地的匮乏问题。由于地处省会中心,金水区大部分学校存在学生多、场地小的难题,为确保全体学生同时参与,很多学校想办法开发了多种活动项目。如南阳路第三小学的运动场面积约2500平方米,在校生1600多人,生均运动面积不足1.6平方米。该校首创的“趣味○形跑”,就是在学生做完操后,男生队向后转,和并排的女生,在操场形成一个纵深的“○”形,一个来回150米,跑5圈750米,解决了全体学生同时参与运动的场地不足问题。

    立足实践,科学探寻大课间课程推进策略。即“社团研教材—课堂学技能—课间重强化—社团铸品牌”的技能体能相互促进的“四步走”策略。第一步,各校按照顶层规划,研发大课间校本教材,由点开始,在学校社团内实验、论证。第二步,按照大课间校本教材内容,通过体育课对各年级各班学生进行技能教学。第三步,由点到面,全体学生利用大课间活动平台,共同练习、强化技能。第四步,在大课间强化的基础上,社团技能水平不断提升,逐步铸造出彰显大课间课程内涵的品牌体育社团。

    特色品牌篇

    金水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课程化、制度化实施,为实现大课间品牌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学校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确定大课间课程的文化内涵,并择优选取特色项目作为大课间内容,努力打造“一校一品”,更好地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享受学校文化成果。

    近年来,金水区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和理清学校体育发展脉络,逐渐意识到品牌体育文化源于学校的体育特色建设,是“体育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深入融合。品牌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以行政推动为核心的保障机制,主要依靠组织制度、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形成以“行政推动”为核心,以“区域发展”联动为动力,以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基础体育技能和特色体育项目教学为途径。做法是深挖课程资源,在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过程中,提升办学品位,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并辐射家庭、社区,对区域体育文化品牌化发展产生影响,凝聚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区域体育文化品牌建设模式。

    金水区学校体育工作品牌化建设主要依靠其日渐成熟的组织制度、评价激励制度和培训制度来实现。其中,组织制度是管理保障,评价激励制度是动力保障,培训制度是师资保障是质量保障。关键是实施“一把手”工程和领导小组负责制。在组织制度建设层面,为加强管理力度,实施“一把手”工程,即:局长、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区教体部门品牌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中小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一校一品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一校一品牌成就区域大品牌”的战略部署,并将“一校一品”开展情况列入校长的年终绩效考核内容。

    金水区学校体育品牌建设在评价制度建设上,突出“三多”“三制”为亮点的动力链保障措施。“三多”,一是手段多样,包括观摩、展示、评比、测试、奖励、提拔、网络、国内外交流等,二是评价多元,包括学生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三是奖励多员,不但奖励校长,还奖励教师和学生。“三制”是指展示交流制度,抽测、竞赛与责任追究制度,教师提拔制度。以“三多”“三制”构成的动力链触及全体师生,有效保证每所学校每个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品牌活动中来。公开化评价——展示交流制度。一是跨学区“推磨式”观摩交流。二是网络展示交流。三是国内展示交流。四是国际展示竞赛交流。仅啦啦操一项,在2012-2013学年就有20所学校的600余名学生先后到全国各地及美国、法国、丹麦等国参加比赛,极大鼓舞了学校及学生的热情,增强了学校品牌知名度。具体化评价——抽测、竞赛与责任追究制度。一是抽测与公示结合的评价。二是竞赛活动的立体化评价。三是责任追究制度。

    推进“一校一品”活动,教师是关键。为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该区在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中对一线优秀体育教师有所倾斜,加大提拔任用比例。通过探索系统、高效的培训方式,建立“教师分层培训制度”、“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提升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区域人力资源的公平配置。

    “一校一品”活动重在打造体育特色活动卓越品牌。为此,金水区搭建了三大平台。一是以学校运动会为平台,培育体育特色活动品牌。二是以区级阳光体育节为平台,选树体育特色活动品牌。三是以参加社会体育类竞赛为平台,打造体育特色活动品牌。

    如今,金水区50余所中小学在教体部门“建一校一品牌 铸区域大品牌”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品牌体育文化建设途径,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逐步成熟中的金水区区域“一校一品”体育文化品牌建设,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一区多品,未来将品品联合,沟通互助,助推区域品牌逐渐做大做强,具有借鉴价值。

    2014年金水区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战略:“不断推进学校‘一校一品’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金水区域大品牌建设,使金水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常态化、惯性化”。

    师资提升篇

    体育教师缺乏是当前学校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金水区采取三种对策缓解这一压力。一是在选配教师时向体育学科倾斜。二是采取系统培训、持续提高的方式,外聘部分体育教师。同时,引进省内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充实学校体育师资队伍。三是定期邀请郑州市体育部门选派的优秀教练员到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指导学生课余训练或直接带队,帮助学校提高训练质量。四是全校同上体育课,使每位老师都成为体艺教师。金水区要求学校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务必做到全员参与,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里所要求的“全员参与”,就是要求学校从领导到科任教师全员参与,班主任是活动组织者,体育、艺术教师是活动指导者,其他教师是活动协助者,学校领导是活动安全督导者。学校领导和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既有分工、合作,还有评比,不仅发挥了全体教职工共同落实《规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弥补了体育教师的不足。

    强化学校体育,尤其是全校同上体育课,需要对原有体育教师和全体教师进行培训。金水区采取了三种培训模式:一是定期邀请郑州市体育部门优秀教练员走进学校,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教他们学习训练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做到科学训练、科学管理。二是定期组织各项目教练员参加国家、省、市级业务培训。几年来,金水区组织教师先后参加了国家体育部门举办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暨教练员培训”和河南省体育部门举办的“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师暨教练员培训”等多项活动。三是组织老师走出国门学习经验,更好地掌握训练和竞赛知识。

    进行教师分层培训,提升体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一是加强体音美主管同志培训,与高校联合,开展针对性培训,树立品牌课程意识,提高品牌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推进能力。今年3月该区就在西南大学举行了中小学大课间主管领导培训。二是开展三年一次的体音美教师综合素质封闭培训,新教师培训、全员参与的希望杯教学评比和基本功比赛。综合素质培训针对30岁以下、30—40岁、40岁以上教师的不同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分层进行培训,培训结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上网公示。每年秋季开学前,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合格方能上岗。基本功大赛与“希望杯”(35岁以下)、“金硕杯”(35岁以上)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隔年交替进行,所有竞赛活动进行前,组织针对比赛项目的专项培训,保证教师在培训中收获,在实践中检验,在反思中成长。

    体育师资整体水平提升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聚焦课堂、创新形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注入活水。课改以来,该区的体育课堂教学研究走出了一条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探索之路,形成了具有金水区特色的体育学科教研模式。

    一是进行“课例研究”,即各校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形成一课多上、多研的教研方式。一种是在教研组全体参与下,一人多次上一节课,全组多次研讨,解决课中发生的问题;另一种是教研组成员多人上同一节课,共同研究课的结构、方法。引导体育教师关注课堂,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培养良好的研究意识和初步的研究能力。

    二是进行“案例推介”。教研人员深入学校,了解学校的经典案例,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再采用专题讲座形式,去各学校进行推介。使广大体育教师了解了案例的形成、作用、写作方法等常识,了解了兄弟学校的做法,对课例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三是开展“课堂教学大对话”。即在较长的时段内,全校围绕一个课例,由教师与教研人员组成课堂教学研究共同体,实现教研员、教学领导、教师之间的全方位、全过程对话。

    四是实施“精品课例研究”,主要是在深度上下功夫。学校以教研组为主体,针对具体的课例,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不断地打磨、改进,让大家体验过程,引发思考,从中受益,使体育教师学会做深度的课堂教学研究。

    五是开展“专题教研”。就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深层次的问题,形成专题,集中大家的智慧,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学习、反思、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回到课堂教学中去实践验证。

    六是进行“课型系列研讨”。就是以各校体育教研组为基础单位,以最亟待掌握的课型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体育课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选取一节或几节该课型的课例进行研究。

    这些教研对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金水区在体育中心指导组基础上又成立了体育学科指导组,为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供了组织保障。近三年,全区每年参加各级教学评比的体育教师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70%,荣获国家奖项14人次,省级奖项18人次。

    设备升级篇

    学校体育活动应本着节约、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但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也要积极投入,改善场地设施,以保证课程、活动的质量,保障学生的安全。

    金水区在全国率先为学校研发配备阳光体育器械,助推校园体育活动的质量、水平。2008年,该区本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的原则,投入100多万元,为首批12所学校研发安装专为中小学生设计制作的新型体育器材——阳光体育联合器,3万多名学生受益。2009年4月,举办金水区首届阳光体育运动会,运动会的项目根据小爬虫、波浪云梯等阳光体育联合器材设置,引导广大学生走向操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国家教育部门体卫艺司体育处领导莅临现场,对该运动会和新型体育器材的研制给予高度评价。

    金水区还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区所有中小学校园塑胶场地建设工程,有效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乐趣性和安全性。从2006年开始,金水区全面启动校园场地升级改造工程,截至2009年,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对市内31所中小学校园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率先在全省将市区所有中小学校园全部建成了塑胶场地,既提高了学校场地安全性,又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促使学生乐于走向操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2010年至今,金水区为19所学校配备了近55万元的体育器材,投入了1900余万元进行校园场地建设及维修。尤其是作为河南中长跑训练基地和郑州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金水一中,区政府部门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综合实验楼、带看台的标准塑胶田径场、塑胶篮球场、学生宿舍和餐厅,为学校体教结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金水区又投入2100万元为金沙小学、71中学、75中学新建了综合训练馆和带有篮球馆的综合楼。

    针对学校体育器材成人化,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和器材无法满足师生对体育教育发展需求的现状,多所学校引进了科技体育项目,实现了项目和器材的两项改造。纬一路小学率先打破传统运动会“少数人比、多数人看”的模式,利用科技体育器材对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和器材进行校本化改造,开展“全员运动会”,让运动项目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随后,四月天小学、龙门实验学校、文化路一小、凤凰台小学等,也陆续开辟了体育兴趣园地,极大丰富了学校体育内容。

    为了检验两个大课间活动成效,金水区对2011年至2013年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全区五年级进行健康数据测试的男、女生总人数分别为13985人和11140人,六年级进行健康数据测试的男、女生总人数为12996人和10990人。测试结束后,重点对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心肺功能和立定跳远成绩进行了分析。肥胖率的分析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波动不大;近视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三年来金水区学生的近视比例得以较好的控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肺活量平均值显示五六年级男、女生的平均肺活量值呈缓慢上升的状态;立定跳远的测试成绩表明三年里,男、女生的平均成绩都略有提高。由此可知,金水区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水平呈平稳发展的趋势。

    金水区教育人在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不断努力探索中,收获了学校的稳步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近三年来,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心肺功能和立定跳远等数据显示,近视率与肥胖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平均肺活量值呈缓慢上升状态,学生体质得到稳步提升。



/jiaoyu/zatan/2020-02-28/3280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