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幼儿教师如何提升“问”的艺术

[db:作者]  2014-11-0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李华 绘

善于“抛接球” 促进师幼互动

    ■王翠萍

    现行幼儿园活动中提问存在一个较大问题,即教师的提问设计多数为自己活动目标的知识、能力来服务,缺少对幼儿情感的回应。有的教师急于引领幼儿进入自己的思路,往往忽视并限制了孩子本身的思维发展,不仅不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反而事倍功半。那么,如何优化幼儿园教师的提问。

    策略一:直切主题法

    教师在提问时,要直切本次活动的中心,帮助幼儿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提问前心中不仅装有大目标,而且能根据幼儿的反应重新定位出符合实际的小目标。

    如在进行小班语言活动“好饿的小蛇”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找苹果,可以这样提问:“苹果怎么不见了?苹果在哪呢?”这些提问不仅让幼儿抓住绘本阅读的重点——让幼儿的注意力从小蛇散步的旅程转入到旅程中碰见的各种水果或食品,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的形状,由形状的相似而猜测到绘本的关键所在——苹果装进了小蛇的肚子里。

    策略二:顺藤摸瓜法

    幼儿的抽象思维比较弱,教师的提问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设计提问,启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

    如在中班健康活动“早餐,你喜欢吃什么”中,老师提问:“如果早餐是小鱼,会是谁吃呢?”幼儿很快回应:“是小猫。”随后老师继续提问:“如果早餐是青草,会是谁吃呢?”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说:“是小兔。”有的说:“是奶牛。”还有幼儿回答:“是小羊……”教师开始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梳理和分析,启发他们说:“如果早餐是青草,可能是小兔吃的,可能是奶牛吃的,还有可能是小羊吃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适时、适宜地进行迁移,并抛出新问题来启发幼儿思维,让他们在原有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联想,并转化为一对二、一对三等等,深化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在顺藤摸瓜式的提问中,师幼良好的互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展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而且也充分发散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三:自相矛盾法

    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惑,或对问题的看法出现分歧时,教师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空间,把问题重新抛还给孩子。教师可用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幼儿自己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绘本“国王生病了”中,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到周一至周日国王都做了各种不同的运动,但最后的结果却发现国王的病并没有医好。此时教师提问:“国王的病好了没有?既然国王每天都运动,为什么国王的病没有好反而更严重了?是不是搞错了?”很快孩子们又开始再次阅读绘本,这次他们通过细节化的观察与对比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运动的根本不是国王,而是周围的王公大臣们。如爬山时,国王是被人抬着轿子上山的;游泳时,国王是坐在一旁看着大臣游泳;做体操时,国王是坐在轿子里看着皇后“一二一二”地跳着……自相矛盾的提问法不仅激发了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也启发了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策略四:情感呼应法

    针对现行幼儿园集体教学提问中出现的有关情感呼应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师幼之间亲切的互动来进行弥补。

    如在中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教师讲完了故事后,可用联想替代的方式进行启发式的提问:“晚上你睡觉的时候,会和爸爸妈妈说一句什么好听的话?如果用树、巧克力、大海,你会怎么来表达对他们的爱呢?”孩子很快回应道:“大树有多高,我就有多爱妈妈。大海有多深,我就有多爱老师。巧克力有多甜,我就有多爱爸爸……”巧妙的联想替代,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小兔子与兔妈妈之间深厚的亲情,而且还把这种美好的情感通过情境的互动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加深了亲子间、师生间、伙伴间浓浓的爱的氛围。

    提问本身就是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应——反馈交流,这就好比教师、幼儿在玩抛接球的游戏。当教师抛出去一个球,幼儿抛还给教师,教师再把问题抛还给孩子,在这种循环、螺旋上升式的自主对话中,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提问的“抛接球”游戏中,幼儿常常会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有惊人的语言和意想不到的行为,这些就是孩子们抛还给我们的球,教师要及时、有智慧地去接球,并巧妙地把球抛还给孩子。(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

如何接抛孩子投来的“球”

    ■张国娟

    案例描述:

    在大班“魔力喷嚏”语言活动中,当一幅城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老师提问:“稀奇王国里面住着谁?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来了狮子大王。”有的说:“来了外星人,帮助人们建筑高楼大厦。”还有的说:“来了美丽的孔雀,给我们带来了舞蹈。”……最后小朋友问老师:“到底来了谁?”当老师演示课件告知是收旧货的老人,老师让小朋友充分谈论收旧货的意思,之后教师再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小结。

    收旧货的老人有点冷了,一个劲儿地打喷嚏,他的喷嚏使稀奇王国的小动物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动物们喜欢自己的变化吗?怎样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呢?小动物们遇到了狮子?狮子为什么也要去找收旧货的老人,原来狮子也曾遇到收旧货的老人,也被他用魔力喷嚏变换了自己的样子。

    小动物们找到了收旧货的老人,再一次让孩子们猜想小动物们是怎么变回原来模样的?有的孩子说:“收旧货的老人有一个魔杖,只要点一下小动物,就会变成了原来的样子。”有的说:“收旧货的老人有一种药,吃了后小动物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还有的小朋友说:“收旧货的老人只要一念咒语,小动物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老师耐心地听着,对不完整的地方加以补充。之后,教师请小朋友给故事取名字。最后师生共同合作游戏活动“魔力喷嚏”。

    明确目的 巧设提问

    引发孩子思考是提问的关键。因此,教师设问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达到思维与语言的有机整合。教师抓住了作品中有利于引发幼儿讨论和想像的一系列问题:“你们知道收旧货是什么意思吗?”“怎样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呢?”这些问题引发孩子们联想,进行创造,使他们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教师对孩子们的答案采取了接纳的态度,对孩子的表达表示理解,并给予支持、帮助和肯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孩子们得到内在的满足。

    更新观念 改变方式

    提问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指导思想的转变,在于教师是否能够真正以儿童为主体,以促进孩子主动积极的学习为出发点与归宿。

    首先,教师采用了多样性的提问。例如:预设后果的问题——“最后有没有找到收旧货的老人?”“怎样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等问题,使孩子们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景,激活孩子的情感与思维。

    其次,教师还可更多地设计开放式提问。例如:“你们知道收旧货是什么意思吗?”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了解对象 把握教材

    提问能够更好地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思维、表达等更好地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并能清晰地把握教材的内涵和重点。

    首先教师的提问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提问后,教师能够让幼儿各抒己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有时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障碍来引导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对孩子的回答,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判断,从而建立新的认识。

    其次,教师提问时应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对目标的把握,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理解,是找准提问切入点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去分析、研究教材,找出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以渗透、凸显主题。

    善于接抛 促进互动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师幼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孩子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给予引导,努力促进幼儿发展。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方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倾听者、观察者、理解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能抓住来自幼儿的各种信息,及时设问加以引导,学会抛接球的艺术。在不断实践、反思中调整与改进提问策略,促进幼儿的和谐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阮社幼儿园)

提问是师幼互动的艺术

    ■张海云

    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

    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它是没有公式的。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的生活经验,提问都是不同的。再优秀的教案,我们拿来使用时,也要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对活动中的提问进行适当的调整。虽然提问没有公式,但还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同样的问题,不同角度去问。有些活动的环节属于平行环节,不仅目的相同,形式也会相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给孩子带来新意,激发幼儿积极回应。如“幸福的大桌子”活动中有个环节,师幼通过讨论了解兔宝宝的不同职业,激发幼儿对各种职业的向往。教师设计的提问是这样的:“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干什么的?”“兔老二是?(幼儿回答:厨师)你见过厨师吗?在哪里见过?”“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的音乐家有谁?”

    难的问题,分散追问。有些活动中的问题有点高难,幼儿一时理解不了,会出现问而不答、挑而不战的冷场面。此时,就需要教师将问题分解,适时追问。如中班美术活动“小兔子的花裙子”中,有个环节是通过欣赏绘本“我的连衣裙”,发现绘本图画中重复运用所带来的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连衣裙的图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呀?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一出来,幼儿往往一时理解不了老师要大家讲的“特点”是什么。此时,教师可以就一幅图来分解:“看看,这幅图上,花裙子上有什么图案?是一个图案吗?”这样分解后,幼儿就会明白,接下来就会应答如流了。

    无谓的问题,不问。有些时候,教师会问幼儿一些无谓的问题,如认识胡萝卜,教师出示一个用盖布盖好的托盘,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神秘的朋友,猜猜它是谁?”幼儿天马行空地乱猜一气,最后也没有猜着,应有的学习兴趣也就猜没了。如果教师这样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胡萝卜和大家做朋友,我们一起请它出来,好吗?”师幼共同邀请“胡萝卜,胡萝卜请出来,胡萝卜,胡萝卜请出来。”在师幼的三请四邀下,胡萝卜隆重出场,可以想见幼儿的注意力会被全部集中过来。

    有些问题,让幼儿自问。在一些活动的后期,教师会让幼儿用做游戏来复习巩固。此时,部分幼儿对活动已经很熟悉,但还会有些幼儿不清不楚,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提问,同伴应答。如在韵律活动“精彩的马术”中,最后的环节是全体幼儿听音乐做小马进行盛装舞步的马术比赛。一遍游戏后,教师提问:“刚才的游戏,有没有问题?”于是,幼儿纷纷提出问题,其他幼儿做出解答,在同伴的一问一答中,既解惑,又让幼儿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

    提问是艺术,没有公式,但是只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一定会让师幼在教学活动中有精彩的互动。(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幼儿园)

让问题带孩子走进故事

    ■周晶丽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语言,而故事教学作为师幼语言互动最为频繁的一种集体活动,如何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恰当的时机,为幼儿提供支架性的提问语,让幼儿在关注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扩展认知、尝试表达、发展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对幼儿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等学习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

    选择提问对象,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难度。教师提问时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问题的难度有所调整,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考虑个体发展。有些比较开放、基础的问题适宜面向集体,有助于提高活动效率;而有些具体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各个突破。如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面向全体提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给每个幼儿思考、回答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幼儿的发展层次建立联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回答对象,一步步引导幼儿感知故事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活动收尾时,可根据故事主题,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拓展经验和再创新。

    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根据幼儿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向,一般将问题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在提问前,教师要仔细地钻研绘本或故事,针对其内容主旨或具体某一页的图示语言,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在引导孩子阅读认知型绘本时,常用的关键问题可能比较封闭,如“你看到了什么”、“都有谁”、“什么颜色、形状”、“在哪里”、“什么时候”等,但也有一些比较开放的提问作为辅助,如“用你自己的话讲一讲”、“为什么”、“什么原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等。在有关情感、社会交往类绘本阅读中,教师的提问大多都比较开放,如“你觉得怎么样”、“你认为”、“你猜猜”、“说说你的感受”等。需要注意的是,开放性提问挑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一旦出现幼儿“兴趣点”转移,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跑题”随时“生成”新内容,或运用教育智慧,不着痕迹地让幼儿回到活动主题,使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关注幼儿的反馈。一方面,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要适宜、灵活,让儿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问题,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需要预留不同的等待时间。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预留时间的节奏,避免无效等待。另一方面,给幼儿反馈的语言要具体、有针对性。提问不是随意的无的放矢,反馈也需要精心地设计和调整。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对幼儿的回答就要有一定的预期,然后对幼儿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反馈和组织。如对幼儿积极的回答教师可以点点头、笑一笑,说:“你的想法很独特”、“你观察得真仔细”,也可以重复幼儿的回答或进行追问:“你是说小兔子先出来吗”、“它从哪里出来的”;当幼儿跑题、漏答或回答不出时,教师可以摇摇头、皱眉、露出惊讶的表情或给幼儿以鼓励和提示,说:“你再想一想”、“是这样吗”、“要是从左边开始看呢”等。

    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可以引发师幼对话,也有助于故事的推进。教师不能为了自己更好地“讲故事”忽略幼儿“听故事”、“说故事”,而应该鼓励幼儿想说、多说,把学习的自主权、说话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在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中理解故事、走进故事。(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第二幼儿园)

开放性提问后要适当归纳

    ■张乃艳

    思维从问题开始。作为幼儿教师,要想提高活动质量,一定要关注到提问的有效性。即所提问题应具有开放性,避免提出封闭性问题,用单一的答案限制和束缚幼儿的思维。开放性问题能够为幼儿创造适合思考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其探究欲望。开放性问题一定要适切、具体、启发性强。比如教师为幼儿讲述故事后,可以这样提问:“小朋友,刚才老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觉得哪里好听?哪里有趣?为什么?还有哪里不明白或听不懂请提出来。”教师以这样的提问方式,引发幼儿质疑、思考和讨论,引发幼儿积极的互动。

    每一个开放性问题环节之中、之后都要做适当的归纳、提升、总结。如在数学活动“数数有几个”中,教师请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后可以提问:“你看到图上有几棵树、几只小鸟、几朵花?”画面里暗含了很多数量关系,孩子们数数时,一部分幼儿数得又对又快,一部分幼儿数得不全。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小结:“孩子们,你们刚才数数,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5只小鸟,有的小朋友看到6只小鸟,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应该从哪里数才不会遗漏?我们数的时候应该怎样数?要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数数。在表述的时候要说清楚方位,在树的左边还是右边,有几只小鸟。”教师在抛给幼儿问题后,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并及时帮助孩子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有利于达成有效提问,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二幼儿园)



/jiaoyu/zatan/2020-02-28/3288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