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英才教育主张:爱与创造

[db:作者]  2014-11-1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蓝春校长与学生在一起。

    学生绘画比赛。

    学生志愿者向家长介绍陶艺作品。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校服设计。

    身临办学一线之后,我的思想每天都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切换,一方面在疑惑为什么企业和学校非常缺乏适合的人才,一方面也在反思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如果说企业是人才落点的话,学校就是人才的起点,与其抱怨落点的人才不够理想,不如看看能在起点做些什么。    ——蓝春

    许多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蓝春从研究所进入到企业工作,当企业所办的学校面临危机之时,他这个教育的“门外汉”又阴差阳错地来到学校,当起了校长。他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

    ■本报记者 时晓玲

    蓝春至今记忆犹新,15年前,当他得知他所设计的厦门英才学校发展不顺,一连换了五任校长仍无起色时,身为公司执行董事的他,十分关注学校发展,提出请专家来办学,结果合作又告失败。这时,一位大学教授无意间对蓝春说了一句话:“其实你最合适做校长。”没想到这句话真成了事实,从厦门英才学校校长到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校长,蓝春做教育的劲头一发不可收,并且越做越投入,越做越痴迷。他成立教育研究院,探讨教育问题;他提出“爱与创造”的主张,开始在学校教育中不断践行。

    每个学生都有成长导师

    蓝春说,在新英才学校,爱是具体可见的,也是在相互传递的。正值青春期的学生,随时会有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状况出现,比如一个文静的男生突然梳起了马尾,一个个性张扬的女生却突然间见谁都不打招呼……这样的行为其实不奇怪,但却需要及时引导。于是,在新英才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成长导师,导师的人选,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商量确定,可以是任课教师,也可以是教工,甚至是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士,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有爱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给学生正确的人生导向。

    在新英才学校,记者看到这样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很喜欢新英才学校,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导师。” “我的导师是一位很有学问、很敬业的老师。我们经常一起聊天,不知不觉中,老师成了我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在学校里的事情都愿意与老师说。”写这封信的,是一位叫小也的女生,从别的学校转来。在这里,她感受到了爱的呵护,更感受到了学校教育带给自己的自信与坚强。

    学校规定,新英才的导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培育其健全人格。这就需要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导师接手学生后,通常会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与性格特点做一个初步诊断,同时,通过对学生课内外的观察、交谈以及与各科教师的会诊,确定指导方案。因为每个学生都不同,每个学生需要的帮助也不同。

    “爱,永远是教育的内涵。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服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岳丽芬老师的话,道出了学校导师最真实的心声。“只有让学生得到尊重,获得自尊,他们才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这是导师们的共识。

    在新英才,每个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有一个学业规划团队为他们做“私人定制”服务。如今,新英才学校已经形成一支专业的指导团队。这个团队从学生进校门开始,就关注其个性发展及学业水平,并着眼未来,为他们量身定做成长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潜能和施展舞台,有了一颗服务社会与他人的心,并日渐有了创造未来的勇气和智慧。

     我的校服我做主

    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今年寒假,不少学生手头多了一份自愿完成的作业:设计一套自己喜欢的校服。开学后,学校收到上百份来自学生精心设计的作品。其中有一名学生还联系了厂家,将自己设计的校服变为了成品。

    原来,这是新英才学校艺体中心与一家服装公司共同策划的校服设计大赛。经过几轮角逐和评选,最终有10名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当选为校园十佳设计。近日,学校又在和多家服装公司协商,准备将学生设计的作品经过改良制作成成品。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有67%的学生不满意自己的校服,有89%的学校男女生校服没有区别。学生每天要穿着校服上学,而他们自己的校服却不能由自己做主。

    其实,早在五六年前,蓝春就想过让学生自己设计校服,但那时时机尚不成熟。去年,一家服装公司为学校剑桥中心设计的几款校服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喜爱,甚至有学生申明因为喜欢校服才来到剑桥中心。这件事触动了蓝春。他在想,必须把属于学生的权利和选择权还给学生,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新英才的教育主张。现在,有了好的契机,就应该将当初的设想付诸实践。于是,学校下大力气启动了这件事。

    这是一次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头脑风暴,更是一次教育主张的落地行动。10名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最终将头脑中的想象力转化成专业设计,并以学生名字命名,制作成校服成品。据介绍,学校已经计划在校门口筹建一个校服商店,最终被师生和家长选中的校服将会批量生产,放在商店里出售,学生可以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款式。

    从最初只是想改变校服的学生,到最终入选十佳设计,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成长,跨越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他们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新英才搭建了一个发现学生潜能,并使其得以充分施展的舞台。

    对此,始终对教育有着不了情怀的蓝春自有自己的诠释。他说,在新英才的办学词典里,每个学生存在的首要意义就是期望能够通过教育,唤起学生的自我觉醒,觉醒他自己原来也不曾料到的潜能与力量,觉醒他自己原来可以变得更完美,觉醒他自己原来可以为社会、为他人乃至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就是学校教育爱与创造的真谛。 (本版图片由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提供)

    【校长自述】

学校要过分数关 更要过社会关

    “爱与创造”是新英才学校教育主张的核心精神,也是我个人的教育追求。有人说我是企业家,这并非我所愿;我想成为一个教育家,但深知自己离这一目标差距甚远。把我从这一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正是“爱与创造”的理念。

    今年,当又一批新英才的毕业生被中国和英美等一些名校录取时,我又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遇见现任新英才副校长李放大博士的那番谈话。那是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初创时期,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我突然问他,教育是什么?

    一直以来,我希望寻找到一些志同道合者,怀着对教育朴素的热爱,不偏离教育本质和规律,去创造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这所学校应该去完成一种使命,不断地去回答教育的疑问,在教育实践中脚踏出一条探索者的足迹。这所学校的学生应该热爱人生,目标明确,并向着未来踏歌而行。“一切皆有可能”,记得李博士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他的语气,却给我一种信心。我们要做的这所学校,不能仅仅是只给学生一条上大学的通道,而是要给学生一个世界。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关爱包容的环境中汲取优秀传统的文化营养,通过课程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建立起学生的知识体系,更要构建学生认识世界的价值体系。我们要做的这所学校,不是刻意去选拔一批好学生,而是要全力造就每一个“新英才”。

    2007年,当我期待用一种新思路去办一所新学校的时候,我认定,至少这所学校不应当是冷漠的,至少在一个叫作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地方,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充满相互关爱的。

    在学校,每当面对学生一双清澈澄净的目光时,我都能清晰地看到那些人性最初的爱与美好。我想,这便是我痴迷于研究教育、执着于教育探索的心理根源吧。我希望学校教育不是用一些陈旧的说辞去限制学生,而是要保护他们,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即便长大以后,这些学生没有卓著的成就,只要他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接纳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学会享受快乐和承担苦痛,珍惜与感恩社会,以微笑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一切,那么我们这个民族以及人类共有的文明、我们生息繁衍的星球,才会真正有希望和未来。与其责备社会缺少爱,不如从学校开始培养爱。这是我投身教育原初的出发点。

    我深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只有爱也很难构成完整的教育。就学生的智慧发展而言,学校教育同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一个完整的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往往被人为割裂,学科的成绩和分数成为某些人对教育的全部理解和追求。在这样肤浅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灵被扭曲、身心被摧残。而我们还在对他们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明明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渐渐消退,我们却希望他们能够去创新;他们的自信心明明被摧毁,我们却希望他们能够富有激情和勇气;他们的责任感明明已匮乏,我们却需要他们去担当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的历史使命。时代发展需要自信、富有责任感和勇于探索创造的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品质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少。

    知识的传递说到底是在用确定的答案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这多少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而学生对世界的热爱,自信、执着、富于创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精神,头脑中鲜活的心智模式,才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学校教育如果能够保护并开发好学生的心智,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国家、社会才会有希望。但是,事与愿违,今天的学校宁愿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却极大地忽略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以致于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即便通过了分数的关,却难以过社会的关。

    从最初接受教育、思考教育,再到后来创办教育、研究教育,我的一生都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十几年前,我接手了厦门英才学校,正式开始了我办教育的生涯。身临办学一线之后,我逐渐看到了很多教育问题和现象,开始了对教育的思索和实践。然而,思索越多,困惑也就越多。当我怀着对教育的憧憬创办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时候,所有的疑惑和思考就更加强烈了。我决心直面问题、迎接挑战。我知道,当我们自己都无法回答自己的时候,去质询别人是没有意义的。新英才教育主张实际是我们对教育的一种坚守,新英才教育主张的提出只是一个开始。对于新英才而言,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爱与创造。而所有这一切,都将回归到学校,努力转化成一线教育实践与改革的动力。

    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学生由新英才放飞到世界各地,这场生命的遇见才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机会能够主动参与到诸多生命的建构中,这是一件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妙事情。

    【专家观点】

学校教育需要主张 更需要“落地”

    ■陈玉琨

    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与兴趣爱好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弊病之一,也是学校常常为社会所诟病的重要原因。其实,缺乏对学生个性关注的背后是学校个性缺失。同质化的教育,同一化的办学,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大体相同的学校课程,缺失个性的教学模式,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怎么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态,北京新英才学校决心办一所有个性的、不一样的学校,并将其教育主张向社会公开宣示。

    “主张”按照通常的理解,无非就是“见解”或“看法”的意思。新英才的教育主张就是他们对教育的见解,是新英才对“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的看法。具体而言,就是新英才对自身承担的教育使命的看法,是新英才对自身教育价值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目标选择的看法,是新英才对如何办教育的看法。

    教育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头脑发热想当然地办学,也就是说,学校不能“自作主张”。然而,学校也不能没有主张,没有主张,也就没有见解,这样的教育必定是盲目的教育,糊涂的教育。在充分吃透国家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吃透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教师的特长与学生的特点,以及社区的特殊需要,办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而又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这才是时代的呼唤。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样的学校主张就是把国家意志与社会需要校本化、精细化的主张,是充分反映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要的主张。这样的教育才是清醒的教育,这样的学校才能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在现阶段,我国的学校,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甚至一些所谓的名校,由于背负着太大的升学压力,所以,大多数学校只能以“分数”换取家长的认可,吸引学生来校读书,为此,他们把“揪”、“死揪”、“往死里揪”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途径选择。当然,把“揪”、“死揪”、“往死里揪”作为学校发展途径选择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死揪”过去就有,如今是越演越烈。为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不知发了多少文件,然而,其结果收效甚微。其实,只要学校选择了“分数第一”,“死揪”成为策略选择就必然成为大概率事件。“分数第一”的价值取向不变,“死揪”作为发展策略是很难有大变化的。多年不变的学校发展策略已经使他们产生了对学校发展“分数——死揪”的途径依赖。

    然而,新英才却没有染上这些恶习,他们坚决地把人的养育放在第一,把德行的培养放在第一,把人性中最重要的爱心放在第一。他们注重创造,注重学生主动、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因而,他们必定要摒弃“死揪”,注意为学生创设尽可能宽松的发展环境。当然,新英才的教育实践离他们的理想还有很大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一条需要艰苦探索才能走通的路,新英才还刚刚开始走上这条探索之路。尽管如此,新英才公开宣示了这些主张,并且,正在努力地实现这一主张,这已经使人感到欣慰。

    教育的价值选择必然会体现在学校育人目标体系中。个性鲜明、富有创新的育人目标是现代学校的基本特征。目标即预期的结果。学校办学需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目标要反映基础教育的共性,更要有各自的特色。

    新英才以“爱与创造”作为自己育人目标的核心精神,构建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系。“爱与创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代社会对人素质需要的凝练。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当代人的呼唤,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更需要创造性的人才。

    当然,仅仅有“爱与创造”这一核心精神是不足以构成指导学校实践的育人目标体系的。教育还需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中包括学生情感与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些目标自身内蕴的逻辑,精心勾画各级目标之间的关系。新英才在育人目标的建构上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教育的价值选择借助于育人目标最终还要落实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等各个环节上。现代的学校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但是,如果先进的教育思想不能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话,那么这种思想还是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的。

    新英才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设计了一套课程与教学体系、学生支持与服务体系以及学校管理体系的框架。在新英才,这项工程叫作实现育人目标的“落地工程”。看来,新英才教育主张并不只是写在纸上的主张,并不是用来空谈的见解,而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主张,是用来推动教育改革的主张。

    育人目标的选择很难,目标落地更难。目标落地是一个需要爱心、细心与耐心的过程。没有爱心,教师就不可能为这一事业去努力;没有细心,就不可能关注到教育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生活中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没有耐心,这一落地工程一定半途而废。对此,我们很有期待,期待新英才学校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他们的教育主张,使我们能够分享他们创造出的把理想中的育人目标落地的经验,分享他们创造出的改革学校课程与教学、学生支持与服务体系以及教育管理的新经验。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慕课中心主任)



/jiaoyu/zatan/2020-02-29/3317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