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破解择校难还应完善沟通机制

[db:作者]  2014-11-2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入学择校问题,需要教育系统与社会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起政府与社会良好的沟通机制。

    ■吴颖惠

    最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实行以来,家长不惜花重金购买住房,学区房价位节节攀升的问题,北京市教委领导明确表示正在研究“新政”:北京市将细化就近入学标准,在制度上做一些约束,今后不是说在这买了房就能够就近入学。这一说法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于义务教育入学问题的关注。

    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入学择校问题,需要教育系统与社会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起政府与社会良好的沟通机制。从政府方面讲,必须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提高优质资源供给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系统要主动向社会开放,吸引社会、家长更为理性地了解和认识学校。

    多年来,我国教育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系统,自成一体、自谋自划。对于家长来讲,学校几乎是一个“神秘的堡垒”。这种现象导致了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时的盲目性、非理性。由于教育信息沟通的不畅通、不对称,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大多考虑学校的名气,对学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师资水平等因素则知之甚少,这就导致了每到升学季节,在同一个地区,有些学校门前车水马龙,而有些学校门前冷落,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屡禁不绝。

    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资源基本充足,师资队伍逐步优化,教育品质不断提升,一个普惠、优质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国际上流行的“学校重建运动”相呼应,我国的学校重建运动也方兴未艾,办好身边的好学校,重建一批优质的新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重建包括学校课程重建、内涵重建和社会声誉的重建。上海市开展的“新优质学校推进工程”,就是一项新优质学校的重建工程。

    对政府而言,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让每所学校都精彩,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其实,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从思想理念、育人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式和办学质量水平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很多老百姓眼里的所谓薄弱学校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但是,教育系统这些不懈的努力却往往得不到广泛宣传、社会认同度不高,一批新优质的学校没有转变成人民群众满意的身边好学校,社会和家长看待学校的眼光也没有变化,固有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学校声誉提升遇到了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如何让社会和家长感受到身边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重塑和提升学校的新形象,让好学校的好声音得到广泛的传播,引导社会和家长关注身边好学校的发展,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变思路,转化教育管理方式,主动出击,尽快建立起教育与社会的有效沟通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问题。

    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中,将“构建和谐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作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引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密切学校与社区联系,促进社区代表参与学校治理”等管理要求。因此,建立社会沟通、协调、合作、宣传的机制和制度势在必行。

    当然,还应注意到,近年来有些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办教育的心态越来越开放,主动向社会及家长伸出橄榄枝,邀请市民代表走进学校,参观学校的校园环境,了解学校课程特色和育人方式。同时,积极利用社会媒体资源,引导社会舆论,大力宣传一大批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甚至让市民参与开展“身边好学校”评选活动,以此解决社会与学校沟通的问题,让社会更多了解、理解、认同身边好学校。当人民群众对身边优质学校有了认同感,就会自然而然转变对教育固有的观念与看法,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学校的发展变化,更加理性地为自己孩子选择身边的好学校,这样已成社会顽疾的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jiaoyu/zatan/2020-03-01/3328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