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201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是国家教育部门示范性远程研修项目,也是我国网络研修走向社区、走向校本、走向常态化的标志性项目。李沧区作为山东省五个试点区之一,积极参加“国培计划(201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序幕拉开一年多的时间,虽说国培专家与李沧千里相隔,但一线相通,网络八方,打开天地。偏远学校的校门豁然洞开,教师直接和专家一起研修、探索,乡村的孩子享受着城市的同等教育。试点成功,李沧的教育一下子步入高速运转时代。转眼间腾飞而起,创造了奇迹。
据李沧区教育体育部门领导介绍,近年来,李沧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扩建学校逐年增加,近两年新建成学校8所,一所所配置先进、宽敞美丽的新建学校接连启用。老校改造不断升级,校舍环境和设施配备焕然一新。形成了教学设施先进,办学条件一流的硬件格局。教育部门领导的一席话传递出一种责任、决心与气度。
据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培训科王智星科长介绍,李沧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分界线上,存在着教育不均衡和教师水平高下不等的情况。国培项目试点的实施,让所有的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接受省级、国家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一些原来相对薄弱学校的老师,通过国培大开眼界、大获丰收。国培不但改变了教育理念,而且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方略。由于专家的指导,“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研修内容和形式从教师中来,再回到教师中去。为校本研修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提供了保障,实现了研修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的目的,真正达到了学以解惑、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育导航——国培呈现七大特点
名师摇篮——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校际联合——打造共同发展的研修社区学科研修——“磨”出“生命课堂”储存能量——书香研修抓“磨课”
李沧区的教育人对国培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走访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张炳宏时,他不假思索地谈了国培项目的七大特点——
特点一,成立以区教体部门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由区人事科、教育科、政工科、宣传科、督导室、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等科室人员组成。对全区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协调管理。对项目设计、组织实施等进行质量评估监控,为项目开展提供政策和条件保障。成立综合协调组、技术保障组、学科教师团队指导组、宣传报道组、督导评估组等职能工作小组,保证项目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学科的所有教师全员参加,确保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目前,参与研修的学员共有1602人,编为155个研修组。其中小学1005人,编为93个研修组;中学597人,编为62个研修组。
特点二,国培是在国家教育部门项目组有计划有组织中有序推进的。由整个区域行政部门来具体落实,所有学校老师全部参与。同时,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系统性、连锁性的专家指导团队。它的顶端是层次很高的国家专家指导组,会聚了所有学科的知名教育专家。然后省级专家团队,县区专家团队,由各学科教研员与骨干老师组成。到了学校,按照不同学科,将老师分别组合成不同的研修小组。每个研修小组,有一名水平“拔尖”的老师担任研修组长。如果有的学科只有一两个老师,就跨校组成研修小组。这样,由上到下构建了一个业务指导的团队方阵,全覆盖地让所有老师都得到指导。
特点三,研修将线上与线下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们随时在网上向省级、国家专家请教,又可以结合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让当下的研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习者可以上传自己搜集整理的学习资源供大家选用,从而让网上“教学相长”。老师们不是单打独斗地搞自己的教学研究,也不是局限于与本校教师之间的交流,而是有了来自天南地北网上老师与学习同伴的更宽视域的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翔”的研修新时空。从而让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持续提升,有了理论的支撑与学习的园地,提升了研究水平与教学能力。
特点四,国培是融教学、教研、科研与培训于一体,互相促进的系统。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如何上课问题,而是有了与教研、科研维系在一起的研修。遇到难解的问题,到网上请教。得到名师指点,这自然是最理想的培训。而线下的社区团队,又会与网上研修相得益彰。因为备课、议课、磨课、观课、评课等研究,是团队共同参与。团队还要对这一研修的过程设计、组织实施、量化评估……进行质量监控。使其形成科学、规范、易于操作的校本研修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推动研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特点五,国培项目注重学校实际情况。各个学科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来探索符合自己学科的研修方式。它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有的放矢的研修。符合教师需求和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计划,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各个学科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校本研修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提供了保障,从而为学校软实力的打造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特点六,国培是聚合群体智慧,将课程整体校本化。培训与进修,让社区所有教师有了分享与互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学生何以主动学习与乐学善学问题等,经集体研讨得到破解,形成共享的知识和精神资产。以前备课效率低下的问题迎刃而解,高效教学不再是一个神话。
特点七,国培是对整个区域老师一视同仁。以前尽管也请专家到李沧讲课,可是,受益者仅是部分老师。也曾与有关师范大学进行过合作,做过一些项目,各个学科都外聘了指导专家。但仍然是顾此失彼,甚至有始无终。要么培训人数有限,要么所来专家寥寥数日,人走茶凉。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且刻不容缓。正当苦苦思索找不到路径的时候,国培项目来了。
张炳宏主任信心十足地对笔者说:“我们提出了明确的研修目标,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李沧区就会形成网络研修校本化、校本研修日常化的科学研修机制。由此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
名师摇篮——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
2013年暑假期间,经学校及个人申报、区教体部门组织评选,李沧区挂牌成立了5个区级“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分别以5位名师的名字命名。学科分为中学语文、物理、英语,小学语文、数学。此后,李沧的教育教学瞬间呈现出优质发展的势头。
区教体部门领导说,工作室的建立,旨在充分发挥本区优秀教师资源的凝聚、辐射、指导作用,推动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更快成长,奠定李沧区教育发展的人才基础,促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横跨40余所中小学的研修“部落”,一直在如火如荼地研修着,而且取得非常可喜的成绩。2013年国培项目的引进,让工作室如虎添翼。网络研修的“深刻变革”,不但与工作室的研究内容相契合,还为老师们的研究提供了“绿色通道”。
区教体部门领导坚定地说,唯有创新,才有发展。为推动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的发展,李沧区教体部门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每个工作室每年可以获得20万元的专项发展基金。经费主要用于工作室购置图书音像等资料,课题研究,聘请专家,外出考察学习以及维持工作室正常运转。
李沧区的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的建设周期为3年,区教体部门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工作室运行机制。工作室在任期内“带一支中小学教师队伍、抓1-2个项目、出经验见成果”,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工作室每个核心组成员每学期讲授2次以上的示范课,提交2份以上优秀教学设计或优质课例实录,开设3次以上教育教学讲座。建立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网站,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与中小学教师互动探讨,时刻为教师输送新的血液,新的活力。
目前,李沧区已建立两个市级名师工作室,5个区级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32个校级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形成了市、区、校三级联动,梯队式发展模式。直接惠及李沧区300余名骨干教师去带动全体教师走向研修。
以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名字命名的“宋道晔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是以小学语文骨干老师会聚而成的一个研修团队。来自全区30余所学校,多达40余人。之前,她在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习作教学方面就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辉煌成果。结合国培项目,工作室决定在低年级语文课程改革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是国内这一领域为数不多的著名教育专家。他们就邀请吴教授作为工作室的指导专家,参与研究,每月一聚。吴教授从上海专程赶来,面对面地对工作室成员进行指导。吴教授还经常走进课堂,其独具特色而又切中肯綮的点评,为老师们拓宽了新视野,新境界。
结合国培项目与吴教授的指导,宋道晔带领工作室的老师们在课堂改革上动了大手术。他们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出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观课量表,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测评。如一节课老师究竟讲了多长时间?哪些有效?哪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学生自主学习占了多少比例?效率高下如何?以及学生读书的声音、书写的姿势等等。这一量表不是从外面不加改造地“拿来”的,而是工作室的老师们根据学科评价指标以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出来。谁不执行?若对这一量化制度的违背,就是对自己研究取向的悖逆。况且,吴教授还坐阵现场,课后点评。这种真刀实枪抓要点的课堂改革,让老师们有了凤凰涅槃的重生超越感。令人可喜的教育景观出现了,学生不再是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变成了积极思维、大胆言说,甚至争辩不休的富有生命张力的当代学生。
一年的团队研究,工作室的成员明确了发展方向,部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永宁路小学于艳老师在前期国家语文学习策略课题《“三主式”经典诵读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课题的整合与延伸,确立了《基于主题单元读写结合的研究》课题。国培研修期间,尤其是课例打磨阶段,在宋道晔老师的建议下,她们大胆尝试,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进行了统整备课。最终形成了单元整体备课的模式:整体切入——统筹设计——能力迁移,其研究成果在全省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中荣获三等奖。《基于主题单元读写结合的研究》、《“三主式”经典诵读教学法》两本著作已经通过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审核,预计年底即可出版。
2013年7月,宋道晔牵头的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研究的《语文课程视野下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山东省一等奖。宋道晔老师认为,走课题引领的路子,在研究中自我完善提高,在交流中自我革新提升,是实现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根据工作室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她帮助团队成员结合国培磨课中的具体问题,将其提升后确立为小课题,一年的时间就确立课题20余项。尤其可贵的是,根据课题研究打磨的经典课例积累甚多,工作室成员发表的研究性文章达20多篇。她满怀信心地说,国培中有了话题,他们可以此轻轻松松地写出文章;教学中有了研究,他们就会对工作充满热情。相信有更多的老师在这个工作室中脱颖而出,也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以李沧区教研室主任与初中语文教研员李雅慧名字命名的“李雅慧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是一个专门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室。聚集了40多名李沧区的初中语文教师,有9名核心组成员,每个核心组成员带领三四名骨干教师。
2013年国培项目的引进,李雅慧老师又结识了更多的名师。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他们经常到李沧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对提升工作室老师们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起了导航作用。还有些名家名师从未谋面,是通过网络研修所拜的老师。虽不见面,却可以随时请教。用李雅慧老师的话说,她得到了线下与线上、认识与不认识的名师指导。工作室的老师们也同样享受到名师的指点,并有了持续不断的发展。
国培项目的目标是走向校本,服务校本,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国培(2013)启动之时,正是李沧区申报市级课题“初中语文‘类文阅读’教学法实施策略研究”批准立项之日。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正好与国培(2013)的目标相吻合,课题研究的内容,正好可以通过“混合式课例研究”来实现。经过反复研讨,课题组的老师决定,用课题研究引领国培研修,用国培研修推动课题研究,最终实现价值的追求。
校际联合——打造共同发展的研修社区
长期以来,各个学校的教学研究各自为战,虽然也收获研究的成果。可是,有时因为“闭关锁国”而难以学到其他学校的经验。甚至以老大自居,不思进取。为了破除体制上的弊端,突破固化的藩篱,青岛市李沧区乘着国培的东风,构建了以校际合作教研的研修社区,共同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
青岛虎山路小学隋玉华校长在谈到研修社区时,感慨地说,研修社区是以“交流、合作、提高”为宗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定期开展活动的研修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这种“合纵连横”是教研中的一大觉醒,更是一个顶层设计。
由虎山路小学、浮山路小学与李村小学组建而成的三校共同联合体,聚焦于教研。分别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通过语文、英语两个学科进行共同研修,开展说评课、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专题研讨、教学案例撰写与研究等活动。邀请青岛市学科专家张元和徐惠春老师定期到学校诊断教师课堂。联合体呈现出优势的特点——
一是教研内容的专题化。联合教研逐步从单一的听课发展到专题化的研究。即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探究同一专题知识链条的梳理,探究同一类学习的共性方法。浮山路小学刘燕老师说,在语文学科中,就低年级识字方法进行了研究。识字不仅仅是方法,还要将识字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对汉字的理解结合起来。只有将方法与对汉字感情的理解与认识产生共鸣的时候,孩子才会与汉字建立感情,形成识字的能力。同时,识字还要注意这些字所在的语言环境,避免孤立而片面地识字。此外,还有有意识识字与无意识识字的结合,也是识字的很好方法。再如英语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要想学好英语,就不能只让学生机械地识记单词,而是要有意识地创设英语学习的语境,创造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多动,多说。特别在无意识记忆中让学生学好英语,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是实施方式的多元化。教研共同体除了关注课例研究与某个学科的研究之外,还不断地向外延伸。如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专业引领,实现教研方式的多元化。像“语文研究共同体”在开展“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课例研究”为主题活动时。学科专家张元老师以“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课例”为题,引领现场的老师在具体课例中分析如何体现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计算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对比,让老师们改变了在课堂上唱主角的观点。从而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维碰撞与思想交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活动中,指导专家徐惠春老师结合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与共同体的老师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就学科问题进行专业引领,使英语教师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的途径。
刘燕老师告诉笔者,仅浮山路小学,每个学期都有五六次的专家进校指导活动。专家不仅参与课例打磨10余节,还针对国培研修中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专家的引领,不仅让老师们在专业实践方面有了提升,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更新。特别是老师们在意识和精神方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如今参加研修,已不再是被动之举,而成了份内之事,成了主动之行。2014年,学校喜获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校的荣誉称号。很显然,这是老师们的奋进和开拓的结果。
“校际联合推进语文教学研究共同体”还专门聘请了山东省优秀研究员、北师大课程中心名师工作室的专家担任“导师”。采取“分段实施—课堂展示—自主发展”的研究模式。3所学校的语文老师集中在一所学校,共同研究每个单元教学的重点。通过展示优秀课堂、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反思,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在课例教研活动中主要分低、中、高三个年段集中进行,专家对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诊断”。指明优点、指出不足,开出“药方”。给老师们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活动,任务重,压力大。但老师们对“课标”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各年段的教学流程和具体实施策略有了清晰的认识。共同推进语文学科教学,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研究有共同的取向,参加培训也是一体的。2013年11月,三校派了语文骨干教师前往深圳参加“主题阅读实验研究高级研修班”,学习“大单元教学法”。老师们不仅亲眼目睹了大师的课堂教学风采,还亲耳聆听了大师对课堂教学的阐释。回校后,大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借鉴名师经验,进行教学实践。2014年暑假期间三校教师又去上海师范大学进行近一周的集中培训,每校至少有一名教师在培训中做了课的设计、进行汇报,受到了小语界知名专家的认可。以前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三校老师,现在成了掏心窝子的知己研友。大家的眼界开阔了,资源共享、彼此合作的意识形成了,且获取共享的收益。
《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两个人同心做事,尚且可以取得如此的成效;那么,如果几所学校的老师们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教学研修的话,成果就会更加丰硕。
国培网络研修社区将不同学校的优质资源集合起来,形成一种智慧磁场。在共同研修中,大家思维是开放的,常常有很多奇思妙想纷涌迭出,让研究摇曳出千姿百态的美丽。特别是国培经过本土化后,校际教研共同体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但让大家共享了研究的成果,也让不少人有了在更大范围内的展示机会,且由此生成特殊的自信与自豪感。共同体的构建,解决了相对薄弱学校师资力量、研修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家在共同研修中,学会了展示、倾听;学会了竞争、合作。更重要的是强化了老师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科研修——“磨”出“生命课堂”
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谭玉红主任介绍说,在李沧区众多研修队伍、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校际研修共同体中相映成趣的还有学科研修团队,他们会聚了学科的骨干教师,从学科本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彰显出了学科本身研修的内在规律。
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水平在“磨”中提升
国培研修的研课方式——混合式课例研究,其“三备两磨”的研课程序,正好与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郭钰峰引领下的英语研修团队,所做的“课堂观察促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有着内在的联系。于是,他们将两者进行了整合,线上学习,线下研究课例。
一备与一磨
课题组学期之初制定计划,确定教研主题,设计观察量表。课例执课教师先备课,课题组全体人员听其说课,并对如何上课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讨论与定稿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分工及约定观课的时间和地点。
二备、上课与二磨
在课例教师一备一磨的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备课,并按照约定的时间与地点进入课堂上“一教课”,课题组随堂听课。课后,课题组交流“一教课”的优长与不足。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与建议,确定“二教课”观课的时间与地点。
三备、上课与发现
执教老师继续秉承敢想敢改敢试锐意进取的信念。在二磨的基础上,第三次修改教案,然后在全区内上“二教课”,课题组成员除认真观课之外,还要写出课堂观察报告。同时,向全区观课的教师说明“一教课”与“二教课”的演变过程是如何“对症下药”“治疗”经过。目的是合力打磨出一个磨课样本,供老师们参考与学习。
几次备课、上课与磨课,对执教者来说是一个煎熬,尤其是对那些有了一定名气的老师,有时会出现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因为“观察者”们个个都是铁面包公,一点也不留情面。特别是在备课、说课、上课中出现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执教者有时出现面红耳赤。可是,等一路走下来,当听到大家称道:“好课”时,一种喜悦从心中溢出。如果没有“观察者”的“挑剔”,很难达到登峰造极水平,更难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所以,磨课的老师都感谢这种“三备两磨”的研课方式。因为成功课例的背后,有无数个教师的无私“援助”,而自己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观察者”也受益良多,他们在“观察”时,发现他人优长,不由自主地生成“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心理。在发现别人问题的时候,又会情不自禁地生成一种“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心理与行动。所以,“观察者”不是被动者,而是主动者、学习者、发现者、进步者。
生物团队研修破解生物“生命课堂”的“方程”
陈伟伟老师是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生物教研员,从2011年11月开始,立项市课题“课堂观察促进初中生物‘生命课堂’构建研究”。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她所领导的生物教师团队,已经在课堂观察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及许多成功案例。
2013年的国培计划,为陈伟伟老师的这一课题研究中的线下磨课得到有力的理论指导。通过网站上开设的网上论坛、教研沙龙、线上讨论等专栏,足不出户就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从理论上汲取的丰富资源,注入到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后,有效地提高了课例打磨的实效性。
33中、62中研修团队从不同维度自主研发出了生命课堂的观课量表,但在观课应用时却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国培研修,则很好地解开了这个“方程”。通过请教专家与团队集体研究,终于形成了“生命课堂”的观课量表。记录相当简单,大大减少了观课老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观察学生。配合上课教师提供的座次表,能够更好地聚焦解决他们团队研究的学优生和学困生的问题。多人观察一个方面,可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性,为评课议课提供了客观依据。
国培项目与“生命课堂”课题研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磨课也好,量表也好,都是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开发思维,自主学习的地方。如62中的老师们,借助国培这个平台,以课堂观察作为有效手段,特别关注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确定了以“师友互助”教学策略为中心的磨课计划。孙晓梅老师在执教《病毒》一节中,将“师友互助”教学策略与国培网络研修中所倡导的“概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了大胆尝试。课堂上组织有序,思维特别活跃,彼此合作景观频频闪现。它让学生感到,学习成了打开思维、放飞心灵的快乐之旅。
借助国培研修与课题引领,生物研修团队已经在线上研修过程中创建5个学习园地,有18篇作业被指导教师推荐,其中15篇被国家和省专家点评推荐,推荐率名列学科之冠。多位老师带领学生在省创新实验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储存能量——书香研修抓“磨课”
“国培计划2013”的主题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如何借国培的平台,深化学校校本研修成为各个学校的研修任务之一。参与国培项目的各校教师全心投入、潜心研修——看视频、写作业;读简报、写随笔;讨论发帖、在线研讨,热火朝天、精彩纷呈。
青岛惠水路小学的“磨刀”与“磨课”
国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教学水平,何以抵达这一目标,青岛惠水路小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学习、小组学习、互评互学、课例研究等活动。采用“磨刀+磨课”的方式推进,研究项目教师自己提出,增加了大量和专家互动的环节,大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磨刀”的形式不是固定的,而阅读是“磨刀”中最重要的一项。从表面上看,它与当下教师的教学没有直接关系;可是,从长远看,却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因为好书是一个教师精神成长的必需营养,这些营养越充足,其教学的水平就越高。纵观中国所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几乎没有一个不是饱读诗书者。因为好书之中,不但摇曳着一种智慧的光华,也多流泻着一种思想的要义。持续不断地阅读好书,就能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进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系统。这个时候,不管研究什么课题,不管教学什么内容,都会大有用途,而且还会有一种乐在其中的美感。
据史超老师讲,青岛惠水路小学为老师们提供了必读与选读书目,固定了读书时间、地点,建立了QQ群,开展了读书沙龙,形成了一种读书的浓郁氛围。同时,他们还特别阅读了某些生长点背后的经验。如吴忠豪教授的故事教学、宋道晔老师的习作单元改革等,亲自聆听他们的教诲,与他们直面交流,从而大大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
在“磨课”中,青岛惠水路小学将重点放在教师怎么教与学生怎么学方面,目标叙写当是其重要特色之一。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教学亦然,而目标叙写就成了教学成功的必备素质。好的课堂教学目标,除了关键性的知识点之外,还关注学生思维扩张的生成点。学校打了一套组合拳:第一步,各学部引领教师学习崔允漷的《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明确目标叙写的几个要素;第二步,请每个教师提交一份自己满意的教案,并强调重点把目标写好;第三步,进行专题展示培训,之后,进行培训效果的检测,即重新改写自己提交的教案,作为参训成绩;第四步,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叙写目标的专项竞赛。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研修,老师们不但明确了目标,会写了目标,而且还能写得言简意明,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青岛沧口学校的书香研修团队
青岛沧口学校的研修同样关注了阅读,尤其是历史组的书香研修团队,更是读得热火朝天。据矫立华老师讲,在教研组长姜蕊老师的引领下,历史组建有自己的书吧,书的种类很多:哲学类、文学类、人物传记、教学期刊等等。更可贵的是,这些书都是教师自己精心挑选购来,而且文化品位比较高。在他们看来,读书的品位,决定了人生的品位。不少教师进步不快的重要原因,多是在读书走向上出了问题。当然,只是读还是不够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正是在学思结合中前行。思则有疑,疑则有辩,辩方能明。历史组的老师们从来不回避问题,哪怕是很小的问题,他们都进行“友好而激烈”的辩论与争论。而且做到了“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彼此争辩的结果,打开了彼此的思维大门,共享相互的研究成果,提升了研究的水平。
矫立华老师认为,国培研修指向问题追踪式的研究,就历史学科而言。新课本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增加了一节活动实践课,但是不少老师对此关注不够,使得历史越来越与现实脱节,导致学生学习也没了兴趣。通过老师们的热烈讨论,对整个教材的分析之后,最终确定以历史活动课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这个课题就是老师们在集备过程中“争论”出来的。经过大家的一致探讨,确定由深厚音乐功底的历史老师丁彦彦承接这堂课的磨课主要任务。大家共同协助,《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课题应运而生。
青岛永宁路小学国培事例
国培研修期间,青岛永宁路小学坚持在主题的统领下,把研究和学习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师生。大家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事,真正做到了“享受工作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据于艳老师讲,永宁路小学语文学科团队借助区宋道晔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平台,依托国培,以课题为引领,严格按照研修流程进行磨课,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团队科研能力的提升。
尤其是课例打磨阶段,老师们为了验证课题研究的成效,在宋老师的建议下,他们进行大胆尝试,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进行统整备课,将本单元的《东方之珠》、《石榴》、《小露珠》分为两个表达主题,一是借用《东方之珠》进行“认识并运用总分的段落结构写介绍风景的片段”;二是借用《石榴》进行“运用总分的段落结构写介绍植物的篇章”。借助三备两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所有磨课环节都是围绕研究目标进行的成体系、导向性活动。从计划制定、教案设计到课后评议。经过8轮修改、4次试讲,全校25名语文教师全部参与其中,大大激发了老师们的研究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老师们懂得,所有的好课,需要亲自去“磨”。在“磨”的过程中会发现,原先所想,有的只处于一种理想状态,有的甚至与预想的完全相反。这种“失败”的经历十分可贵。
韩晓燕是一名工作7年的教师,可以说到了工作的首个迷茫期。参加国培,开启个人课题研究之路。在专家的指导下确立研究课题——“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日记微课”。通过国培平台与各地名师交流,倾听大家的观点,并运用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之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水平。不但不再迷茫,而且点燃了激情,体会到人生价值所在。她说:“感谢国培,国培是上策,是老师们的指路明灯。”
参与国培研修一年来,仅永宁路小学教师发表文章17篇,承担课题11项。教师个人荣誉26项,执教市级课9节,区级课18节,2人当选青岛市教学能手。国培助推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支撑起学校的半壁江山。
李沧区的教育正在蓬勃发展,近三年,李沧区教师先后上市级以上观摩课、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达150多节。涌现出37位全国、省、市优秀教师,6位省市级特级教师,117位省市级教学能手。区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专业人才等各类骨干教师已占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这些成果的取得,显然是国培的“催化剂”起了作用。而更重要的是由国培而形成了一支教育教学研修的虎贲之师。老师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研风气蒸蒸日上。国培不但根深叶茂,绽放华彩,也为李沧教育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我们相信它在国培的带动下会飞得更高,更远!(陶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