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家人共进晚餐 孩子学习更好

[db:作者]  2014-11-2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上期回顾:本报11月13日8版报道,四省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调查(上)显示:学前班教育、择校行为、课外班学习或者课外作业,这三项小学阶段最为常见的家庭教育行为,并不能换来小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理想的学业成就。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本次调查涉及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家长及2万名小学生,将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显性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经济类有形的、可量化的投入)和隐性因素(包括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家庭文化娱乐行为等无形的、不易量化,但会间接反作用于小学生学业的因素)。

    ■楼晓悦 徐璐 赵凌云

    调查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家庭活动和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等隐性学业支持因素亟待关注。

    融洽的亲子关系是情感支持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教授就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指出职工士气、生产积极性主要取决于社会心理因素,取决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民主的氛围、融洽的关系,而物质环境、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本次调查的结论,证明这一理论在家庭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

    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更多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数据显示,“会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占39.11%,而子女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9.90%。面对教育分歧,父母选择“私下再协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高达76.10%,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选择比例仅为11.98%。由此可见,在民主、友好的家庭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信任感被学生内化为学习潜力和动力,运用于学习的自我管理中,继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

    对孩子的鼓励和情感支持同等重要。调查中当问及小学生“你从哪儿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选择“给我鼓励和支持”一项,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比成绩较差的学生高出12.79个百分点。研究发现,常以物质手段作为激励和表达爱的方式,往往容易对子女造成误导,使他们将父母关爱简单化为物质的满足,此种满足容易掩盖、转移或者干扰小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相反,鼓励和支持才是孩子内心持久的动力

    家人间的情绪理解与反馈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家庭成员间对情绪的理解和反馈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越高。如当父母情绪不好时,“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关心”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最高,为74.12%,而冷漠、疏离的家庭中,如“不如不说,说了更闹心”和“说了他们也不能理解”,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12.48%和5.41%。父母的消极心境会投射并传染子女,尤其对较为敏感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的情绪不一致,则孩子的心理调适就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会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影响其学习效果。

    本次调查还发现,家庭结构对小学生学业水平有显著影响。离异和再婚家庭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大大降低;而在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单亲和再婚家庭又占了相对较高比例。除了家庭结构,家长对配偶的满意度、家庭矛盾或争吵的顺利化解、亲子沟通中除了学习还有更为丰富的沟通话题、理解性和支持性的亲子沟通模式等,都与小学生成绩优秀的比例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反之亦然。

    丰富的家庭活动是智力支持

    数据显示,“阅读型”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31%,高于“看电视、玩电脑、手机”(27.43%)、“朋友聚会、打牌娱乐”(24.90%)等家庭。调查还发现,学业水平较高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也相对更多。由此看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型”家庭氛围对小学生学业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有意思的是,“爸爸经常和孩子做的事”对小学生的学业水平影响明显。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爸爸能经常和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如下棋,迷宫、数字猜谜等)”的占比最高,为58.23%,其他选项依次为“打闹玩耍”(56.54%),“一起运动”(48.42%),“一起聊天谈心”(41.14%),“一起尝试新事物”(40.83%),“一起修理东西”(22.65%),“讨论军事、科技、政治、历史等话题”(18.86%),“共同保守一个秘密”(13.9%)。

    小学生学业水平与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密切相关,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越高,小学生成绩优秀的比例也越高。数据显示,选择“从不”、“偶尔”和“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比例分别为17.74%、27.35%和39.19%。

    进一步对每周家庭成员共进晚餐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和“每周2-3次”家人共进晚餐的比例均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

    自我管理能力是能力支持

    访谈中,对“良好习惯”最多的解释是“预习、复习”,可见现实中家长的眼光过度盯在与学习相关的习惯和行为上,而忽略了培养生活行为习惯才是促进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小学生学业水平也更高。数据显示,当问及小学生“兴趣班是怎么选的”,能表达自己喜好愿望、独立做出选择的小学生(“我自己选的”)和能与父母商讨听取父母意见的小学生(“父母和我商量的”),成绩优秀的比例相对“同学上,我也上”、“父母决定的”的比例高两倍;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随自主管理零花钱能力的提高,其学业优秀的比例也直线上升。53.30%学业水平较优秀的学生会将零花钱“攒起来,有计划地花”,比成绩较差的小学生高17.97%;相反,随心所欲,给多少花多少的学生中,成绩较差的为13.91%,学业水平较优秀的仅为3.12%。

    自理能力强的小学生学习能力也强。当问及“孩子分内的事情总让您帮忙,您会怎么办”时,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比例最高,为43.11%,“有求必应”的比例最低为2.12%。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这样看来,并非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孩子学习和休息才是明智的选择。那些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7%,而持有“孩子应该做些家务”观点的家庭中,此比例为86.92%,两者相差悬殊。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直截了当地提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要培养小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首先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

    然而,本次访谈中,几乎全部父母都表现出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而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只是“口头上认可”,实际中却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本次调查的大量数据和分析结论,希望给那些过度关注学习成绩的父母一个提醒,引发他们认真反思家庭教育中过于功利化的问题。



/jiaoyu/zatan/2020-03-01/3337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