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微学校和微图书馆将大量诞生,学生可以跳出学校的约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吴景松
新技术与大数据的应用及迅速推广,掀起了国内学校教育变革的新一轮浪潮。其中,慕课(MOOCs)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等新教学模式渐次演进,加速学校教学实验进程,引发各界对“未来学校”发展的诸多思考。显然,教育引入新技术和大数据的成果,推进我国学校进行深层次改革,无疑对“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教师”的现实困境,起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新技术服务于师生之间的随时互动和交流。现代教室中的“智慧笔、隐藏式蓝幕背景、多功能讲桌、户外教学触屏幕、双向视讯、可折叠式触控桌、多点触控、能延伸桌面的电视墙”以及师生手中的“iPad”诠释了这种传统师生关系的互换。与此呼应,“大数据”则能实时反馈学生学业表现和有助于教师研究学生学习模式,并及时修订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评估自己的教育成效,学生可掌握自己的学习效果。新技术与大数据的结合,使“未来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关系更为平等、互动更为频繁、学习更加有效的生态格局中。
新技术与大数据的应用,引领“未来学校”发展,其特性体现在:
办学理念内核是教育生态理性
新技术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加速了学校教育的科学理性的形成,并不断强化育人过程中的规律性、竞争性和开放性。当这种规律性、竞争性和开放性与关注师生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理性相结合时,学校的教育理念就会走向注重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教育生态理性。毫无疑问,教育生态理性的形成过程,就是学校教育不断走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学校制度注重软性约束
借助新技术和大数据的功能,学校管理将会变得无所不在,师生发展全程都可通过云计算来实施,从而有助于校长(或其他“管理者”)与师生及时沟通交流,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处理方式。可以说,新技术和大数据的使用,首先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学校管理者”,让管理者从具体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去做真正有利于师生的工作。其次是解放教师,让教师从应对学校的枯燥无味的重复检查和纸质备课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时间去体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最后是解放学生,让学生从单一的记忆式学习转向多渠道学习,不断从大数据中获取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也更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学会应对学习中的难题的解决方式。
课堂教学注重方法的获取
只有新技术与大数据的结合,才能使“未来学校”中的教室空间不再是相互分割的,学生能在这个空间中成为参与者,能够与环境互动,能够与他的同龄人互动。此时,教师扮演的是“旁观者”、“观众”,偶或“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可以组成学生团队去共同完成任务,不仅是参与者,也是合作者,更是解决不同问题的发起者。最终师生在每一次课堂中不再是被动的“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而是问题解决的“合作者”,是建构知识的“共同体”,是共同发展的“学友”关系。获取知识不再是“师生”的唯一目标,知识也不过是课堂遗留给师生的自然而然的积累,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则成为“课堂”的核心。
校园成为开放的资源平台
技术的无边界和数据的可视化,催生学校教育迈进“无形的围墙被打破,有形的围墙爱开放”的教育3.0时代。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微学校和微图书馆将大量诞生,学生可以跳出学校的约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不再是“传道者”,学生不再是“学道者”,师生可以都是“创造者”。学校则是师生创造过程中的资源库,师生学习成长都将拥有更多的自由,都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作为开放的资源平台,学校的办学绩效考核,都将以数据可视化的绩效报告,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开放,并在开放的过程中形成绩效管理机制,不断促使学校、家庭与社会相互融合,加速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学习智慧不断生成。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