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聆听跋涉者的足音

[db:作者]  2014-12-0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诊断式作文教学探索与教例》 杨海棠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循着如杨老师一样的跋涉者的脚步,诊断教学问题,破译习作密码,形成语文理想教育实践与探索的燎原之势,那时我们的习作教学便有了站立起来的力量。

    ■吴福雷

    我与杨海棠老师素昧平生,只因他的著作方才建立了联系。在与杨老师谋面之前,通过几次电话,都是关于习作教学以及著作中内容编排的探讨。他的咨询与构想给了我强大的冲击,我分明感觉到他是一个只要做了就不会轻言放弃的人。待到与他见面,更强化了我的印象。他的眼神是坚定的,思考是厚重的,每每说到习作教学中的甘苦和收获,他总是特别兴奋。他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撰写和整理书稿的过程非常艰辛,想起来就会掉泪。”常人怎能理解,一个扎根农村的教研员主动请缨承担一个班的习作教学任务,竟日日凌晨3点多起床读书写作,思考教学问题。这是何等的苦涩?但这一切在杨老师看来,却又是一种快乐,他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心存热爱,爱思考、爱语文、爱教育,最根本的是他爱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一切在教育工作中有所建树的人都有一颗源于热爱的赤子之心,而能在浸透着泪水与汗水的奋进之旅上继续前行便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

    杨老师让我感佩的不仅是他的执着,还有他对习作教学的独特见地和研究成果。我尤其欣赏的是他和学生一起写作文的做法。叶圣陶先生曾倡导语文教师写“下水文”,20世纪90年代初也流行过一段时间,但终究没有成为一种风气。于是出现了习作教学中的奇怪现象,不爱写作甚至不会写作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的习作,其结果只能是教师以成人的视角把写作的原则、方法和所谓的“技巧”灌输给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演绎着习作教学的过程。没见过不会游泳的游泳教练,没见过不谙驾驶的驾校教练,而在习作教学中却常常“反其道而为之”,于是习作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不断产生。杨老师提出以学生的写作姿态写“下水文”之举恰逢其时,这既是对儿童立场的习作指导理念的厘清,更是一张“下水文”实践操作的路线图。他提出:“学生作文的难写之处,正是教师作文的要写之处;学生写作的问题之处,正是教师写作的示范之处;学生作文用语的混乱之处,正是教师作文的规范之处;学生习作的学习借鉴之处,正是教师作文的应用之处。”这是对叶老写“下水文”思想的最好实践和发展。教师入乎其里,切己体察,方能为学生习作把脉导航;教师率先垂范,亲自操刀,方能给学生习作以示范、激励和诊断。我建议老师们从写“下水文”出发,开始文字书写的诗意生活。把写作作为熔铸思想、洗练文笔、提升境界、抵达幸福的重要方式,写生活,写自然,写教育,写人生。

    杨老师的习作教学之所以能形成体系,结出硕果,不仅仅是坚持“身教”、勤于思考,更是因为他的教育探索是“接地气”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课堂”。没有对真实教学情境的洞见,没有对具体教学对象的了解,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度、无序和无向的。杨老师能提出“学生最可畏”的思想,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内核。敬畏学生就是敬畏课堂,敬畏教育,敬畏生命。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可重复的,因此,我们要战战兢兢地用心呵护,如履薄冰地为他们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如此,我们方能如杨老师一样用微笑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写出“更多、更细、更真”的东西,在文字的山水中领略表达的无限风光。

    (作者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



/jiaoyu/zatan/2020-03-03/3378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