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所“土气”的城郊学校,到每个人都洋溢着笑容的“现代化”学校,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
虽然才开学,但刚过去的这个教师节,对山东历城二中来说,真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节。
在教育部、人社部公布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名单中,历城二中榜上有名,学校还新入选“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示范校”……
实际上,每学期各种纷至沓来的荣誉,如今已经成为历城二中的“新常态”。
不过,面对荣誉,一向不苟言笑的历城二中校长李新生,却始终保持着“生于忧患”的清醒。开学初的教师培训会上,他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两个命题——“我们现在缺少什么?从哪里实现下一步突破?”命题的背后,是他对创新学校发展模式的目标愿景。
近20年来,从一所名不见经传、偏僻的农村中学,成为今天在全国声名鹊起的优质中学,历城二中的崛起与革新,可谓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教育现代化“逆战”,也成为一批有作为、有理想,有着教育文化自觉的中小学校发展路径的典型写照。
让孩子拥有完整的人生
李新生至今仍记得,刚当校长时,有一位领导到学校来检查工作,临走时皱着眉头扔下一句话:“你这里的教师怎么看着跟农民似的?”
李新生不做声,但这句话却刻在了他心底里。做事有一股倔劲儿的他不服气地想:“农民有什么不好?农民身上有很多优点啊。”
出身农村,凭着农民般的勤勉,李新生带领全校师生卧薪尝胆。短短几年,学校硬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翻番,成为一所初高中学生7000多人的大学校。
不仅如此,李新生还“饮水思源”,把这样农民式的文化写进校训。历城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家乡,他曾告诫家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学历史的李新生就把“人生在勤”作为历城二中的校训。
“大家都觉得这4个字非常贴切,既是历城二中传承多年的精神,也是学校的风向标,激励着领导勤政、教师勤教、学生勤学。”学校工会主席王萍解读说。
但那时候,周围也传来另一种声音:“历城二中就会死抓成绩,学生除了玩命儿学,什么都不会!”
这话听起来也许不舒服,但李新生身上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他既不会因为旁人的评说而妄自菲薄,又总能从中汲取正能量,找到办学新的生长点。
就在2008年,历城二中迎来50周年校庆,学校的校训也与时俱进,变成了8个字——“人生在勤,志达天下”。
校训的嬗变,成为一个明确的信号,引领着这所学校自我迭代。
最有说服力的,是历城二中近年来在英才教育上的一系列创新尝试。从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
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教师们没有如数家珍地历数这些骄人的成绩,他们更看重的是教育的另一重价值。
在历城二中的科技馆里,墙壁上一张张大幅照片是历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奖”的科学家们。学校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参加培优项目的学生每人认领一位科学家,自己查阅资料,写出一份科学家的小传记,最后汇编成册。
“让学生跟着最优秀的人学做人。”学校负责培优项目的岳善华主任说,“我们不是功利地盯着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他们一辈子的成长。”
就在这学期,在学校支持下,岳善华又有了新尝试。他们外聘专业师资,为参加培优的学生开设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专项体育课,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越是优秀的学生,我们越要求他们热爱运动,有体育特长。”岳善华说。
刚刚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的刘红梅,是同行敬佩的奥赛“金牌教练”,也是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让刘红梅自豪的是,她的学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会生活,会做人,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让刘红梅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叫王昕的女生,当年成绩并不突出,但进入大学后,对化学兴趣浓厚的她表现出极强的科研能力,读博期间,她的研究成果就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
也因此,谈及英才教育,刘红梅深有感触:“与那些‘高考工厂’‘超级中学’相比,历城二中最大的特质就是创新与开放。我们更希望让学生拥有完整的人生。”
惠及人人的科技创新教育
2018年夏天,喜讯传来,历城二中的课题“普惠创客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这几年,李新生对创客教育着了迷。原本是“门外汉”的他,碰到陌生的专业词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带着教师们四处取经。
为什么要如此煞费苦心?李新生此举背后蕴藏着实现学校转型、探路未来教育的“野心”。
十几年前,信息技术教师高月锋被委以重任,要在学校开设一门创造发明课。在许多人眼里,这个想法未免异想天开。
但这难不倒李新生,他请来专家在学校作创造发明的报告,把创造发明课排进了学校课程表,面向全体学生,每周一节课。
那一年,学校居然有五六十项创造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还有十多件学生作品被选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不仅如此,李新生还专门腾出近200平米的两间大教室,作为创造发明课的专用教室,又向知识产权局申请了5万元的启动经费,用于购置各种工具和材料。
学校如此给力,高月锋不负众望。几年下来,科技创新教育慢慢成为历城二中的一大特色。学校编写了创造发明课的校本教材,学生每年申请的国家专利都有五六百项之多。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历城二中也成了从不缺席的一等奖“专业户”。
2012年,学校图书馆进行改造扩建,李新生又毫不吝啬地拿出一层楼作为学校科技馆。
“面积有1200平米,投入了200万元,当时号称全国最大的校园科技馆。”高月锋激动地说。
惊喜还在后面。2018年是历城二中办学60周年,学校搬迁重建,一座占地388亩的现代化、高科技校园投入使用。
让高月锋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学校给他的“地盘”更大了。“你们看,这栋楼从2层到7层,全部7000多平米都是科技创新空间,有科技馆、微机教室、机器人实验室、创意工坊……”高月锋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
有了这样令人羡慕的“造梦空间”,学校也抓住机遇,再次实施课程升级,推出了“普惠创客教育”,其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探究类普惠课程,也有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技术类课程、机器人课程、网络学习课程等社团课程,还有面向少数具有创新潜质学生的竞赛类课程……
在这里,“普惠”还有了另一层含义。学校挂牌成立了“泉城创客中心”,周边的中小学通过电话预约都可以到这里免费参观、体验和学习。
而在李新生的心目中,这个创客空间还有更大的使命担当。未来,这里将成为学校的核心部门,研发智能学习系统,变革学校的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
艺术和体育成了“先修课程”
如今的历城二中,随着校园环境的更新换代,在精神气质上也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在学校新落成的图书馆里,有着全济南市最大的新华书店。学校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把书店引入校园。与一般的新华书店不同,这个店有咖啡饮料,有文体用品,还有布置温馨舒适的茶座。
每到课余时间,书店就成了师生们流连忘返的空间。学生们开小组会议也喜欢来这里,有的老师干脆带着学生在这里上起了阅读课。
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到新校园,无比艳羡地说,大学也没这么好的条件!
让这里更像大学的,还有一系列大学先修课程。比如,学校与清华大学创新实验室合作,历城二中学生只要学有余力,都可以远程登录学习系统。
而在记者看来,历城二中还有另一类“先修课程”,它关系到学生一生更长远的发展。
9年前,音乐教师赵立秋调进了历城二中。在一所严抓教学质量的中学,音乐教师能有用武之地吗?她心里多少有些犹疑。
“你能来太好了,我希望你把学校的舞蹈团带起来。”第一次见面,李新生这样对赵立秋说。
一开始困难重重,学校没有舞蹈特长生,赵立秋就从毫无基础的学生教起,两年多时间,她带队参加全省舞蹈大赛,载誉而归。从那时起,无论全省还是全国比赛,学校次次获奖,从来没有落空过。
当获奖成为习惯,赵立秋开始反思:“比赛和获奖就是我的教育目的吗?显然不是,那什么才是学生需要的艺术教育呢?”
在培养好有艺术专长学生的同时,赵立秋带领着整个音乐教研组,面向更多对艺术感兴趣的孩子,开设了多种“普惠性”艺术课程。
去年,抓住迁入新校区的契机,学校艺术团也应运而生,下辖国乐、舞蹈、合唱三大社团,合计有三四百学生,其中既有艺术特长生,也有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学生。每天傍晚,学校的艺术楼里都是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赵立秋的另一项大胆尝试,就是新学期开始,从初一年级精心挑选了300名学业优秀、对艺术教育感兴趣的学生,在正常的音乐课以外,通过外聘专家对他们进行各项艺术特长的培养。此举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要知道,学生在培训机构上一节艺术课学费动辄数百元,如今在校内就可免费接受高水平的艺术教育。
为什么要这么做?赵立秋动情地说:“这样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升学,而是让所有学生都具备应有的艺术素养。”
在历城二中,艺术教育正成为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增值服务”,成为未来人生重要的“先修课程”。
像赵立秋一样,体音美这些传统的“副科”教师,人人都过得很有尊严感、价值感。
足球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刘正在学校里感觉如鱼得水,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足球课深受欢迎,他本人也成为高中足球教材的培训师。
体育教师成玉红把毽球引进体育课,让这个运动项目在全校蓬勃开展。李新生的一句话让她备感温暖:“无论学习再紧张,学校的体育课都不能耽误。”
对此,在历城二中工作了一辈子的老教师王春亮深有体会:“就像‘无体育,不清华’一样,体育已经是历城二中文化的一部分。这里的学生不仅四肢发达,而且头脑不简单,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把校园变成幸福的“能量场”
今年秋季,历城二中的小学部正式开学了。横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五六百教职工,近8000名学生,面对这样一所超大规模学校,人的管理成为一个最大的挑战和难题。
“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是校长的管理艺术。”王萍说,“他抓的小事一定是富有深意的,同时他又很有决断力,凡是教师能做好的,他大胆放手,全力支持。”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李新生是一位“行胜于言”的管理者。
学校教科室主任朱晓刚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李新生的情形。15年前,朱晓刚前来学校应聘。了解完他的情况,李新生开门见山地说:“你虽然超龄了,但我们学校还没有像你水平这么高的教师,你回去等通知吧。”
仅过了一天,朱晓刚就接到李新生的电话:“你过来吧,都给你办好了。”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朱晓刚到了历城二中。让他感动的是,从爱人的工作安排到住房问题,李新生都一一兑现招聘时的承诺。
更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年,朱晓刚就成为历城二中第一位特级教师。事后得知,当时也有校领导想评特级,李新生只说了一句话:“我都不合格,咱还是把机会让给老师们吧。”
这些事情,尽管李新生从不提起,但朱晓刚知道后感恩在心。“在历城二中,你不用揣摩领导心思,只管用心把工作干好,领导自然会想着你。”
而因为朱晓刚的到来,历城二中的科研工作也大有起色,一批教师在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
“就说我们政治学科吧,连续3届拿回3个全省赛课一等奖。这一点,全省只有历城二中做到了。”朱晓刚自豪地说。
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在这样的管理智慧背后,是李新生多年来少有的教育定力。
多年前,当人们批评历城二中的教师太“土气”时,李新生却对学校的教师满怀信任,更多看到他们身上的勤勉、敬业、质朴。但同时,他用“滴水穿石”一样的耐心,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教师们。
2007年,学校创办了校刊《稼轩教研》,鼓励教师多读多写,走专业研究道路。一开始,许多教师觉得工作任务重,不愿动笔。李新生有办法,在校刊发表文章的教师,不仅有稿费,而且评职晋级还可以加分。
这一做法坚持至今,专业研究逐渐成为教师们自觉的习惯。不少教师的文章频频发表,甚至有教师出版了教学专著,让周围教育同行的印象大为改观:“历城二中的教师不是只会抓分数,还会写作、善研究。”
同样坚持10年的还有学校的“二中讲堂”。每周四和周五的下午,学校组织校内名师登台开讲。起初,教师们都推辞不愿讲,现在他们尝到了甜头,也有了自信,一个个争着抢着要上台。
“在历城二中的讲堂上,音乐教师、美术教师都会登台,让我们得到美的陶冶,让教师们由内而外地美起来。”朱晓刚说。
毫无疑问,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陶养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精神境界的提升,学校正成为一个幸福的“能量场”,一如李新生期待的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蓬勃向上,经由人的现代化走向教育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