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思想峰汇教师教育振兴与师范院校的使命

[db:作者]  2019-09-18 00:00:00  互联网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我们的传统师范教育应如何求变?新的教师教育体系应如何建立?新时代新教师应如何作为?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命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如何振兴教师教育?日前,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庆祝第三十五个教师节暨2019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教师教育振兴与师范院校的使命”主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教师教育振兴与师范院校的使命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和现实课题,国家发展以教育为基础和先导,教育发展以师资建设为基础和先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在论坛上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传统师范教育的时代之“痛”

    面对新时代、新技术,传统的师范教育到底存在哪些不足,要实现哪些改革?

    “统整程度不高、资源配置失衡、共享程度不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起军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统整程度不高,主要是指师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忽视了其他学科教师、学生和教育行政部门等主体的多元参与;资源配置失衡,主要是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所相对落后,加之课内与课外、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结合得不紧,导致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师范教育育人样态存在弱化现象。共享程度不够,主要是随着大规模在线教育学习形态的发展,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相对分散、共享度和开放性都不够。

    “师范教育体系现在确实有所削弱,高学历层次人才培养比例较低,‘三位一体(U-G-S)’育人模式也尚未完全落地,这是教师教育转型发展中的现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巡视员刘建同在主题报告中谈道。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认为,在现有由师范院校、综合院校、职业院校三轨和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四级组成的师范教育体系中,低端的师范教育体量较大,特别是在现有“双一流”建设语境下,师范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占比相对较小,相应的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如何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如何让师范院校的教师从学科教育转向学科教师教育,从面向中小学教学转到面向大学的教师教育教学,师范院校的教务处职能如何向教师教育处职能拓展,都迫切需要解决”。朱旭东说。

    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民进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梅国平在办学实践中发现,当前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存在“三大”不足:动力不强,被动式发展多而主动式成长少;过程不力,他控式发展多而自主式发展少;内容不全,师范生接受的“知能”教育多而职业情感和价值认同度低。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姜继为认为,这与师范教育中一些课程内容过于概论化、空洞化的现象不无关系,“脱离学情的教育虽然表面上看是应对了学生的专业发展,但却忽略了学生成年化、社会化、职业化的语境”。

    “当然,这与师范生的生源质量下滑,尤其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托底性’生源背景、师范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欠缺等诸多因素有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铁芳分析道。

    为教师教育振兴插上“智能”翅膀

    与会者认为,现在师范生实践能力不强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对此必须尽快建设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并积极构建起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

    “要推动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起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指出,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师范教育插上“智能”的翅膀,从而加快培养德业双修的“教育家型教师”。

    对此,刘铁芳提出了“统筹校内学科院系,打通职前与职后培养”的教师教育发展思路。刘铁芳认为,要协同高校教师、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的力量,协同培养师范生。为了增强师范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尤为紧迫,可以协同教师进修学校、优质中小学、社会文化机构,一起为学生职业素养助力。对于学校的优秀教师,可以延续和完善过去的教师脱产深度进修制度,如面试攻读教育硕士,为其职后发展赋能。

    刘起军则提到了“空间协同”的概念,即用足学校现有资源,将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机构协同起来,完善职前师范生、卓越中学教师、优秀职教师资、农村教育硕士等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让师范生的职前职后培养“开足马力”。

    与会代表也谈及,教师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管理制度的综合改革。刘建同说,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等都是教师队伍建设之要。

    如何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刘建同认为要走好“四步棋”:画好施工图,落实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建好“老字号”,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打好“一流牌”,打造一流教师教育,培养适应未来教育变革的新型教师;守好生命线,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要想振兴教师教育,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构建‘互联网+’的灵活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针对与会代表提出的统整程度不高、资源配置失衡、共享程度不够的问题,朱旭东表示,应整合前沿学科、综合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将信息技术、学习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整合起来,运用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综合实践中,构建人工智能与教师治理、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师范生实习实践、教师研修高度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重构新时代中国“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等不同环节中的教师教育体系。

    “尽管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有与师范教育相关的专业,但我们不能淡化‘师范性’,而应突出专业性,因为教师教育自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人文性、行动性、交往性、变革性。”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晓华说。

    与会代表对此高度认同。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饶从满提议,要重视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尽快构建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戴立益认为,教师教育必然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合的教师教育,教育研究与教育服务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与智能教育相统一的教师教育。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表示,“相对于过去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而言,现在的师范教育必然是集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于一体的连续的‘大师范教育’,是让学生具有高度职业选择自觉的教师教育”。

    此次论坛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振兴教师教育当务之急要推进师范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办好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全面推进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推动高水平大学、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并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为最优秀的人做教师提供保障。

    让更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乃至教育家

    教师兴则教育兴,振兴教师教育,最后的落脚点是教师。

    作为民进会员,湖南省长沙市双语一中双语实验学校副校长蒋玲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道:“教师振兴首先是师德振兴,理想恰恰是教师振兴的动力之源。为师,首先要有爱且会爱,这是教师职业的核心。”

    “认同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起点,厚德是做好教师的基础,自律是教师成长的条件,激情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梅国平补充道。

    “为了让更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乃至教育家,我们除了为他们提供专业成长平台之外,还要立足教师实际,给予教师充足的休息权,并予以立法保障,为他们‘减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民进湖北省委主委、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提议。

    结合近年来做的教师专业成长实践案例,刘铁芳指出新时代教师要尽快实现几个转变: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转向关注“育”,让学生成为自主而完整的人;从关注资源、技术到关注师生的真实交往;从过多关注教育理论讲授到激活学生的实践兴趣和扎根意识,让师生的生命得到共同成长、生活更有意义。

    此次论坛上,振兴教师教育要关注“乡村教师”成长这一话题也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教育是乡村的精神家园,是社会和家庭衔接的家园。我们重在培养乡村全科教师、卓越教师,让师范生这些‘准教师’更有乡村教育情怀、更懂教育专业、更加拥有卓越的教育能力。”李晓华说。

    安徽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吴园助专门介绍了学校培养乡村教师的典型经验。他说:“学校倡导‘做中学’,师范生乐意实习支教,乡村教师甘心指导引路,让我们的准教师真心拥抱大别山,发展成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发展的乡村教师。”

    此次论坛上,对于现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有些与会代表担心:“今后学校是不是就消失了?教师教育还有那么重要吗?教师职业还会继续存在吗?”

    对此,戴立益的答案是,“教育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未来教育可能不需要只会教书的教师,但始终呼唤懂得育人的大师”。

    今日中国教师,不仅需要有基本教学素养,更需要有中国视野、有文化担当、有生命情怀。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闭幕总结时强调:“今后我们的学校在形式上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教师的生存发展状态也会顺应改变。能者为师。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把握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为他们提供动力机制和技术支持。”



/jiaoyu/zatan/2020-03-05/3407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