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1年,依然不断面对新的困难。与学生年龄、经验的鸿沟,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爱的召唤很难有任务驱动的“强力”……痛则求通,堵则求疏,这些困难促使我拓宽阅读的领域去寻求帮助,并努力将所得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 电影类 | “这里面一定有你自己”
语文教师大概都有一个常用的电影单,类似《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闻香识女人》等。最近我带学生一起看了泰国电影《天才枪手》,这部电影尚不能进入经典,但情节紧凑,将少年置于学生熟悉的作弊、告发等道德困境,可让学生想象自己处于这样的困境会如何选择,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成功、如何守住道德底线、抉择和行动如何构成“人”的存在等主题。
上面所说的这类电影,多与教育直接相关。其实还可以关注题材和风格更多样化的电影,将文学与电影打通。我常向喜欢电影的学生推荐两本书——《伟大的电影》《电影作者——101位世界杰出导演》,建议他们按图索骥。观看的高起点可保证纯正的品位:如果学生在少年时代学会领略艺术电影中的诗意,大概就很难再被商业电影吸引;凝视任何一片普通的树林和湖水,甚至一个小小的毫不起眼的角落,都能发现色彩与线条、光与影的无穷变幻,那正是自然伟大、神秘、永恒的诗。
伟大的导演文学功底深厚,有些本身就是杰出的诗人。他们的导演手记表现出扎实的文学素养,如他们的电影作品一样,具有高超的叙述技巧、浓缩的诗意与哲理。这类手记,有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拍电影》,法国导演特吕弗的《眼之愉悦》,西班牙导演布努埃尔的《我的最后叹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等。
我在阅读这些手记时,还发现这些杰出的导演往往都超越了一时一地,对普遍的人性与情感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既立足于当下的生活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有开阔的视野与开放的心态。讲好一个故事,表达人类心底共同的欢乐与悲伤、愤怒与恐惧,呈现那些无言的痛楚,这是好电影的共同本质。
对普遍人性、情感的兴趣,植根于对具体的“人”的关注。
| 戏剧类 | 乘着“海鸥”的翅膀
戏剧类的阅读,从契诃夫说起。契诃夫作为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为人熟知。但许多人不了解,契诃夫还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上海译文出版社出了一套四卷本契诃夫戏剧全集,其中最值得推荐的是焦菊隐先生翻译的四部作品:《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各种形式的改编、创新,使其作品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汉诺赫·列文,以契诃夫的三篇小说(《哀伤》《苦恼》《在峡谷中》)为基础,编写了6个死者的故事,汇聚成其代表作《安魂曲》。
系统的西方现代戏剧的阅读,我推荐中国戏剧出版社的五卷本《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
戏剧与教学的结合,可将阅读、评论、创作、表演综合进行。如高二的戏剧节,可先布置这样一次作业。
从以下作品挑选一部,完整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契诃夫的《樱桃园》《海鸥》、尤金·奥尼尔的《天边外》、梅特林克的《青鸟》、老舍的《茶馆》、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温方伊的《蒋公的面子》。
写作活动可从以下两项中选一:(1)剧本创作,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小组人数不超过4人)。作品风格、形式不限,力求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形式独特,注意应适合舞台表演。(2)针对你所阅读的作品,写一篇评论,千字左右。
附加项,可自选:为戏剧节或经典剧目设计海报。
学生原创的剧本,由于人生阅历、写作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质量高的较少,这项写作的价值主要在于练习与体验。也有学生将以往的阅读与此次创作结合起来,将王尔德的童话《夜莺与玫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蒲宁的小说《轻盈的呼吸》,白先勇的小说《冬夜》等改编成剧本,更有学生将贝克特的名剧《等待戈多》大胆改编为《多戈待等》,均不失为聪明的尝试。
| 诗歌类 | 诗意的自由舞蹈
中国古典诗歌,按时间逐一读作品选即可。
重点说说现代诗。河北教育出版社有一套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共5辑50种。这几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了一套新陆诗丛(外国卷),个人集之外,《法国现代诗抄》《北欧现代诗选》《外国诗选65家》等都是很好的合集。如果将诗歌拓展到散文诗,花城出版社出过一套现代散文诗名著译丛,包含兰波《地狱一季》、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卡尔维诺《隐形的城市》等。还有一些比较好的诗歌选本供参考:《自由诗篇——从弥尔顿到米沃什》,《水怎样开始演奏》(《世界文学》50年诗歌精选),《现代诗100首》(外国卷,分红、蓝两卷),《现代汉诗100首》。三联的这套选本很有特点,由诗人编选和评注,颇能切中诗的本质。
这两年,我还给学生推荐过两个比较平易的选本:《给孩子的诗》。北岛选编的这本诗集,收录了不少名篇,对教师来说可能新鲜度不够,但对接触诗歌不多的学生来说,则保证了其经典性;也有不少作品并非名家名作,给这个选本增加了包容度和独特性。果麦编的《给孩子读诗》多为名篇,插图精美。
我个人还有一些钟爱的诗集,列在这里供参考。《里尔克诗选》《狄金森诗选》《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扎加耶夫斯基《无止境》,辛波斯卡《万物静默如谜》,金子美铃《向着明亮那方》,毕肖普《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等。
关于诗歌与教学的结合,我曾写过不少教学手记,这里补充最近的一次教学尝试。高二下学期我们集中上《唐诗宋词选读》,美则美矣,但学生难免审美疲劳,需要用种种方法调动其积极性。我将其中的三个专题(唐五代词、北宋词一、北宋词二)留给学生自读,要求他们完成作业,每个专题可任选一首词,从以下三种方式中任选一项完成: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言点评;以一首古典诗词或现代诗歌和之;画一幅画或谱一首曲,或演唱,或演奏,或边演唱边演奏,录制成视频或音频(声音清晰即可),便于课堂呈现。
在此过程中,学生多注意到唐诗宋词的意象、语言、音韵之优美,同时也指出其主题与语言的相似度高,突破和创新较少,格律有时束缚了诗意的自由舞蹈。
另有学生在完成作业后犀利地指出,这样的问题设计并不科学,因为只能要点式地说说概貌,而实际上每一位诗人、每一首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没有一片树叶是相似的。因此,此类问题的回答只能笼而统之,含而混之,价值不大。
使我颇为惊异的是,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这一代学生,对传统诗词的认同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虽也意识到唐诗宋词的局限,但依然沉醉于传统之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些景物和情感是永恒的,传统之美如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 外国小说类 | 另一种真实
我有3位钟爱的外国小说大家,每位都值得重点推荐,在此只能点到为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个人书单上的首位,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性无须赘言。茨威格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是“一和万有”的世界,爱因斯坦则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他的比任何科学家都多。我带学生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曾担心他们对陀氏文风和作品的巨大体量有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借此挑战自己的耐心、理解力与鉴赏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学生一开始就未预设很多困难,轻松地跃过了也许是我想象出来的关隘,进入了一个伟大而迷人的世界,获得了丰厚的阅读体验,写出的阅读笔记质量上乘。
托尔斯泰的小说叙事性相对强,学生之前也较熟悉。我会提醒他们容易忽略的视角,比如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最受读者关注的是安娜的爱情这条线。列文的故事作为另一条线,大家也多关注他与吉娣的感情发展。其实,小说中列文追求个人信仰的这条线非常重要,联系托尔斯泰本人、《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等人物在信仰方面的求索与痛苦,可梳理出一条别具价值的精神救赎之路。
黑塞的小说始终关注个人的成长、成熟与完满,从早年的《在轮下》到中期的《悉达多》《荒原狼》,再到晚年的集大成之《玻璃球游戏》,此主题一以贯之,阅读时正好可以由浅至深,渐入佳境。
这三位作家属于大家熟悉的经典作家。下面介绍的阿摩司·奥兹是当代以色列最重要的作家,曾获卡夫卡奖等重要的国际文学奖项。我带学生共读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体味其语言与叙事的魅力,学习如何欣赏和创造小说中的真实——现实以外的另一种真实。
作为普通读者,我与学生都未必能习得奥兹那样的想象力与驾驭故事的能力。但取法乎上得乎中,或许也可以期望:有约不来,闲坐无聊时,我们不是只会低头刷手机,也可以如奥兹般,用这浮生半日闲,尝试做一个“偷窥者”,偷窥,编织,再偷窥,再编织。
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虚构介入现实,甚至成为真实,更多以如下方式实现:阅读帮助我们以不一样的角度观察世界,思考生命,从而真实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一位男生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读完《爱与黑暗的故事》的那个下午,整个世界看上去都不一样了。
| 艺术类 | 师生共赴“美的历程”
说到艺术,首先我得老实承认自己是个外行。但艺术之光如阳光普照大地,惠泽众生。无论是否曾系统地学习艺术,每颗敏感的心都在这阳光的照耀下。与文学相似,“音乐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乐里”(马勒)。这最重要的,应当是共情共鸣。一段旋律,在一位音乐家的心中回旋荡漾,漫溢而出,流淌过漫长的岁月,最后来到我的耳朵所能聆听的这个小小空间,激荡我的情感,激发我的想象,让我沉思、动容,以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何等的神奇美妙,我总觉得其间有神秘的爱与诗。
高中阶段的学生,感受力、鉴赏力、思考力都相对成熟,可以有更高的要求。台湾作家杨照是一位古典音乐迷,他有一本乐评集《想乐》,有一段时间,我按目录听他推荐的作品,接触到世界名曲之外的一些相对冷僻的曲子。可以带学生听部分选段,要求其将音乐转换成文字,可以评论旋律、节奏,关注音乐本身;也可以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描述情绪、情感;还可以想象故事、画面,将听觉转为视觉形象或具体情节。
我还曾带文学社的学生一起品读诗人杜涯的《琴歌》,分两次活动进行,中间间隔一周。第一次请他们反复默念,或反复出声诵读。形成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节奏,一段旋律。用两次活动间的时间,为杜涯的这首诗谱曲。第二次活动时,可清唱诗歌,或以合适的乐器演奏,或两者结合。可现场表演,也可事先录制音频或视频,现场播放。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这次活动,交出了质量很高的作品,我和学生一起欣赏,还请他们互相点评,注意与原诗的匹配度。有的学生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能从很专业的角度点评,比如主题与变奏,所选乐器的音色,弹奏的节奏与力度等;也有的并不熟悉专业知识,但会很真诚地说说自己的主观感觉。曲子有原创,也有改编;表演有弹奏,也有清唱。这些因音乐和诗歌而起的美丽涟漪,应当会成为学生青春年华中的美好记忆。
美术方面,我推荐一本入门读物《温迪嬷嬷讲述1000幅世界名画》。这1000幅画按画家姓氏的英文字母排序,没有按时间或流派呈现历史的脉络,我这样的外行正好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意翻开一页,细品一两幅,再参考一下温迪嬷嬷的解读,或赞同,或保留自己的意见,完成一次短暂的“美的历程”。
| 跨界类 | 批判性思维与跨界学习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一书,据说在美国已有超过250万使用者,堪称一部经典的心理学入门教材,很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
跨界学习,往往能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定式,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议论文写作常谈“批判性思维”,强调议论要理性、全面、客观,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层层推进。但如何从理论落到具体问题的分析,进而转化为严谨准确的文字?此书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书中还以批判性思维批驳了许多被视为常识的论断,如“距离产生美感”与“离久情疏”,“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与“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兵贵神速”与“欲速则不达”,“物以类聚”与“异类相吸”等。著者认为此类陈述模糊且不一致,也不能帮助我们分析现状,预测未来,往往只是“事后诸葛亮”。有意思的是,作文命题时,语文教师往往偏好这些看似矛盾的论述,希望借此引发思考和讨论。如以《韩非子》中智子疑邻的故事引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再如“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人说,寻常巷陌亦风景。发现风景,欣赏风景,关乎阅历,关乎眼界,关乎胸襟”。面对这类话题,两端取其一,或简单地一分为二,中庸辩证,都容易含混不清、笼统空泛。我们可以借鉴批判性思维的一般步骤:清晰地表述论断,说明含义,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得出结论。表面上看,这与我们平时强调的议论文三要素相似:提出论点,借助论据展开论证,最后作出结论。但批判性思维强调了广泛收集各类论据,强调实验和数据的支撑,而非选择性地收集论据和片面论证,更非只凭主观想象与推测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后的结论可能支撑最初的观点,也可能与之相反。还需要发表研究结果,以接受检验和质疑,且愿意据此作出修正,甚至推倒重来。同时还需要意识到论证过程可能的局限性,对别的理论体系持开放的态度。
批判性思维可与写作教学结合。如请学生从金钱与幸福、学历与能力、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等关系中任选一个,做调查研究与辨析。如思考我们熟悉的谚语中,有没有“事后诸葛亮”式的含混论断,用批判性思维辨析之,还可用此书进行读写结合的语文活动。
平时的语文教学多强调“美”与“善”,偏于文艺与感性。而上述阅读与写作,有助于以“真”建构学科和思维的平衡,实现学科融合,跨界思考,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也有助于其创造力的生发和更全面的成长。
(注:文中提及书目较多,未再单独列书单)
(周春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著有《把自己和书关起来》《一间辽阔的教室》,作品入选《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获2018年“全人教育奖”提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