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凌雪,上海市中国中学高级教师、班主任。上海市优秀班主任,徐汇区十佳班主任,徐汇区高中优秀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
——————————————
问题呈现了家长的诉求,但班主任却深感为难和无力。原因不言而喻,家长需求的满足会给特长生造成“伤害”。无论班主任用何种理由调动寝室学生,都会给特长生一种“我与其他人不同,所以被特殊对待”的感觉。寝室分配隐含的是学生可否被公平对待的问题,班主任一旦满足了家长的需求,带来的问题恐怕更严重。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班主任的立场尤为重要。
通常情况下,说到家校问题,我们经常以沟通的方式达成家校共识,但这对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家长却收效甚微。如何找到家校共育的切入点,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很简单,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获得怎样的能力,是家校共育的核心。
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由个体空间走向公共生活场域,开始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中,学生基于共同愿景遵守共同的约定与规章制度,享受权利并履行义务。由此,学生才能在班级中获得社会性角色的发展,增长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
上述案例中,家长担忧自己的孩子被打扰,认为特长生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这折射出学生交往能力欠缺的问题。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把问题呈现给家长:孩子终将面对更多的“特殊交往对象”,是不是每次都由家长提出请求获得满足?你希望孩子怎样应对未来的人际交往?这样的问题也是教育必须面对的:学校生活要教会学生什么。
家校共育有了共识,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坚守教育立场,给学生创设条件,为学生有效解决自身问题提供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并寻求解决办法,这是班主任“理直气壮”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班主任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真心付出的体现。
为此,班主任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力开展工作:
一是制度保障。寝室安排看似小事,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合理对待确实不易。为此,宿舍分配制度一定要科学合理。不管是自愿式选择,还是学号式安排,都要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每一个人的利益,保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宿舍分配制度应该有原则、标准以及特殊情况的补充条款。
同寝室学生要自主协商制定寝室公约,协商的过程就是互相理解、接纳的过程,比如特长生作息如何不影响其他学生,宿舍中个体之间如何做到互不打扰又融洽相处等问题,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协商加以解决。这样商讨出来的约定学生才会如约履行,并在其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际关系的建立是需要学生自己从体验中获得的。
二是交际指导。有些学生受限于家长的包办和管教,交际能力欠缺或较弱,表现在不愿意与同学交往,有了矛盾以抱怨或指责他人的方式处理。交际是与“他人”建立关系,“他人”影响着自我的情感和思想,是自我欢乐和痛苦的来源。因此,“让他人舒服”的教养原则体现了友善、仁慈、包容、大度等交往观念,是“我”与他人共生关系的基础,更是学生人际交往的前提。班主任要关注班级学生群体,树立交往观念,培育交往品质,让学生拥有人际交往上亲疏、远近的界限和尺度,让学生知晓交往的特点,建立适度的交往原则,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好品质。
提出问题的班主任若能如此帮助家长分析问题、提供建议,家长就会看到学校教育行为的价值所在,并接受学校的安排。
三是对话创设。对话彰显平等和尊重。家校共育难在家长、班主任和学校各有立场、各有所需,难以对话。“难缠”或是“不讲道理”的家长无外乎是基于自身利益提出各种要求,情有可原但理讲不通。如果班主任建立可对话的渠道,倾听诉求,家长就不会无理取闹。因此,班主任要建立家校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平台和通道,使得双方进入对话空间,观点碰撞、互惠互谅、达成共识,真正为学生成长助力。案例中,班主任首先要与学生对话,找寻问题的真相和原因,让学生自己表达诉求,或可以发现与家长完全不同的结论;其次让学生对话,互相找寻对方优点,表达对对方的愿望期待,学生在彼此评价中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可能,也就把问题“消灭”在学生层面了,最后家长和班主任的对话也就顺理成章。
案例呈现的是家校问题,但想取得家长的理性接受或感性回馈,班主任首先要让自己的工作更专业,把问题转化为“教会学生”的教育资源。试想,哪有家长愿意置自己的孩子于教师的问题中心呢?哪个家长会用无理的举动不断消解教师的教育作用呢?只有班主任的专业行为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才能架起家校之桥,这才是家校共育的可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