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印发,可看作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就是这个顶层设计的核心。
在我看来,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有三个支撑:一是理念的中国化,要让教育理念与实践根植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二是手段的现代化,这里的手段既包括技术又包括机制,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三是育人的醒心化,真正唤醒心灵,才能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地。
以此审视当下区域和学校教育变革实践,不难看出教育现代化建设存在的三个偏差,表现为三种无意为之的“避重就轻”。
避机制之重就技术之轻
假如有一所现代化文明监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让每堵墙都能说话”;非常重视专家引领,经常请专家或模范为犯人作报告;非常重视成长反馈,每次活动之后都让犯人写成长感悟……这样的教化一定有效果。但如果狱警丝毫不尊重犯人,他们的关系模式没有实质性改变,其教化效果又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可见,教化效果的核心在于“关系”。改革绝不能停留在技术与活动层面,必须触及关系与机制的核心。
学校变革也是这个道理。教育教学效果的核心在于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如果仅仅是活动丰富多彩、项目花样翻新,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没有改变升级,学校教育内涵难有质的提升。
“关系”意味着一种机制。满堂灌的课堂机制决定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自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机制决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同样,高控制的管理机制决定了管控型的政校关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管理机制决定了新型政校关系。
为什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其核心原因在于教育治理现代化能从体制机制上重塑教育生产关系,解放教育生产力。所以,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新型政校关系,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体制、机制往往决定着改革能走多远。如果管理体制、机制不变,教育变革就难以持续深化。
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山西省和顺县为我们作出了示范。和顺县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学校人事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双向协商聘用关系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岗位聘用、双向流动、合同管理。更可贵的是,该县进一步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将学校内设机构设置权、副校长提名聘任权、内设机构领导选聘权、教师聘用权、经费使用权、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权、学校年度综合考核奖金分配权、特色课程开设权等下放给学校,学校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在改革中,和顺县取消了中小学及学校干部的行政级别,设置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序列,初步建立了中小学校长职级资格评审制度、岗位聘任制度、职级薪酬制度等7项制度,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这种全新的政校关系从机制上激活了校长、教师的内在动力。
避根脉之重就当下之轻
走进发达区域的个别学校,设施是一流的,理念是先进的,教师是优秀的,然而总觉得缺少一点灵魂,缺少一丝根脉。这样的区域或学校,个别甚至已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但其教育现代化是“以西化中”而不是“以中化西”的现代化,或者说是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国大地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国教育理念在中国大地的现代化。这样的教育现代化既少了一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自信,又少了一点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担当。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九大坚持”之一。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不仅意味着立足中国实际、服务中国人民,而且意味着将教育理念与实践根植于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有硬件的复兴,又有软件的复兴。软件复兴即通过文化与教育的复兴,为全球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为什么中国教育不能去中国化?为什么要在“教育现代化”前加上“中国特色”?因为去中国化的教育、缺失文化根脉的教育现代化,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一定困难。
我们是谁,这是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伟大问题,否则就会迷失。我们从不否认学习发达国家教育的必要性,但学习别人是为了做自己。如果在学习别人中迷失了自己,文化自信、教育自信又如何树立?中国教育要与世界教育对话,要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就要创生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
在这方面,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最具代表性的是“亲情、亲乡土、亲自然”的三亲教育项目。该项目是中央党校张孝德教授倡议发起的。在全国多地拥有试点学校,三亲教育秉持“儿童教育是本,传统文化是魂,乡村教育是根”“乡村是儿童的天堂,自然是儿童修德开慧的第一老师”等理念,实施以孝道为根的亲情教育,培养儿童感恩之心,扎下做人之根;以仁德为本的亲乡土教育,培养儿童仁爱之心,种下爱家爱国的种子;以开慧为道的亲自然教育,培养儿童好奇之心,形成全脑思维的德慧艺全能人才。
在多年实践的中,三亲教育形成了“新六艺”课程:自然开慧课程、经典诵读课程、行为养正课程、四季农耕课程、心灵手巧课程、礼乐艺养课程。在此基础上,三亲教育以《学记》为指导,形成了“教育八心法”:以善心与儿童相通,以敬语与儿童交流,以上行教儿童下效,以母爱陪儿童成长,以忌语护儿童心灵,以底线让儿童知礼,以不语观儿童自乐,以平等让儿童共进。
三亲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都是扎根中国大地的。
避灵魂之重就技能之轻
综观区域、学校的教育变革,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技能层面,二是思维层面,三是心性层面。
就没有真正启动课改的多数学校而言,其教育变革多在技能层面,注重的是知识的讲授、记忆与训练,培养的学生也许能应付考试,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就多数推进课改的学校而言,其教育变革多在思维层面,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学校正走在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路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将教育变革拉升到心性高度。教育的重点在心性,判断教育成败的标准也是心性。就个体而言,事业能做多大,关键在心性。心性是事业的“因”,事业是心性的“果”。我们要在“因”上而不是“果”上下功夫。
在心性教育方面,辽宁省大连市太阳谷华夏小学颇具代表性。读书做圣贤,立志报家国。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经世大才。把学生培养成民族之脊梁、国家之栋梁、百姓之依靠、人类之希望。这三句话,分别是华夏小学的校训、使命和愿景。这样的办学定位与精神追求深深吸引着走进该校的教育同人。
在华夏小学,开展心性教育的渠道是多元的。学校餐厅仅有两位厨师,他们只负责做饭。从洗碗到打扫餐厅卫生,从洗菜到打饭,都有学生轮流负责。这些仅仅是学生习劳课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农耕、种植等,也全部由学生负责。
这些都是学校专门设计的,其背后的理念是:收拾厨房、清洁地板、种庄稼都是在养心。“习劳不是为了习劳,吟诵不是为了吟诵,演出不是为了演出”,这就是心性教育。
做教师最难的是不动心。这是华夏小学教师的共识。多数情况下,教师容易心随境转。孩子听话,教师喜欢;孩子顽劣,教师生气。在华夏小学校长李显峰看来,面对学生,教师肯定会有烦恼、焦虑、困惑,但这正是教师磨炼心性的好机会。李显峰认为,教师、家长认为是孩子挑起了他们的情绪,这是一个假象,真相是因为“自己的心力不足”,“每天孩子都在给我们出考题,等我们考过了,孩子就变了”。
综观历史,中国教育成功的核心就在于教人点亮心灯、明白做人的道理,就在于心性的唤醒与开发。所以,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必须站在心性的高度,才能唤醒更多受教育者的心灵,才能培育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现代圣贤,才能真正培育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