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特殊的教师,也是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耳朵失聪却“奋战”在特教一线,她为更多聋人带去美丽世界的“声音”。她就是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教授、全国“最美教师”——郑璇。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郑璇将携自己的教育创新成果“基于沟通能力提升的聋教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与更多教育人交流、分享,本期特别刊发郑璇的文章。
作为一名聋教育工作者,我的身份非常特殊,因为我本人也是一名聋人。我深知聋人孩子因交流不便所遭受的孤独和歧视,因此当我学会悦纳自己,并凭借良好的双语能力在聋听两个世界里自如穿行时,我特别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唇耕手耘”,让更多聋人在有效的教育中“听见”美好人生。
我的专业背景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9年在复旦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当时师从我国著名手语语言学家龚群虎教授,他是第一位将西方手语语言学理论引介到我国的人。至今,我仍是他带过的唯一的聋人学生。
目前,我国的手语语言学和聋教育这两大领域尚未很好地对接,语言学界的人研究手语但很难做到精通手语技能,特教界的人拥有大量实践经验,但不能从语言学的高度认识和剖析手语,这是很遗憾的事。我希望自己能作为一个桥梁和纽带去沟通两大领域,促使手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聋教育实践。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团队共同建构了“汉语—手语—沟通技能”的聋教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建构聋教育课程体系
聋是隐形的残疾,聋人的主要障碍并不在于听力障碍本身,而在于沟通交流障碍。我们的成果以攻克制约聋教育有效性提高的瓶颈——语言沟通问题为目标,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构建的“汉语—手语—沟通技能”的聋教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由聋人教师执教,通过对三大课程的整合式打造,针对听障学生的需要创设自主、和谐、灵动的课堂教学生态,着力解决听障学生汉语水平普遍低下、手语表达能力欠缺、社交技巧常识不足、师生沟通障碍严重、课堂教学有效性欠佳、参与活动积极性缺乏、聋听群体隔阂严重及亲子关系疏离等几大常见问题,使听障学生能够在树立正确身份认同观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沟通能力,主动融入主流社会。
汉语学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关于手语课,很多人不太理解,聋孩子不是生来就会比比划划吗?为什么还要上专门的手语课?其实,手语是一门语言,它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接触手语,并在整个教育阶段通过正规的课程学习手语,不仅可以提高手语技能,开发聋生的认知和智力,还能反过来促进主流语言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帮助聋生接纳自我,形成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人际沟通课可以帮助聋生掌握一般意义上的沟通技巧,熟悉聋听两个群体的差异,继而更进一步有针对性地与聋人和听人进行沟通。
基于沟通能力提升的聋教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在重庆师范大学聋人高等教育实践中已经应用十年,建立的课程体系使200多名听力障碍学生受益,也在全国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范式。
本成果曾在2014年中国台湾会议上向世界同行作经验汇报,于2018年在全国聋校沟通与交往教学研讨会上向各地基层聋校进行介绍和推广。著名聋教育专家张宁生教授曾评价我的手语课堂为“我所见过的最棒的一堂高校手语教学课”。
聋人也要参与聋教育
在特殊教育领域进行教育创新很难,但我们特教工作者依然要迎难而上。
我想,每一个特教工作者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这份工作对我们来说不应该仅仅是职业,还应该是事业。在当今的中国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堪称离高考指挥棒最远的两块“净土”,没有人给教师压力,但是教师应当自己给自己压力,努力去为学生探索更好的路,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不应当俯视我们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在“帮助”他们,给他们“献爱心”。其实,正是他们启迪了我们什么才是多元化的世界,什么才是人生的本原。做特殊教育,常常会比普通教育更辛苦,但是却能在精神上得到非常充盈、非常温暖的回报,这种回报让我们觉得无愧于心,一切都是值得的。
同时,聋人也要参与聋教育,赋权聋人,信任聋人。世界聋人联合会(WFD)前主席Colin Allen在2014年于中国郑州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手语大会上发言指出,聋教育和手语研究事业必将经历三个阶段:听人帮助聋人做;聋人和听人一起做;聋人自己做。目前,我国正在从第一阶段往第二阶段过渡,高校中少数聋人学者开始崭露头角,全国各地聋校均有优秀的聋人教师进入教学团队,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可喜的成绩,对广大聋人学子起到了榜样作用,也有力地向社会展示了聋人群体的潜力。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聋人不能进入聋校任教,那么很难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打开门”创新发展特教
长期以来,师生语言沟通问题一直是制约聋教育质量提升的首要障碍。目前,我国聋校中听力健全的教师占绝大多数,由于缺乏科学的手语学习教材和学习方法,各地许多教师所打出的手语脱离聋人的语言实际,课堂教学力不从心,师生彼此看不懂对方意思,更加谈不上胜任两种语言的有效转换。
当前,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刚刚出台,手语水平测试标准也即将问世,可望从一定程度上规范聋校教学语言,消除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为后续的书面汉语教学打通道路。国家通用手语事业会一直做下去,深化下去,以科学的研究成果为聋教育实践提供引领。
聋教育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也应进行相应的革新,要牢固把握语言这个核心,大力提升听人教师的手语技能,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强调校园信息无障碍环境的建构,致力于为每一个聋生提供既全方位覆盖又个别化定制的支持服务体系,促成他们个人最大化发展。
特教不特,普教不普。特殊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做,必须“开门笑迎八方客”,吸取教育界同行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先进经验,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交流合作。通过这种交流,普通教育界的同行也会意识到,其实特殊教育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它的含义绝非“对残障儿童的教学”这么简单,它还可以帮助到学困生、病弱孩子、留守儿童、天才儿童……更进一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方面,都会存在着“特殊需要”,需要得到某些特殊的支持。中国古代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理念,其实也表达出了特殊教育的神髓。
11月20日-23日,我将带着“基于沟通能力提升的聋教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项目参加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希望更多教育人借助这个平台进一步走进特殊教育,了解特殊教育,关注特殊教育,换一种眼光看待特殊教育;也希望全国各地的特教同行能够以这次教育盛会的契机携手合作,将特教做大做强。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本文系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陈佳丽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