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教育而言,就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在我看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重建五种关系。
重建政校关系
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创造良好环境。这是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精神,其实质是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
为什么要重建政校关系?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校关系没有厘清政府与学校的职责界限,对学校管控、干扰过多。在基础教育领域,一些政府部门的各项任务都压到学校,各种检查评估、材料方案让学校和教师应接不暇,以致校长、教师难以静下心来搞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机制往往决定着改革能走多远,如果既有管理体制、机制不变,新课改就难以持续深化。
重建政校关系,一方面要协调、整合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比如山西省长治市建立了编制部门控制教师编制总量、人社部门控制教师岗位总量、教育行政部门在总量控制范围内对各学校编制和岗位数量进行动态调整的管理体制。同时,推行校长职级制、聘任制,校长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党委选拔、教育行政部门聘任。
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自我变革。比如,重庆市九龙坡区教育委员会将学校的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学校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7个方面细分为42项考核事项,全部纳入中小学办学综合目标考核,区教委仅在每学年结束时对学校进行一次综合目标考核,没有其他检查和评估。
以上案例都是新型政校关系的写照。新型政校关系能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解放教育生产力。
重建校师关系
告别管控型的政校关系,迎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新型政校关系,必然会带来学校与教师、校长与教师关系的改变。
重建校师关系就是激活广大教师内在动力,其首要渠道是改变劳动关系激发教师活力。基于此,许多区域启动了“县管校聘”改革。在湖北省宜昌市,所有中小学启动了全员聘任,全市4万名教师参与竞聘,解聘临时教师数十人……从机制上激活了教师队伍。宜昌市教育局局长覃照认为,“县管校聘”改革构建了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从“因人设岗”向“因事设岗”的转变,从“以岗求人”向“以岗聘人”的转变,从“要我上岗”向“我要上岗”的转变。
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是变革管理方式激活教师活力。长期以来,在一些学校有一种教师成长的尴尬叫“训练出的无能”:学校管理者狭隘地着眼于知识、勤勉、技能,以致教师变得越来越没有思考的能力,领导力和创造力严重退化。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变革学校教师管理的理念与方式,改变教师永远是“执行者”的角色定位。许多学校的管理只有自上而下一条线,如课改项目总是相关领导牵头,教师具体执行,教师总是被检查、被督查。学校缺少教师自主管理,缺少为教师持续成长搭建的多元平台,更缺少自下而上的管理……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乏力、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重建教学关系
就像生产关系会制约生产力一样,教学关系也会制约教育教学生产力。推进课堂革命就是要改革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教学关系。
我们将教学关系分为三种:第一种教学关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其样态是教师教学生学。第二种教学关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其特征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第三种教学关系超越了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其特征是:师非师,生非生;师亦是生,生亦是师;师生互动,生师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可以教,教师可以学,师生既学又教。
如果说第一种教学关系是师中心,第二种教学关系是生中心,那么第三种教学关系则是去中心。在第一种教学关系之下,教师要学生学,家长要孩子学,结果把教育的主体颠倒了,导致学生不想学、学得痛苦,教师教得痛苦。在第二种教学关系之下,自学、展示、反馈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在第三种教学关系之下,教师是彻底的“助产士”,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学生与学生共同创造。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被激活,学生发现了学习的奥妙,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教师与学生一起以教学为手段,在课堂上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创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种教学关系是一种共创型教学关系。
当前,将“以权威和输入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升级为“以对话和共创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是多数学校共同面临的一项挑战。
重建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育品质的高下。重建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用自认为好的方式对学生好。比如,一位教师想尽办法让一名潜能生努力学习,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学生的对立意识日益严重。这位教师“既无奈又心酸”。在这位教师看来,对学生好就是提高其成绩,但这可能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学生首先需要的也许是教师能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学习成绩。所以,师爱必须基于学生、基于学情。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基于自己主观需要的爱,学生却感受不到,这种师爱的价值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重建师生关系的要义在于,从权威控制型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共创型师生关系。前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后一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支持者”。有了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自然发生变化,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管理、教育的主人。
重建师生关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能站在师道的高度支持学生的生命成长,唤醒学生的生命。当学生看不清自己成长的突破点,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套直指学生生命成长的个性化、任务驱动式方案。只有经历之后,学生才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成长体验,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发生蜕变。这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准、更高的教育智慧、更高的人格状态。
重建自我关系
如果说以上四种关系的重建是手段的话,那么自我关系的重建就是目的。因为一切教育变革的核心是要发展教师、成就学生,其实质就是个体生命的自我革新、自我升华。
一个人悦纳自己,才能悦纳身边的人;一个人不挑剔自己,才能不挑剔身边的人;一个人真正爱自己,才能把真爱传递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不存在所谓的“社会交往”,只存在自我交往的外化。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别人对他的评价,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是他在一切环境中能否自信、自在的源头。
重建自我关系的核心是“醒心”,是唤醒学生内心的巨人,是教育的“醒心化”。“醒心”之人往往有大格局、大能量、大智慧。大格局意味着做事的初心是为了更多的人;大能量意味着能影响、引领更多的人,去推动更有深度的变革,成就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价值;大智慧意味着能穿越现象看到本质,能看透生命和教育的真相,能洞察行业和社会发展趋势,能领创行业和社会的未来。
所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让教育变革从“改课”走向“改人”、从“改人”走向“改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