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奖 励到底有什么不好 □ 李跃儿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

  奖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吗

  说惩罚有可能伤到孩子还可以理解,怎么鼓励、表扬、奖励也会成了问题呢?我们来看一本书中的案例:

  曼蒂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但她喜欢到她曾呆过的一年级教室去帮忙,帮助擦黑板,整理书架什么的。做这些事让她感觉很好,她觉得自己长大了。慧勒小姐觉得她应该奖励曼蒂的行为,于是每次曼蒂再来帮助做事,慧勒小姐都给曼蒂一个小奖品。不知何故,曼蒂感到帮助不再有乐趣,于是慧勒小姐发现她来的次数越来越少。老师和这个女孩都不理解奖励与曼蒂的热情降低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类动机的专家发现,人能持久享受地做一件事,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类内部的动机。奖励应该来自人行为本身带给人的价值感或愉悦的感受。外部带来的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人做事情是为了获得奖励,这样人的行为价值不在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获得了什么。由于奖励来自于他人,所以你做一件事,就由为自己做事变成了为别人做事。

  再想想如果孩子们要从事十几年到二十年的学习,每天七八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要认真努力去做,最终却让孩子感到是为了别人,这时家长对孩子说,这是你的事,还有作用吗?小红花、小贴画都会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奖品上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所以奖励也可能会伤到孩子。

  什么样的奖励会伤到孩子

  有很多人坚信表扬的力量,但其实贴星星、奖代币这些手段都是在控制和强迫孩子。奖励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一些行为是可取的,而另一些行为是不可取的,取而代之的是它试图来迫使孩子产生好的行为,用强迫取代了指导。这样造成有权给予奖励或不给予奖励的人在场时,孩子才会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在一个班里,新来的斯斯很难跟大家相处。他经常乱发脾气。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搭好积木,他会将它推倒;如果积木是放在架子上的,他也会将它们全部拖出。老师一直设法帮助他,但没有成果。

  有一天,当斯斯像往常一样将积木撒落一地时,老师发现,斯斯一直在观望区域外的教师,想看看老师是否在注视他。这时,老师走过来,制止了他的破坏行为。老师让斯斯坐下,并用手轻抚摸他的后背,同时向他介绍小朋友的工作。老师试图使斯斯理解小朋友的工作而且能正常参与。斯斯坐着,面露微笑,但是似乎根本没有在听。老师认为,这种被抚摸的经验对斯斯来说可能是愉快的。她开始思考,斯斯可能通过他的破坏行为想得到他想要的,或许以前所有的教师都通过注意斯斯的破坏,在无意识地强化斯斯发脾气的行为。

  教师们制定了新的计划。下次斯斯开始他的不当行为时,他们都离开这个区域,没有人注意他在做什么。不久,他就不再发脾气了,而是走过来加入听故事的小组,似乎非常愿意接受控制。老师对此非常惊讶。对于斯斯来说,如果没有观众,他也会厌烦自己的行为。

  这个故事说明了成人的注意是怎样造成孩子错误学习的。孩子们为了获得生存机会,天生有得到养育者以及环境掌控者注意的本能,我们看到注意能强化孩子的无效行为。

  大家都见过一个被追着学步的儿童的快乐,越追孩子对逃跑越感兴趣。这种关注会使孩子非常开心,也会鼓励孩子再次乱跑。

  如果把这样的有效奖励用在孩子的有效行为上效果会怎样呢?一定也不错。但用这样的鼓励产生的良好行为也是强化的。靠奖励会强化出儿童的成人期望行为,这种训练方式叫作行为矫正法。它与建构主义教育是相违背的。

  表扬是口头的奖励

  家长们被告知要表扬孩子,教师也被提倡要多使用表扬,要对孩子所做的可取行为进行肯定。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常听到老师们会这样说:佳佳真棒,看他坐得多直;凯凯回答得很好,你真聪明;思思的裙子真漂亮。老师们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让这些被表扬的孩子感觉良好,与此同时还希望其他孩子向被表扬的孩子学习。一个常表扬孩子的老师被认为是一个好老师。而我们如果仔细地回顾一下,如果我们是孩子,老师在我们面前表扬了另一个孩子坐姿很好,我们会有被表扬的感觉还是被批评的感觉呢?如果我们也马上向被表扬的孩子看齐,也赶快做出自己认为的好姿势,但老师的目的已达到,不再表扬了。作为一个孩子,我们会怎样看待自己呢?那肯定是被批评的感觉了。

  《儿童的纪律教育》这本书上说:“我为你骄傲,是一种最危险的表扬,因为儿童为了良好的感觉会依赖上你。”这样看来,表扬和惩罚一样不会增加孩子的理想行为,事实上它还会伤及孩子的自尊。表扬这块硬币的背面是:如果今天有人认为你很优秀,明天另一个人可能认为你不优秀。所以表扬不容易让孩子感到自信,相反它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于得不到表扬。

  但如果惩罚不能用,表扬也不能用,我们如何能让孩子达到我们期望的样子?

  再来看一个案例:

  《小人国》影片中的淘贝儿,有一段时间每天早晨起来扫院子,一扫就是三个月,但他到底在扫院子中得到的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老师们很谨慎不敢随便夸奖他,但从他的状态可以看出来他自己已经奖励了自己,因为他劲头十足。有一天他扫完后站在那里打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老师从他前面路过,他抬头看着老师,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以为他内心的感受老师一定也知道。

  人来到这个世界,有本能的追求认同和成功的需要,成人在孩子需要我们认同时我们必须做出准确真诚的反应,而我们是否能让孩子感觉到我们是他的知音,是孩子在童年时对人群是否有信心的关键。这时只用大脑是不够的,对孩子没有深刻的了解,对事物没有很好的心理理解力,往往做出的回应让孩子很失望。怎样才能既不居高临下评价孩子,又肯定不会驴头不对马嘴呢?那就是讲出事实。

  在淘贝儿朝老师笑时,老师也向他笑着说:“我看到这个地方变干净了。”淘贝儿又飞快扫视了一眼自己的战果,自豪地说:“我扫的。”老师说:“谢谢你,院子这么干净我感觉很舒服。”说完老师就离开淘贝儿去干自己的事了。

  老师只讲了自己看到的与淘贝儿工作相关的事实,这不会错。老师的话就是没说出淘贝儿想要的东西,对淘贝儿也没什么伤害。这样说只能帮淘贝儿回顾自己的工作,发现自己的成就,造成淘贝儿自己对自己的满意——这叫良好的自我效能认知。接着老师讲了淘贝儿的工作给老师自己的感受,这样平等的沟通,使淘贝儿了解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什么。这是孩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必不可少的功课,同时老师让淘贝儿了解他的工作是成功的。

  这就是一个教机的使用过程。其实老师只说了那么几个字,但他知道这几个字会带给淘贝儿什么,他退到不显眼的位置,让孩子唱教育的主角。老师诚心实意地帮助孩子但却没让孩子发现老师的帮助,只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蒙特梭利也提倡教师退后让孩子自主教育,但这个退后不是让老师的身体和态度退后,而是老师铺好路让孩子去走——这反而是一个精心关注的教育过程。

  (作者系北京市李跃儿芭学园园长)



/jiaoyu/zatan/2020-03-05/3490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