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有展示就有质疑,有质疑就有“对抗”,有“对抗”才能激发智慧和生成。“对抗”既考验小组合作的成效,又影响探究过程的高效。本期关注——“对抗”,是个人行为还是集智“较量”? 现象 观察员:杜金山 高效课堂,不仅学生间经常发生“对抗”现象,有时,师生间也会“论战抗争”。但是,每当此时,虽然“对抗”双方极为投入,其余学生(包括各自小组成员)却常常置身事外,成了观战者。“对抗”双方孤军奋战,根本没有与团队并肩战斗的感觉。由于着急,要么卡壳,浪费时间;要么慌不择言,引发课堂的思维混乱;更有甚者,“对抗”双方渐渐失控,由理性抗争变为面子之争,场面失控造成结怨。 “抗争”首先发生于学生自主探究时,本质是新知与旧知的冲突,属于学习主体头脑内部的“革命运动”;其次发生在小组展示和大展示时,本质是个体间认知差异引发的冲突。抗争,既可以让学习者进入全身心投入状态,也可以制造出团队学习的大环境,让每人都找到“同仇敌忾”、并肩战斗的感觉——“战友”情,让团队更加紧密——所以,课堂抗争的最佳状态是团队抗争。集智抗争,不仅让冲突资源增值到最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小组团队的形成。为此,教师在主导课堂时,应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个体抗争,在个人抗争发生时,及时引向团队抗争,充分发挥其激活生命、强化团队、增值资源、提高效益的功能。(作者系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 观点 @张海晨:对抗的本质是认知冲突 就“对抗”而言,其本质是认知冲突。心理学上讲,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或不同认知主体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 在高效课堂上,如果说独学、对学、群学是自主学习的“三部曲”,那么质疑、对抗、生成就是高效学习的“三级跳”。质疑、对抗、生成往往发生于高效课堂上的自学讨论和展示环节,它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带有个体的情感投入,原本被灌输式教育扼杀掉的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和质疑批判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得以复活,这正是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密码。 其中就“对抗”而言,其本质是认知冲突。心理学上讲,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或不同认知主体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前者称为主体内认知冲突,后者称为主体间认知冲突。显然,高效课堂上的“对抗”现象,主要是发生在主体间的认知冲突。“对抗”的发生,通常是始于问题,起于质疑,而终于生成。 “对抗”也可以分为高效对抗、无效对抗和低效对抗。这样的案例在高效课堂上比比皆是。比如在高效课堂班会课上,同学们讨论小组内该如何结对子的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结成小对子,理由是同层次的同学交流有共同语言;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是不同层次的同学结成小对子,这样能互帮互助。针对这个问题,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于是便生成了“同质结对,异质帮扶”两种对子的组合说。这样的意见争锋,对学生体会小组结对的作用以及进一步实施大有裨益。 这个案例是属于高效对抗的例子,当然还有无效对抗的情况发生。这里举一个教师间“对抗”的例子:在一次高效课堂体验式论坛上,起初老师们讨论的是关于非高考科目的课如何上以及课前该怎样独学的问题。担任非高考科目的老师都坚持认为课时太少,并且要占用自修课的时间以保证教学的进度要求。这引起了其他老师的反对,这些老师认为学生学习时间本来就紧,这样做除了浪费时间实在没有必要。老师们针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最后演变成非高考科目的老师不受重视的问题了。这样的“对抗”归根结底演变成了面子之争,偏离了主题。 在高效课堂上,学生中间的无效对抗更是常事。其常见的表现有:一是因认知不清而停留在知识表象上的浅层之争,二是因目的不明而停留在团队荣誉上的利益之争。 对于前者,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比如,先期了解学情,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或知识链接;留给学生必要的讨论交流时间,让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再认识,进而引发深入的交流和有效的“对抗”。 而对于后者,则要回归到认知冲突上来对待“抗争”,而不是转变为一种为团队而战的利益之争或是面子之争,否则便失去了对抗的价值和意义。应从认知本身出发,焦点在认知的冲突上,而不在团队利益上,让学生明白“我爱我团,我更爱真理”。 此外还有“低效对抗”的情况。即对抗发生在极少数个体间,其他人游离在对抗之外,致使没有引发团队的集智对抗,没能产生对抗的增值效应。之所以如此,除了与教师的引导、评价、激励等有关外,还可能是问题设计的难易层次缺少梯度,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引不起团队的集智对抗。 最后要说的是,引发“对抗”的本质是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的产生源于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皆源于此,所以问题设计是“对抗”的关键,也是引发团队集智对抗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校长) @罗晓玲:让“个体”因“团队”而精彩 不妨打破原有学习小组的结构,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重新组合辩论小组。 高效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虽然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论战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可是当孤军奋战的“个体抗争”或者无序失控的“混乱抗争”得不到及时调控时,“高效”就会变为“低效”甚至“无效”。在课堂“抗争”这个问题上,教师要做好顾问和参谋,将“个体抗争”引向“团队抗争”。我们除了及时提醒学生明确争论的焦点和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外,还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调控。 一、把握节奏,给学习小组“蓄势”的机会。 精妙的观点是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呈现的。适当放缓节奏,给合作小组一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可以避免浅薄无力的争论。例如,在教学文言文《三峡》时,为了让“团队抗争”更好地呈现,我就给足了学生“蓄势”的机会。 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搜集三峡的图片、视频、文字说明等内容,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然后通读原文,对其中最喜欢的、最精彩的或颇有感触的经典文句,反复品读,触发思考。在课上交流阶段,合作小组先是各自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包括字词句的质疑、描绘三峡景物的方法特点、结构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剩余时间再在各小组间展开对“三峡水库大坝修建利弊”的探讨。在整个交流阶段,学生把搜集的各类资料和自己的观点分类整理,争相展示,激烈交锋。学生搜集的资料非常丰富,发表的见解独到而又有充分的依据,“团队抗争”的价值和感染力使师生的视野得到大大的扩展,从而加深了对三峡的认识。 “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不意味着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团队抗争”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二、重组团队,在大范围内充分集智。 高效课堂是基于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而构建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小组就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候,我们可以重组“抗争团队”,在分分合合中“集智”。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学生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展开辩论。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方。如果非要让各组只能选一方,小组成员里面肯定会有不服气的学生,因为他可能并不赞同这一方。“牛不喝水强按头”,你非要让他来说点什么,他可能就会选择沉默了。此时,我们不妨打破原有学习小组的结构,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重新组合辩论小组。新的团队成员更有共同语言,“你添柴我加火”,目标一致来“抗争”,这课堂里的“花儿”才真的是姹紫嫣红。虽然临时将原有的学习小组打散了重组,也不必担心评价失去了主体。因为,每一个个体在新的团队里的表现都是可以进行评价的,最后再整合回原有的学习小组,一样可以达到评价的目的。 (作者系重庆市北碚区田家炳中学党政办主任) @杨丽琴:团队抗争,让课堂高潮高效 不是所有的认知冲突都可以拿来“巅峰对决”,即“论战”的问题应具备探究的价值,体现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 课堂抗争的最佳状态是团队抗争。那如何让团队抗争既高潮迭起,又优质高效,成为课堂的真正亮点呢? 确立靶子—— 多角度预设,巧利用生成 不是所有的认知冲突都可以拿来“巅峰对决”,即“论战”的问题应具备探究的价值,体现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为此,教师要做到课前充分预设,课中巧抓生成,课后善抛诱饵。课前预设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认知冲突充分了解的前提上,通过日常对学生思维的揣摩和对预习情况的“一查”,来进行对抗问题的预设;课中生成,是指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敏锐地收集有价值的认知冲突,引发“对抗”;课后作业须有启发性、开放性、连续性,以便于学生认知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把握原则——尊重求异思维,把控价值取向 课堂应该奉行“质疑无错论”。当学生出现了独特见解,甚至是与标准答案大相径庭时,老师首先要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能因为学生打乱了预设流程而产生不悦,甚至斥责学生。这样不仅会伤害发言人的自尊心,周围的学生也会受感染,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展示自己的观点。 当然,尊重不等于盲从,更不是听之任之。课堂上总有好出风头的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对于这样的情况,老师也须做出及时的调控,或启发争论、思辨,或促进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以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 注重流程——学生竞技场,教师巧隐身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安排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抗争”。独学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新知和旧知之间的对抗,若独自无法解决,可以寻找对子、小组进行帮扶,这时教师利用“二查”学情的机会,收集焦点问题,适时点燃团队之间作战的导火索。其间,教师不可急于抛出自己的答案,待学生集体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再来画龙点睛。不过,若所有小组都没有在该质疑的地方质疑,教师也可以站在反方,开展师生间的对抗,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优化效果——变个体为团体,化被动为主动 能够主动提出不同意见的总是个别学生,多数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惰性状态。因此,在对抗现场经常会发现有部分坐山观虎斗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交互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切身体会挑战成功后的满足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之中。 讲究策略——评价不能缺,时间有保证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调动整个团队“一致对外”,规范“对抗”的行为和语言等,这些都需要评价制度作保障。根据侧重,可以评选“质疑之星”、“最佳辩手”、“奇思妙想队”、“巧舌如簧组”等。而在组间对抗的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控也应纳入评价体系:讨论准备阶段,时间尽量充足;展示辩论阶段,时间尽量缩短。这样既保证质量,又避免学生因挣面子而跑题。 (作者系河北省滦南县坨里镇初级中学教务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