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中国教师报》第416期《网眼》栏目中的《城镇教师下乡支教伤不起》一文,联想身边的此类现实,不禁感慨万千。 “下乡支教”,这几年在我地已演变成“城乡交流”,并由单边行动变成了双向互动。听起来似乎更加科学有效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也出现了作秀大于实际,让人“伤不起”的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交流人员情况。从县直学校下乡的教师多是奔着下乡政策的“优惠”而去,而从乡下奔县的教师则多是图个回家方便。县直单位职称评聘、评价考核竞争力大,单凭实力和论资排辈,有些老师显然不具备优势,而“城乡交流”则正好帮了大忙:每年几千元的补助费不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些优先、优惠政策。很多老师很快便能“修成正果”。而报名去县直的乡村教师,因为家住县城,因此即使一点儿优先优惠也没有,起码不用再“风里来雨里去”了,也很满意。真是皆大欢喜! 其次,看一下交流单位。县里来的教师都是就近或者直接和乡镇中心学校进行交流,一个萝卜一个坑。乡镇中心学校的条件当然是全镇一流,不算太清苦。就近安排也体现着一种对上级“来客”的“人性化关怀”。 最后,看一下交流情况。在我们这里,每年的交流都是姗姗来迟,开学一个月左右人员才能到位。简单地对换、交接,然后各就各位,和其他老师一样按部就班,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不同的只是学生感觉到换了个老师。 我认为,这样“跑偏”的城乡交流还是不要更好。那么,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我想,我们应该回到“城乡交流”的初衷上来找寻原因。真正的“城乡交流”不只是人员的交流,更是经验、智慧的交融、碰撞与升华,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交流中,县直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基层教育发展“传经送宝”,为乡村教育带去全新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和经验,以推动所在地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教研教改能力的提升,并在交流中锻炼、提高自己;乡村教师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积极“取经充电”,求知若渴,武装自己,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基层,为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 由此看来,“城乡交流”要实现城乡双赢,我们还要做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第一,精选交流人员。一定要选择能吃苦、乐奉献、勤学习、善钻研的教师骨干参与到交流队伍中来。否则,宁缺毋滥。 第二,加强交流管理。“城乡交流”,管理是关键。我们要在实效上下工夫;要制定细致、严格的管理考核细则;要定期对交流人员进行督导、评估;要让每一个交流人员带着任务而去,满载硕果而归。这不仅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第三,鼓励交流人员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前,乡镇驻地中小学师资相对较好,且常常人满为患;而偏远乡村老弱病残,少人问津。我认为,这些地方更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只要我们的交流人员肯扎下身子,放下架子,一定会大有作为。我们的“城乡交流”,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不管是“下乡支教”,还是“城乡交流”,关键是做足、做好管理文章。只要名副其实,只要有益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广大教师一定会拍双手赞成。 但愿,我们的教育事业少一些作秀,多一些真实与责任。(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