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重新建构学校生态?北京市中关村三小“班组群”创新方案

[db:作者]  2019-11-20 00:00:00  互联网

    基于发展问题,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借助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开启“面向未来,重塑学校”的创新实践,重新建构学校教育组织生态,积极推动学校系统变革。

    根据学习的需要设计学校,“班组群”这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应运而生。随后,犹如裂变般撬动课程体系、教学文化、管理方式等全面升级、重构,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创新力,让真实的学习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为学校生态带来勃勃生机。目前“班组群”创新方案还在赣州坳上小学、银川二十一小、晋江第六实验小学等校开展教育实践,覆盖了传统校园与新式校园。

    构建“班组群”的教育组织形态。超越“班级”组织形式,在“三室一厅”的空间中,三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不同学科的七位教师共同负责班组群100多名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突破了分科教学和个人包班教学的“两极思维”模式。“班组群”为孩子的发展搭建了生生、师生之间多元立体的关系。

    构建“真实的学习”课程实践体系。课程结构上,学校将传统分科课程整合为“六类”课程门类,融合分科与综合学习的优势形成“三层”课程层次。学与教方式上,采用启发式的“直接教法+小组合作+团队探究”等多样综合的学习方式,形成“有问题,有互动”的教学文化。学时安排上,以90分钟大板块学时代替单一的40分钟一节课的固定模式,增加教师课程实施自主空间。

    创建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空间。中关村三小超越了教室+走廊的局限,宽敞、连续、开放、通透的一体化空间,让每一处空间都可以为教学服务。群组中,两个教室间的墙壁可以打开、闭合,由此可以出现更多弹性、可调节的学习空间,使多样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常态。“班组群”的空间分为个人空间、固定组群空间、师生共享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递进层级,为不同人际空间的交往和学习提供合适的场所。

    构建以“班组群”为中心的管理架构。学校的基本管理单元,由过去单个班级过渡到以班组群为单位。每四个“班组群”组成一个“校中校”,形成一个数百人的小型学校架构。矩阵式管理组织架构和分布式领导机制应运而生,减少学校管理层级过长或管理幅度过宽带来的信息衰减或决策滞后。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所说,“班组群”不仅是一种班级组织形式的变化,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变革,培养方式的改变。在这里,“生活即学习”正在变成可能。



/jiaoyu/zatan/2020-03-05/3529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