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向老师“行礼” □ 郑 杰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

  到西南边陲一所普通的小学考察,车行到学校,迎候我们的是两排穿着制服的学生,齐刷刷地站在校门两侧,挺直了腰板,以相同的姿势向我们行标准队礼,场面甚为壮观,显然,这些孩子平时训练有素。原以为校门口的场景只是摆设(不少学校都十分注重门面,精心挑选出模样端正而又乖巧的孩子作为学校形象代表),可没想到,在这所学校的每个角落,只要你遇到学生,他们都会向你行标准礼,甚至在洗手间里也是如此。同行的领导们不由得惊叹,惊叹于这所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成果”,在轮到领导点评时,无一例外地对这一点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却不以为然。

  在自由讨论环节,我问学校德育部门的干部:“你们工作中最困难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主要是两条:一是家长们不配合,把孩子往学校一扔了事,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很差;二是社会道德水平太低,到处脏、乱、差,学生们在学校里按老师的要求做得好好的,可一出校门就不行了,五天的教育根本抵不上双休日放纵的两天。我注意到了德育干部们在说这番话时的沮丧和无助。我安慰他们说:“我也是政教主任出身,管了七年的学校德育工作,深知其中的甘苦,德育工作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我为德育工作者感到骄傲,因为在世风日下、家长难管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反之,若家长和社会都能如我们所愿,那我们这些搞德育的人哪还有立身之地。”在赢得他们的共鸣后我继续说:“你们应该反思,反思你们所谓的德育手段本身是否是道德的?德育工作要不要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但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因为真正值得我们花时间讨论的是如何让学生的行为规范起来的。总结下来,无非就是训练,只有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才能让教师和客人看到学生训练有素的标准队礼。如何训练才有效?如果要寻找相关知识和原理的话,翻翻行为主义心理学就够用了,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模仿、强化、奖惩等手段就可以了。”

  许多人认为,小学教育共有六年时间,一直训练还不能养成好习惯?你错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不会再轻易按照成年人的指示去做,学生出了校门,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极易变本加厉地撒野,就好像换了个人。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在以往的训练中,我们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他们会在心里问“为什么”“凭什么”。为什么见到你们成年人就要行礼,而对方却无需行礼?为什么在学校里要行礼而大街上却从来没人行礼?难道就因为你们的年龄比我们大?凭什么连不认识的人都得行礼?难道就因为你们是领导和专家?而学校操场施工的农民工就不必向他们行礼?孩子们都很聪明,早晚会这么问,而这些问题连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无从回答,我们连自己都无法说服,怎么去说服学生?于是,我们这些搞德育工作的人就变得蛮不讲理,只管说些空洞的道理,却开始训练他们,开始评分,再给些小红花之类的小恩小惠,更有甚者施以惩罚。事实证明,这样做只在短期内有效,并不能让学生行为规范水平保持稳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要学会严防死守,要凭着体力和韧劲反复抓,抓反复,没完没了,毫无生趣。其他的招术就是去个性化,德育工作的老手都会摸索出一些道道来,这些道道在黔驴技穷之后搬出来作为杀手锏,屡试不爽。去个性化的手段多半是让学生忘记自己是谁,当一个人忘记自己是谁的时候,就会失去自我,失去理性和判断力,就会更自动地服从权威的指令。这种方法主要是穿统一的服装,佩戴统一的标志,做统一的动作,喊统一的口号等等,为加强效果,我们还会更进一步,给学生分等级,佩戴臂章、肩章之类的东西,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成年人服务,美其名曰“自主管理”。

  可学生最终会离开学校,一旦离开学校,走在又脏又乱的大街上,他们的另一面回归了:在扮演了一天“别人”后,终于可以发泄一下了!于是,你又开始抱怨,抱怨这个社会怎么不像学校那样让所有人穿上制服,以统一的步伐行走!抱怨家庭为什么不进行行为规范训练,不搞些宣誓仪式!强烈的“不满”让你以为社会和家庭变态了。可事实是,学校变态了!任何将教育硬生生地从生活中剥离开来的学校,都是变态的,而越是变态的学校,学生越是会挺直腰杆神气活现地向每一个成年人行礼,哪怕那些成年人并不值得学生尊重。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功地做自己,而不是成功地做别人,背道而驰只能让学生离我们、离学校越来越远,唯有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才是正道。



/jiaoyu/zatan/2020-03-05/3537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