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是时下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既是课堂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我本人也已进行了长期的摸索,但终不得妙解。幸而《中国教师报》第418期刊载的杜金山老师的《高效课堂的八大支撑系统》一文,使我茅塞顿开,获益颇多。 我发现自己在课改方面多年来之所以停滞不前,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在认识上有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过去,我一直认为课堂是教师挥洒激情的舞台,老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传道、授业、解惑”,高高在上,滔滔不绝。而学生是一群观众,只要是被动地听讲,被动地记忆,被动地理解就可以了。其结果可想而知;而高效课堂,在杜金山老师看来,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对话者。换言之,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和辅导者。 二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因为在我的眼里,学生只是成长中的嫩苗,需要园丁不断地施肥、浇灌。而事实上,在信息时代里,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是惊人的,而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也已经被打破。教与学的关系应该被重新构建。杜老师的高效课堂观在强调独学、对学的同时,还发挥群学的作用——搭建“异质同组,同质异组”小组,“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正是重构了教学关系。因此,还课堂于学生是大势所趋。基于这种认识,我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作了大胆的改革。 我的教学新模式是:突出“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锻炼“两个能力”即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实现“三个目标”即全面发展、快乐学习、学习快乐;落实“五个环节”即展示、探究、博弈、提升、小结。 对于“五个环节”我想展开来说。首先,所谓“展示”是指导学案的展示。导学案是一堂课的路线图,老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搞清两个方面:课标和学情。这样老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每节课的导学案都是由自己编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将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尤其是教学目标中需要识记的知识点都囊括进去,另一方面自己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导学案要在课前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上课时让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导学案,随机抽查几张作为展览,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评。这样做很有必要,这既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鼓励和肯定,又能起到示范作用。 所谓“探究”是对教材重难点的深挖,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的体现。为此,我将授课的重难点编成一些思考题或辨析题,再把这些问题平均分配给各小组,让他们在认真思考、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来回答,其他小组当评委,可就不完善的地方予以指正或补充;若有分歧,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就进入了“博弈’环节。 在“博弈’环节中,大家共同参与、争论,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把握。尤其难得的是,这种博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然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作用不可或缺:既要驾驭全局,避免课堂失控,又要认真听讲,做好记录,以便对每个问题作点评;点评既有对知识的纠错、补充、拓展和归纳,也有方法方面的指导。 所谓“提升”指的是训练提升,每节课都要准备一些题目,我们这里的学生都有“同步训练”,故在完成教材任务后,就让学生做本节课的同步训练,小组之间互查,把分歧较大的题目挑出来大家通过互动来解决,这种互动,既强化了平等、紧密的师生关系,也优化了课堂生态,促进了师生共同、和谐、快速发展。 所谓“小结”是老师从宏观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一总结,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这一教学模式,完全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自学、展示、博弈、提升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种敢于放手,是建立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讨、破解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结果必然是让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升。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阜阳市插花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