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在汹涌而来的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基础教育何去何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同时,也催生出很多疑问,诸如国际化“是什么”,“是不是向英美、西欧教育看齐”、“国际化要去中国化吗”、“是不是合作办学、办国际班、引入国外教师就是国际化”、“国际化需要大量经费吗”…… 广东省深圳市潜龙学校是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校长蔡曼对国际化办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之路,先后有北京、山东、香港等地以及英国、美国等国的教育团体前去学校考察,对潜龙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前不久,本报记者就当前教育国际化办学中一些颇具争议性的问题,采访了校长蔡曼。 教育面临国际化大考 中国教师报:教育国际化办学目前仍处在一种探索阶段,作为公办学校,这一选择其实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您怎么看待教育国际化? 蔡曼:其实,“教育国际化”理念由来已久,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时,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明确告诉我们,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相统一,这样培养的孩子才有适应力和竞争力。 何谓国际化人才?按照通行的说法,就是具有国际化意识、具有国际一流知识结构,而且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的产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教育国际化如此急迫,关键还在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优质教育的相对滞后。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理念、方法和内容不能适应国际化需求,这成为制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瓶颈。 中国教师报:是什么让您坚定地走国际化之路? 蔡曼:“教育国际化”不是一个概念游戏,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校办学理念、目标、教学、课程、德育、管理、评估的方方面面,站在这样的制高点来统筹、引领学校的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和百姓的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深圳紧邻香港,是开展教育国际化探索最优质的实验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深圳市集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人才,他们在深圳创业、生活,带来了国际化理念的同时,也对深圳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种管理和措施都要与国际接轨,国际化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举措,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我看来,教育国际化绝不是为了赶时髦、出风头,更不是作秀,而是时代发展到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教育人的必然选择。我们现在培养的孩子,将来必定要走向国际社会,今天的基础教育,必须具有预见性和可持续性。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具备国际视野和知识,通晓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责无旁贷。 学校需要怎样的国际视野 中国教师报: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提“教育国际化”,其实就是向教育发达国家学习,把“教育国际化”炒得如此热,会不会有“全面西化”的倾向? 蔡曼:这是对教育国际化的曲解。教育国际化不是西化、欧化,而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其实,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也在提倡教育国际化。比如,英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多元化,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扩大国际视野,学会理解包容,树立全球意识。为此,学校特别注意吸纳亚非裔学生,专门留出一定的学额给他们,还开设多个国家的语言课,把学校变成一个小“地球”,从而培养真正的地球人。除此之外,学校在聘用教师方面,也尽可能聘用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教师,以提高国际化程度。 真正的国际化,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一种理念、形式和方法上的借鉴,是用国际意识和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是培养心系祖国、胸怀天下、会通中西、学贯文理、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国教师报:提到教育国际化,人们往往想到“中外合作办学”、“招收外国学生”、“办国际班”、“组织游学活动”等,认为这样做就是教育国际化了,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又是怎么做的? 蔡曼:中外合作办学、办国际班、组织国外游学这些都能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增加国际理解和认同,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但对于大部分公办学校来说,要做到这些既有政策上的诸多限制,也不符合客观现实。这种教育国际化的做法还是狭隘和片面的。我认为,教育国际化,最根本的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是否体现育人的国际意识和视野,是否体现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等国际精神,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真正走教育国际化道路的标志。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知识、情感和能力主要在课堂上呈现和提高。在课程设置与开发、课堂教学活动中坚持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和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身就是国际化的重要表现。 从学校管理来说,走向国际化需要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和认证,如关注执行力和反馈,实施精细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学校建设,包括校园文化氛围、社区关系等,把学校打造成可以发挥员工和学生潜能的场所,打造成激发生命力量、体验快乐教育的园地。 从评价与认证来看,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师生发展,更关注深层的改变,关注长远的发展,评价标准不是单一而是综合的,评价方式不是单维而是多维的,评价主体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能够引入国际最新教育评价机制和标准,作为学校发展的规范和引领,则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大大推进教育国际化。 培养“地球公民”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提到办学理念的国际化,其实就是用国际化思维来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如何落实? 蔡曼:我们一方面借用国际通用评估标准来规范我们的办学行为,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内部评价、调整与改革。具体来说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培育国际化人文环境。我们做到校内各类标志用中英文标注,凝聚“平等、尊重、和谐、包容”的精神,关注每位教师成长,关心每个孩子的发展。 二是利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简称“NCCT”)对我校进行公办学校评估认证的契机,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NCCT作为国际学校评估机构,其评估标准都基于国际理念、国际视野。在NCCT公办学校评估认证上,我校开全国先河,就是为了引进国际标准,更好地审视我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管理、员工、社区关系、德育、学生发展等,进行全面检验,全方位提升。 三是给予每个人参与管理的机会,这里的每个人包括教职员工,也包括家长和学生。学校督导组、学术委员会、特色评估委员会,膳食委员会、NCCT自评委员会等不同机构,由行政代表和普通教师组成,从不同侧面对学校工作进行评价、管理与改进。家长通过家长社团、家长义工、家长教师联合会、家庭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学生通过学生义工、学生会、自主管理值日系统等,参与学校管理。 四是积极开展督导评价。教育国际化重视检查、评价和反馈。我们成立了校级督导检查组,每周就教育管理、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社区关系等常规工作落实专题督导,面向全校公布督导意见,形成自我查摆、自我评价、自我整改的常规管理制度。 五是高度重视社区关系建设。我们在管理上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最大地方,就在于学校既是师生的,也是家长的。社区关系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我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家委会,下设家长义工、家长社团、家长学校、社区联系等4个职能部门,配置了家长资源中心,家委会实施“每日值班制”,制定发展规划,参加学校办公会议、行政会议等,真正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管理。 中国教师报: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头戏,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推进教育国际化呢? 蔡曼:一是开设多样化校本课程。每学期开发50门左右的校本课程,包括国际礼仪、科学探究、英语配音、辩论、合唱、民乐、柔道等,同时成立30多个学生社团,包括文学社、广播站、辩论社、科学探究社等。 二是编写《国际礼仪教育读本》。2011年,我校自主编写的第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国际礼仪教育读本》正式出版面世,丛书分着装篇、个人篇、家庭篇、学校篇、公共篇、交往篇、旅行篇、网络篇等8个篇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三是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保证低年级隔周一次、中高年级每月一次的国际礼仪教育校本课程,采用实例分析和案例教学的方式,做到“学中用,用中学”。2011年10月,引入宝安区教育局组织编写的国际理解教育地方教程小学版《认识世界》,并在小学四年级试行开展,课程得到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是重视国际知识渗透。学科授课关注国际性大事、国际理念、知识的渗透,并适时延伸、整合。比如,语文课从外国文学作品谈到风土人情,音乐课介绍外国歌曲来源及文化内涵,美术课探讨时代特点和国家文化,从问题切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新闻播报”活动是一种渗透形式,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新闻播报”,全面介绍一周以来的国际大事、国际问题,每天通过“潜龙之声”广播站,介绍国际时事小新闻。 五是打造外语特色。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学校LED显示屏、校园网“每日一句”滚动展示不同英语谚语及解释。各类标语、路牌都用中英文标示。学校各类宣传手册出中英文版,每学期出版2期《潜龙之声英语报》。每年一届“英语节”,举行英语画报比赛、英语电影配音比赛、玩游戏学英语和教师英语风采秀、英语购物街等活动。开展英语原版影视配音活动,每位学生每学年至少一部。引进外教,开设学生口语课和教师英语沙龙。实施周六“外教认领制”,让外教走入学生家庭,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和培养国际化交往能力。 中国教师报:教育国际化离不开合作与交流,你们在这些方面又有哪些举措? 蔡曼: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选送3名管理人员、若干位教师到美国、香港、北京等地参加专业培训,开阔视野。同时也邀请来自国外、香港等的教育机构、校长、教师到我校访问,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2012年2月,英国IAA教育代表团共24位英国校长来访,双方就教育国际化、特色教育、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入交流。 我校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与香港有关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比如,2009年,我校与香港伯裘书院结成了“粤港姊妹学校”,两年来双方开展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涉及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学生体育训练,参与师生3000多人次;2010年,我校又与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在教学模式、社团建设、英语教学等方面开展了学习与交流;2011年,我校组织骨干教师赴香港新界大埔公立学校开展教师“五段互动式”培训,在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2012年,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总干事詹华军博士等多次来我校进行讲学,从香港与内地教育的区别、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多个视角进行分析,给师生和家长带来强烈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