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很多学校,不缺钱,不缺人,不缺设备,缺少的是改革的勇气和管理上的担当。”对于熟悉彭建平的人来说,一定特别理解为什么他会说出这样的话。从教31年,彭建平当了18年的校长,而且面对的都是薄弱学校,但他总能让陷入绝境的学校起死回生,重现辉煌,他也因此被人称为“治薄专家”。 但是,当他从湖南省益阳市“南飞”到广东省广州市第89中学时,人们不禁为他的前程担忧——这是一所专门“发配”后进教师的薄弱学校。哪怕后来彭建平经过努力,走上了广州市第89中学的校领导岗位,亲友们的担忧也是有增无减——学校生源差、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差,不断遭遇着生源流失、教师不愿意来的困难。“如果你不好好教书,就把你调到89中去”、“只要有一人考上本科,89中就算完成任务了”……说起曾经的困难,人们质疑的话语彷佛还在耳边,但经过彭建平和他的团队的努力,广州市第89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所四流生源的学校不唯升学率反而本科升学率高达58%,走进了快速发展、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广东省示范高中行列。 一时间,独特的“89中现象”让这所名不见经传的的学校“火”了起来,前来取经的人蜂拥而至。是什么让这所薄弱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生源不好,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升学率,这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是否牺牲了快乐和幸福;对于崇尚改革与管理的彭建平而言,他又有着怎样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广州市第89中学,走近彭建平,去探寻学校发展的奥秘。 让学生学会热爱生命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和学生的定义、师生关系等普遍有了新的认识,那么,你所理解的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彭建平:在教育教学和学校日常工作中,我常常在思考:学生是什么?我觉得,关于学生,应该有3层含义。首先,学生是学习怎样生存的人;进一步来讲,学生是学会怎样生活的人;但从本质来讲,学生应该是学会热爱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的人。从学校来讲,我们要冲破分数与功利的桎梏,让学生多接触生活,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鲜活、生动和丰富的特质,成为有情感、会思考、能担当的人。 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要帮助教师牢固树立这种新型的学生观。如果将以育人为宗旨的教育沦为单纯的知识传播与训练,而忽视人的价值、情感和地位,那么这既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社会和家长不能只盯着高考和中考,不能仅以一个学校的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学校不能只是盯着现在,盯着分数,盯着升学率。如果这样,我们的管理、教育行为就会偏离教育的本真。我校坚持追求质量,不是追求分数,并且让提高质量的过程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我校长期以来坚持“教学生3年,要为学生想30年”的质量关,从学生长远发展着手,为学生“壮志、正心、强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强化学生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幸福。 作为影响学生整个人生的中学教育,担负着让学生幸福生活的重任,对幸福的追求赋予了教育神圣的使命。从2006年开始,我校提出并实践“幸福教育”,把幸福作为教育的核心和终极价值理念。从此,我校一切教育活动紧紧围绕“创办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让学校带给每一个人幸福与希望”的办学思想展开,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终生留恋的地方。 中国教师报:在提到学生的同时,你提到了幸福,能具体谈谈怎样让学生在校园里获得幸福吗? 彭建平:关注幸福就是关注生命,因为生命的最大价值就是幸福。在发展学生时,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不同学生的需要和美好愿望,成了广州89中人最关心的核心话题。因此,在我校的课程中,不仅有国家要求的大纲课程,还有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多门选修课、活动课,还涉及了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如校园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环保节、读书演讲比赛、教室美化大赛等,成立了文学社、机器人实验室、舞蹈队、合唱团等,这些都成了学生成长的多彩天地。 另外,我校从2004年就开展了学生多元评价,将冰冷的成绩通知单变成了温馨的对话表,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社区、科任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生活、品德、健康等情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每个学期,我校还开展“十百千”评选活动,即10名优秀学生标兵,100名品学兼优学生,1000名单项突出学生。学校从“最具艺术潜能、写作能力最强、最孝敬长辈、最具体育潜能”等10个项目由学生推选出“享受学习乐趣”20佳优秀学生,并隆重举行颁奖礼,在校园张贴明星学生海报,使每一个拥有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成功展示才能的机会。 让课堂洋溢生命的温暖 中国教师报:师生在学校内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地方是课堂,在各地的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广州市第89中的课堂又有哪些变化? 彭建平: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师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体验、共同创造,才能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才能共同受益于幸福的教育。 我认为,真正幸福的课堂,意味着师生在课堂上是轻松的、愉快的、安全的、无拘无束的。幸福课堂是师生在课堂上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潜能,找到了自己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之间应有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较好地组织和实施了教学活动,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彰显了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个性,学生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我们理解的“幸福课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构建基于当前考试制度下的有效课堂;二是要建设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高效课堂和魅力课堂。 面对当今体制下的学校,教学以“应试”为中心,教师围绕考试教,学生整天做考题,学习生活枯燥乏味,特别是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厌学情绪较重,少数的还有逆反心理。我们开展了“构建幸福课堂,促进教学方式升级”为主题的实践行动。通过“重建课堂常规、注重生命关怀、关注日常生活、唤醒自我童心、搭建成功平台、提升教学智慧、重建课堂评价”行动,初步构建了幸福课堂模型,即“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交流研讨——精讲点拨释疑——成果分享展示——多元评价促学”,致力于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幸福课堂。 中国教师报:能以具体的例子说明幸福课堂吗? 彭建平:以一节“检验铁元素存在”化学课为例。孙老师把全班同学分为10个合作学习小组,各小组事先已确定好自己的研究项目和行动方案。各小组带来了红砖、菠菜、猪血、补血口服液等研究物品,随着“我们按行动方案上的分工,开始吧”的话音一落,整个实验室一下子忙得热火朝天,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操作的、协助的、拍照的,等等,最终依靠小组合作的力量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这种合作探究式的实验课,充分体现了幸福课堂的模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在小组中学会分工、合作,分享探讨实验中的得与失,体验到实验成功时的愉悦。 凌秋岚老师在讲授《赤壁赋》时,引用了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说的“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然后提问学生:“在《赤壁赋》中,你看到了苏轼的‘凄苦’吗?你是否认同余秋雨的这个观点?”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查找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找到了“凄苦”的例证,有的找到了“旷达”的例证……最后探讨出来的答案不止一个,40个同学就有40种想法。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分享交流”的环节,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教师报:要告别“千校一面”的尴尬现状,学校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我们了解到,广州市第89中学在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开展上很有特色,你能谈谈吗? 彭建平: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学校特色持久不衰的关键是学校开设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课程。我校作为广州市开设校本课程最早的学校之一,开设的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三大类:人文类、科技类、环境类,特别是有地域特色的“广州经济与岭南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将地方的人文经济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岭南的经济、人文有很好的了解。科技类课程吸引了许多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和教师。每年5月举行的科技节,更是给师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去年5月,学校成立了“青少年科学院”,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7家科研单位成为共建基地,7位科学家被聘为专家顾问,23名学生成为首届小院士。假期时,学生们走进科学家实验室,在华南植物园的组织培养室里研究生物课中的“胚胎发育中的变异”问题,在地化所实验室中找到了“地壳运动演变了化石还是气候变化作用形成了化石”的答案。 学校的人文类课程有“满庭芳”文化大讲堂活动,它包括传统文学、国防军事、时事政治、励志成长、社会风俗、艺术鉴赏6个系列板块的内容。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3年听100场讲座,目前学校已邀请名教师、校外专家、成功人士开讲,让学生们在高雅文化中不断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超越课堂,真正感受校园学习的幸福快乐。 教师的幸福决定学校的质量 中国教师报:刚才你提到了学校一直实行“幸福教育”,但是,“幸福教育”首先需要有幸福的教师,在学校里,你是通过怎样的举措,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的? 彭建平: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教师的心灵力量决定了学生的生命强度。比起经济利益的需求,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更注重情感的需求,更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信任与赏识。我校的每一个特色活动,都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我们每年有一个很经典的颁奖典礼,称之为“校园奥斯卡奖”,包括最佳教学奖、最具魅力奖、作业批改最认真奖等十几种奖项,这些奖项的评选过程、颁奖典礼以及颁奖词等,都由学生一手操办。有一年,有位学生自己亲手刻了一个石章,虽然刻得不是很精致,但当他亲自授奖给“学生心目中最好的数学老师”陈伟贤时,陈老师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好、最值得收藏的奖品。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让教师在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成功。首先督促和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让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教师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学校实施骨干教师引领工程,首席教师、名教师、骨干教师等一批优秀教师主导开展学术讲座、课题研究、上示范课等活动。学校启动了“火炬接力工程”,组建“睿翔班”,师徒“结对子”,师徒“三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使青年教师加速成长。近年来,青年教师在广州市和天河区各级教学竞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如卢锐明获2011年广州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解题比赛一等奖,彭玉珊获天河区班主任技能竞赛初中组第一名。这些活动,让老师们体会了幸福就在辛勤的劳动里,幸福就在创造的生活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做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者,在研究中寻找幸福,提高专业水平。如我校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万博老师,在区域内的班主任工作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数学教师袁伟林辅导学生夺取了全国数学竞赛获一等奖;化学科教师孙华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班级管理论文;历史教师徐亦霞被学生誉为“最有历史价值”的老师等,他们都从教学研究的成功中体会了幸福,分享了幸福。 我们积极引导教师自我肯定,增强自信,每年开展“我给自己申报一个荣誉”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就是让老师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肯定自己,鞭策自己,体会成功其实很容易,优秀就在身边,幸福触手可及。 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家校关系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如果能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无疑能发展得更快、更顺利,广州市第89中学是如何争取家长的支持的? 彭建平:对于家长,我们一直践行这样的一个理念: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让家长在对待学校教育、参与学校教育的态度上,实现3个层面上的递进转变:应该做、想去做、自愿去做。在具体的做法上,针对附近农村学生较多,家长的素质较低、教育孩子的方法还是老一套的现状,我们坚持把家长会开到村里去,不按照班级和年级召开,而是针对普遍的教育问题,统一在一个村子召开家长会,送教上门,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等。 在家长学校课程的设置上,学校让成功家长现身说法,相互之间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另外,我们定期评选“最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评选并不是以孩子的学习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通过评选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评选“最关注孩子身体的家长”等,并且让获奖家长在全校大会上领奖。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不定期邀请家长讲话,讲述如何教育孩子和孩子如何求学,每年新年、教师节的时候,邀请为学校教育作出贡献的家长,召开家长答谢会。 中国教师报:刚才我们具体谈到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的发展,那么,对于好学校,你心目中有着怎样的标准? 彭建平:我觉得,好学校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好学校一定会有高的升学率,但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一定是好学校。 我认为,好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安全和自由的,他们热爱生活,富有理想,勤于思考,宽容和善良,有独特的见解和思想;好学校最终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好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机会,全面发展每一个孩子;好学校有一个理想远大,充满激情,富有人格魅力,并能凝聚全校教师的力量和智慧的校长;好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好学校有一支充满爱心,童心常在,饱含创新激情,富有魅力和诗意的教师队伍;好学校把办学理念落实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提供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好学校不仅有奖牌,还有老百姓的好口碑,更有雕刻在人们心目中的“杯”。总之,好学校是一幅画。一幅能给人带来幸福,带来希望,带来力量,让每一个人终生留恋的美好画景。 彭建平,从教31年,任校长18年,广东省名校长培养对象。曾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十大杰出“校长、全国优秀现代校长、广州市优秀教师称号,出版有《校长治校方略》等著作。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永远在变化,“永远是新的”,而且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每个人都是一座活火山,只不过各有各的喷涌时刻! 学校是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共享教育幸福的场所,幸福是一种责任,幸福是分享,幸福不是无忧无虑。在组织教师精彩工作的同时,更要让教师体验精彩的生活。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灵动的,他们的视野不能局限在知识学习上,他们的幸福应该建立在更广阔的“做人”的平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