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几场大雨落罢,烈日当头。 幼儿园教师毛露露无暇享受雨过天晴的惬意,便随着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进入了比赛场地。第一次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紧张可想而知。 “竞赛题目是随机抽取的;题目内容涉及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五大领域;要结合信息技术完成教学活动设计;要快速产生思路,限时完成设计;陈述设计,并进行答辩……” 但是,几天的比赛下来,选手们学会了面对挑战,更得到了锻炼。“NOC活动让他们学会了反思,去梳理以前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让他们突破了发展的高原期。”该赛项裁判长彭敦运如是说。 10年发展,NOC活动自2002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以来,已经吸引了5万多所学校的4300多万名师生参与。7月28日至30日,NOC活动在北京举行了第十届活动决赛及NOC十周年庆典仪式。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庆典仪式并讲话。他说:“10年来,这项活动以信息技术为抓手,以培养师生创新精神为核心,提升了参赛者的实践能力、普及了知识产权意识,为全面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推进素质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技术高手”的饕餮盛宴 为期3天的决赛里,来自全国各地3500余名师生在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华北电力大学3个赛场,同时进行了师生竞赛项目及发明创新项目共21个赛项的同场竞技。 作为NOC教师赛项中设立时间最长、竞赛内容最为成熟的大项,“教学实践评优”赛项备受瞩目。想要在这个赛项中脱颖而出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难度不单单来自近700名经过全国层层选拔的参赛选手的现场同台竞技,同样还源于赛项紧跟时代的步伐考验着他们的教育视野。 于是,比赛的现场便产生了这样的一幕:休息区已经不再是老师们用来喝水休息的场所,他们拿出笔记本电脑调试着自己的说课软件;准备参赛的选手寻找比赛场地中安静的角落,口中念念有词,将所要陈述的内容背诵下来;完成比赛的老师也并不想就此离开比赛现场,而是坐下来静静地听其他选手的陈述与答辩,试图从中获取一些经验,同时衡量着自己心中的评审标准。这让整个比赛现场的竞争气氛变得格外浓重。 同样来参加比赛的教师中,还有一批“技术”高手,他们不但对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充满信心,还对课件应用于教学的每个步骤胸有成竹。“本次参赛可以说我将十几年的成果一并献给了NOC活动组委会,相信将来和NOC活动也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说这话时,参加“多媒体教学工具评优”赛项的湖北省随州市浙河中心学校的刘金明显得格外欣喜,话语之间透露出对NOC活动的信任,谈到课件的功效更是自信满满,他的系列课件——《高中物理交互性模拟操作全集》得到了评委老师很高的评价:论技术含量,拖拽、参数计算、模拟功效招招高明;论课件创意,自由实验、重复计算让实验室不能完成的探究任务成为可能;再论教学的实用性,其中每个课件功能各异,适合于不同情境下的教学,具有交互性的课件适合在实验性课堂中应用,学生人手一件带回家,原本只能在实验室做的工作,在家中也能自主探索了……尽管百余名选手为评委和老师们带来了一席有关色彩、动画、交互、多媒体的饕餮盛宴,其中滋味百变,却总也不离以生为本的味蕾,用心品尝,必有收获。 创新,自我提升的无限动力 要论本届参赛选手中最能“磨”的还要数“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参赛选手,他们三人成组,四人成队,能容纳300人的机房瞬间便座无虚席,而这还只是数个赛场之一。比赛中,他们一坐便是两天,宛如浩浩荡荡的“磨课”大军,将制作出的教学设计“磨了又磨”,就是要特色,就是要细节,就是要完美。3天的比赛过程,反映出他们创新与再创新的能力。 作为徐州市该赛项唯一参赛团队的领队,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教研室的孟敏的压力可想而知,面临课标重新修订后的准确把握和有效落实的关键时期,她带领徐州市云龙区云兴小学的3位语文老师来到北京,参加“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决赛。几天的全力以赴、几夜的不眠不休,他们经历了一个无法复制的比赛过程:个人教学设计—团队教学设计—兄弟团队互评—互评后的完善与反思—可视化陈述。每一个环节都没有雷同,只有不断地打磨,创造更符合教学实践、更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 “不喧宾夺主、不标新立异,为此,我们忍痛删去了十分出彩的‘天游峰的景色’视频,因为视频会束缚学生的想象,阻碍其触摸文字、感受内涵。我们还针对略读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猜一猜’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揣摩文本写作手法,降低了难度,增加了趣味,强化了效果。”短短的3天内,同一课题的同学段同学科之间团队的竞赛火爆却毫无成见,他们放下自己对课程整合的执著,虚心听取其他团队的评价,也同样认真地评价其他团队的作品。就在精诚合作、不断打磨课程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NOC活动为他们带来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个人创新能力、对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水平的需求,再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但一线教师在NOC活动中的表现,显然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他们正在将创新作为自我提升的无限动力。”一位参赛者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