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教育者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儿童,面对自我?于是,在这样的思索与探求中,一路走过,也一路收获。 让儿童像种子一样发芽生长 我始终认为,自己热爱教育,也适合教育。在热情与勤奋的驱使下,讲课,批改,辅导,和所有教师一样,教育时光在波澜不惊中悄然流淌。 直到6年前,收到一个学生的来信:“老师:做你的学生很幸福,我们只需要静静倾听你神采飞扬的讲解,理解并记住你所归纳的知识点就OK了;高中的老师很懒,什么都让我们自己做,我常常觉得很累。不过,以前听您讲后还不明白的那些东西,自己查阅研究讨论之后,现在竟然搞懂了很多……”带着些许得意,将信展示给同事们,没想到却引发了关于“喂养式”与“放养式”教育孰是孰非的办公室大讨论。“老师自以为是的付出一定会束缚学生的手脚,老师精彩夺目的表现必然掩盖学生的光芒。请问:学生呢?你把学生置于何处?”一位老师的话语在瞬间击中了我。 那个晚上,我翻看了所有毕业学生的来信: “老师:虽然毕业了,我们依然常常想起你。忘不了你次次语重心长的教导,忘不了作文本上一行行优美的批语,忘不了你对孔乙己精准深刻的分析,忘不了贾雨村和门子被你精彩地演绎。”言语大抵如此,信中只有“你”,没有“我们”;只有铭记,没有启迪;书写的都是我的表演,空白的却是他们的成长。“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瓶子,瓶子里缺少些什么,就给装进些什么。”反思带给我更大的不安和沉重。 “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绝对不像工业。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那一晚,叶圣陶老先生的“种子观点”如一粒种子植入我的教育生命,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至此开始萌发、生长、开花、结果。 给儿童最自然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理念让我的教育实践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记录在一篇篇教育日记中。 2007年9月23日:今天,作为课改实验教师,我执教了我校第一节课改示范课。区教研室领导一行5人莅临指导,全校老师参与听课。我设计了详细的导学案,小组合作虽然生疏还算顺利,学生表现平淡自然。但导学案预设的教学任务只完成了大半,课堂效果也远没有想象中的精彩生动。专家评价此课为变形的灌输课,是披着导学案外衣的习题课。 2009年6月8日: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摸索,我的生活化活动式语文课堂初具雏形。预习卡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引领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课堂展示着力于多线条对话方式的探索,改变了传统课堂师生一对一低效老套的对话模式。同时在课堂展示的形式和深度上做了重点研究:来源于预习而高于预习,着眼内容而创新思维。每节语文课,我都惊喜于一个个自信的发言,欣慰于一张张快乐的笑脸。可是,时间久了,却产生了些许不安:预习难道就是知识的简单搬运和整理吗?场面活跃难道代表思维的活跃吗?今日课后,发放了课堂知识反馈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证实了我的不安。虚假的繁荣与灵敏的寂静,机械的重复与深刻的表达,形式的改变与真正的高效,我把这一个个命题写入我的教育日记。 2011年11月17日: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系列阅读,让我对课堂有了本质的把握。从《叩问课堂》、《课堂密码》、《课堂方法》到《高效课堂22条》,再到《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辅之以《中国教师报》系列文章和行动,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中,许多教育困惑逐渐明晰起来。每天,我用智慧和努力为孩子们构建理想的课堂,搭建成长的舞台,我们一起充实着、收获着、快乐着。这样做教师,真的很幸福! 2012年7月11日:今天,作为课改典型,应邀远赴陕西执教示范课《孤独之旅》。流程简约而不简单:独学、对学、群学,个性展示与活动展示,根据生成巧妙点拨,话题深刻却不深奥:“杜小康是孤独的吗?”孩子们的辩论表明,他们不仅读出了文章主旨,而且读出了少年的心声;选择你最喜欢的描写改编为一首小诗,一石激起千朵浪,创意改写意境全出。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领要恰当,让学生循序渐进学得新知;内容要精到,合理取舍,画龙点睛,直达本质;活动要巧妙,情境创设个性呈现,各具其妙。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手中有方法,口中有点拨。今天,我做到了吗? 把儿童引到高等趣味的路上 教师节前夕,办公室到处是学生。这些小记者拿着设计好的采访提纲,或对话或访谈,异常专业,煞有介事。秋日午后,师生一起漫步于大自然,同欣赏共吟诵,感悟着秋的高远与苍茫;教室内,学生办起了民俗展厅,老古董,家乡菜,老照片,件件都是文化;回家后,将班内做好的母亲节的贺卡送给妈妈,拥抱感恩,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是我们的体验式作文课,每次作文都有丰富真实的前期体验,据此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应运而生。 《肖申克的救赎》、《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等经典电影,《读书》、《电视散文》、《自然传奇》等精彩电视节目,都是我们每周影视课程的观赏内容。观看各种影视作品,是我们的影视课程。一个个问题的深入挖掘,形成了少年人生命中最美的精神底色。 名言滴翠,古诗鉴赏,美文赏读,走近大师,读法百种,学法指津,如此丰富的内容便组成了我们的经典阅读课程。读书,评论,推荐,积淀,且读且思,渐行渐高,这样的课程赋予成长以高贵的灵魂,我的学生因此成了精神高贵的人。 从课堂到课程,从关注到关怀,从学习到生命,我和我的学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愿做永远“新教师”,常怀赤子之心,不失进取之念,在教育的相遇与分享中书写我与孩子们的生命传奇。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皇城镇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