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徐悲鸿:教育第一 □ 刘亚文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为美术教育躬耕数十载,以画马驰誉中外,曾受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被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许多人知道徐悲鸿是因为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尤其是他笔下那简练明快、富有生气的马的形象。但在他看来,美术创作只居第二,美术教育才是第一。他17岁时已是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图画教师。由此,拉开了他教师生涯的序幕。

  与其他艺术家只兼行政工作,或常疏于教学工作不同,徐悲鸿长期挑起行政、业务的双重任务。他坚信须要有一个甘心教学、踏实办学的队伍,才能繁荣创作、发展事业。所以,徐悲鸿以培植新生力量为己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积极物色和培养师资,亲自主持校务,同时又深入课堂教学的实际,紧抓教育工作的整体和教学的重要环节。

  徐悲鸿主张“师法造化,寻求真理”的教学原则,规定各科学生都要学习两年极严格的素描,然后学10种动物、10种花卉、10种翎毛、10种树木,以达到对人物、风景、动物及建筑不感束手。他曾带学生赴青城山,实习考察后创作作品,并赴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创作了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作品。

  1929年,经蔡元培推荐,徐悲鸿受聘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他矢志改革美术教育,与守旧思想和反动势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教学和艺术创作上,徐悲鸿始终以“诚”为原则,提倡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

  在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期间,他不顾保守派的重重阻挠,聘请当时受人冷落的杰出画家齐白石为教授,帮忙“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并亲自接送,并陪他给学生上课。

  徐悲鸿对教师和学生均施以同样诚恳的态度,无论是旁听生或社会上的美术爱好者,他都一视同仁。他的学生艾中信回忆说:“他从不板着面孔教训学生,而总是循循善诱,以实际行动为人师表。但是在关键时刻和重要问题上,也常听到他使用加重语气的耳提面命,语重而心长,使我们得到滋养。”

  当艾中信开始助教生涯时,徐悲鸿教导他说:“教学工作要埋头,要有忠诚于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1945年徐悲鸿病渐愈,身体虚弱,却仍坚持为学生上课。

  解放前夕,徐悲鸿欣然接受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希望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的嘱托,坚定地团结了一大批教员和北平美术界画家,迎来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勤恳工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为美术教育事业作了宝贵的奠基工作。



/jiaoyu/zatan/2020-03-06/3721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