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公民意识何以养成

[db:作者]  2014-12-1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山东省聊城市民主小学学生在诵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今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聊城市中小学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公民意识教育活动。赵玉国?摄

    ■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生主体参与、亲身体验、反复实践才能逐步养成,也只能在具体、确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才会得到显示、表现和强化。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收益不仅仅是当前孩子一些表面现象的改进,更为重要的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孩子的内心引起的思考与共鸣,让孩子体会到了自我教育的长久性与深入性。”

    ■鞠文灿

    一个人的公民意识,不会自发产生。小学应该是学生公民意识唤醒的起点,中学应该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一个人从6岁进入小学,到18岁高中毕业,12年基础教育,在完成30多门课程学习任务的同时,必须完成公民意识的养成。学校各学科教学的目标,最终应该九九归一,指向公民养成。各学科培养和强调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最终都应该升华和凝结为一个人的公民素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事实上就是公民及公民意识养成的具体过程。

    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生主体参与、亲身体验、反复实践才能逐步养成,也只能在具体、确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才会得到显示、表现和强化。江苏省自2005年7月起通过“江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在加强公民教育、促进学生公民意识养成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学生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为了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我们彻底抛弃了“讲授”和“灌输”的模式,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按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模拟听证、总结反思6个步骤开展活动。项目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只起引导、指点和协助的作用。要求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公共问题,自己准备材料陈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由学生民主投票表决确定班级要共同研究的问题;再由学生自己分工协作、调查研究,收集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及有关背景资料;讨论、研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加工整理,并按一定要求制作“文件夹”和“展示版”;举行“模拟听证展示”,进行总结反思。

    项目开展之初,很多老师都担心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会收集资料,也提不出什么解决方案,但事实证明,只要老师稍加解释和引领,学生就能够从社区发现很多公共问题,诸如垃圾处理、交通拥挤、闯红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路灯管理,等等,并且能够认真细心地去查找相应法律规定,比较、分析公共政策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性意见或方案。

    学校大门口上学放学时交通拥堵是比较普遍的问题,一般人只是感叹和抱怨,南京力学小学学生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最后促成公安部门在学校门前加装警示标志、减速带,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有效解决了学校天天面对的现实交通安全问题,提升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而且感悟和体验到了作为国家公民的主体身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在小区发现有的路灯不亮,长期没人修理,可能会给社区居民带来安全隐患,他们通过研究提出很多建议,并且写信向市委书记反映。市委书记下班后专程到这个小区去察看,证实后亲自批示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并要求对同类现象进行排查。虽然事后有人因为受到批评而埋怨学生“多管闲事”,但实际上这种每个人的公民主体身份的定位、每个人的公民意识的觉醒,是整个社会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

    保障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我们在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个学校的每个项目活动都面向全体学生。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可以陈述自己发现和想要陈述的公共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两张选票,对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进行投票表决,最后把得票最多的问题作为班级要研究的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可以按自己的特长或所能参与分工,到图书馆、社区或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访谈,收集整理相应资料,对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建议;并按“问题陈述”、“现有政策”、“解决方案”、“行动计划”4个部分制作展板,供“模拟听证”使用。

    这样的过程,从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到在班级以尊重多数人的意见进行的民主式参与,再到指向问题解决的全程参与,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充分保证和极大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合作精神都在过程中与日俱增。

    常州武进李公朴小学,紧邻李公朴故居,他们在对李公朴精神的学习和传承的活动中,提出将学校门前要拓宽整修的一条道路命名为“李公朴路”,最后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认同。这样的参与,不仅使学校与社会、政府有了更多的对话和沟通,而且使每个学生相信公民的参与会成为社区建设的有效通道。

    无锡山明中学学生对所在北塘社区学生活动场所不足、活动内容单调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困难,并免费获得少年宫、博物馆等奖励积分等建设性意见,被陈锡明区长赞扬“很有思想”,并批示相关部门“落实响应”;区教育局以此为契机,在无锡率先形成全区教师志愿者假期行动计划,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丰富和改善了他们自身的社区活动,而且也为整个社会重视并妥善解决学生社区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的问题提供了范式。

    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学生,历经一年研究电动自行车安全及电动车电池污染问题,最后促成盐城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根据盐城中学《关于电动自行车限速问题的政策建议》,牵头市公安、质监、工商、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并提请盐城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市区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的通知》。这样的参与,让学生真切感悟到每个公民与政府、国家都近在咫尺。 

    “模拟听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事,不少人只会埋怨,却没有追问一声——我做了什么?我应该、我可以做点什么?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社会责任感,在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用“模拟听证展示”作为重要环节进行强化。每场听证用时40分钟,与展板相对应有4个部分:即问题描述——主要陈述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迫切性及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现有政策——主要陈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依据,说明问题未能解决的可能原因;解决方案——尝试提出修改有关法律政策的建议或提请有关部门出台具体规定;行动计划——说明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学生自己所开展的有关行动。每部分10分钟,“陈述”4分钟,答辩6分钟,要求参与项目活动的学生分成4组,每组分别进行陈述和答辩,一般邀请与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及专家学者作为听证员。

    模拟听证的问题、程序及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都是真实的。在听证会上,每位学生的陈述和答辩都经过精心准备,学生的演讲水平、思辨及应变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每一场听证展示,都如同面对一次真实的面试,充满惊喜。最重要的是,学生作为公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滋润。

    镇江丹阳华南实验学校的小学生,有不少家处农村,他们对农村垃圾无人处理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在现场才知道,与垃圾处理相关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才知道农村垃圾处理归县人民政府统筹管理,法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更有意义的是,当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农村垃圾处理的思路,仅仅几年,有不少已经成为政府现在正在推行的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徐州新沂市北沟镇仲庄小学在学校午餐的学生,发现有当地老人到学校垃圾筒里捡拾学生剩下倒掉的饭菜,他们萌发了对老人的关爱,把农村孤寡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始,他们发现很多老人为了子女的面子都说过得很好,但随着关系的亲近和调查的深入,农村养老问题一一暴露在学生的面前。在听证现场,当地村委会主任表态要认真解决好本村的养老问题。像农村养老这样的问题,绝对不是某些人,也不是某些部门的责任,应该是每个公民都必须思考和承担的责任。如果不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社会责任感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自然涌现。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收益不仅仅是当前孩子一些表面现象的改进,更为重要的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孩子的内心引起的思考与共鸣,让孩子体会到了自我教育的长久性与深入性。”这是一位家长的感言,也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心声。

    近9年来,江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培养了上千名项目指导老师,各地举行“模拟听证展示”数千次,项目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的感悟、体会及经验文章达数万篇;借助项目活动,全省有10万名中小学学生的公民意识被唤醒和激发。

    江苏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项目感动了无数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参加听证展示后十分感慨:“学生们现在所展示的活动,是我们未来社会公共治理的蓝图。德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主动性这些我们多少年梦寐以求希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正在实现。”(作者系江苏省督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



/jiaoyu/zatan/2020-03-06/3726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